全球性的新冠衰退中,美国二季度GDP环比折年率下降32.9%,创1947年该数据被跟踪以来最大跌幅。相比之下,中国上半年GDP同比仅下降1.6%,国人的宅家坚守促成了疫情的快速控制,带来了经济的有效复苏。 不过,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广东,受海外疫情蔓延拖累,GDP虽稳居各省第一,但增速下降2.5%,在前十省中跌幅最大。而在广州、佛山、中山GDP均告负增长的态势下,深圳以微增0.1%,不仅成为省内为数不多实现正增长的城市之一,也成为首个增速转正的一线城市。同期,北京GDP下降3.2%,上海下降2.6%,广州下降2.7%。 经受考验的深圳,为40岁生日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202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将满40周年。 不惑之前的深圳,一直被寄予厚望。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不断迎来政策红利,6月出版的《学习时报》更刊文建议,释放特区、湾区、示范区"三区叠加"驱动效应,"扩权赋能,探索建设大深圳统筹合作示范区"。一场宏大的全球标杆城市建设呼之欲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深圳或需直面三大问题。 其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下,外向经济的深圳如何保持竞争力?入世以来,深圳、东莞两个双子城,以完整的供应链和高效的设计-制造转化体系,打造了世界级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深圳这一产业产值约占全国1/6、全球1/10。深圳更是全国制造业第一大市,是唯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9000亿元的城市。但是,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及其布局区域化特征显现,深圳如何保持产业优势,值得重视。 其二,营商、生活成本日益高企,都市圈能否解深圳腹地有限之忧?中国人口红利已转变为工程师红利,大学数量不多的深圳,恰是工程师富集之地。然而,二手房均价高于北上广的深圳,对青年才俊还有足够引力吗?尽管今年7月深圳效法长沙,推出全国最严限购政策,但不足200万套商品住宅对应1000多万常住人口,被延缓的需求终将释放,房住不炒如何落实? 其三,民企活力满满的深圳,在硬科技时代还能孵化多少独角兽?尽管深圳正在通过鹏城实验室、国家超算深圳中心、深圳湾实验室等发力新基建,尽管埃森哲、波士顿咨询等高端服务企业已落户深圳,高科技生态更为成型,但基础研究一直是深圳短板,科研生态的建立非一日之功,中国新一代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似乎更多在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林立的北京、上海诞生。面向未来的硬科技创业领域,深圳值得期待吗? 四十深圳,前路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