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恨父母所有的来路均有去处


  01
  春节前,朋友A约我去喝咖啡。提议春节期间出去旅游一趟。   "我回家呢,你不回家过年吗?"   "不回!我恨他们!"她失望的眼神迅速被坚决的愤怒代替。   我知道她说的"他们"是她年近六旬的父母。在她6-8岁期间,她的亲生父亲曾多次猥亵她,当她胆颤心惊地告诉妈妈的时候,那位懦弱的母亲,只是轻描淡写地呵斥:"别乱嚷嚷,小心你爸揍你!"于是,往后近30年,她费了好大的劲,才假装自己没有被父亲伤害过。   "一想到以后还要赡养他,我就很绝望。"   "那你是怎么打算的?"我小心翼翼地问。   "无解。"仿佛从无底黑洞里飘出来的两个字,随着空洞而绝望的眼神,落在咖啡杯上,凝固。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便是长久的沉默。   这长久的沉默,让我想到了很多与原生家庭,与父母,与爱和恨有关的事。   02:
  "父母皆祸害"的组织在豆瓣上存在了很多年,听说最多的时候有12万会员,可见很多人产生了共鸣。他们把自己的自卑,懦弱,贫困,孤独等自己深恶痛绝又无法改变的特点都归因于父母的失职或虐待。他们肆无忌惮地破口大骂,毫无节制地表达自己对父母的不满或仇恨。像个吃不着奶的婴儿,嗷嗷大叫。这嗷嗷大叫的背后,是爱而不得的情感诉求,他们心不甘情不愿地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下的位置上,为自己在现实中的失败找到了很好的理由。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强化自己曾受过的伤害,并被仇恨的情绪淹没。他们甚至没有时间去看看现实中的父母,更没有时间去看看那些不满和仇恨到底是什么。似乎心心念念絮絮叨叨在表达: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父母都是祸害,我恨他们,我跟他们老死不相往来。"恨"这个东西,我都已经这样了,你还要我怎样!   也有非常励志的,比如"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走出原生家庭阴影最好的办法,是选择与它和解"、"没有好的原生家庭,我们需要承担起自己成长的责任"等等,它们强调自己才是成长的主体,不管原生家庭如何伤害我们,我们都不应该怨恨父母,而要选择原谅;或者强调,既然伤害无法改变,那就要选择和解,承担起自己成长的责任。如同一个急着长大的孩子,不断地给自己讲道理,让自己忽略曾经的伤痛。因为走得太急,他们也不敢去看看现实的父母,也不敢看看那些伤和痛,他们害怕,一旦看清了,那些用"原谅"、"责任"艰难拼凑起来的盔甲便会支离破碎,于是他们一生都在负重前行。   他们用忽视和否认的方式来表达:"恨"这个东西,你就靠边吧,我会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与你无关,不要再来打扰我了!   于是,不管是"父母皆祸害"型还是"励志"型,似乎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拒绝"恨"。   03:
  "恨"为何如此不讨喜?因为它让我们经历强烈的不舒服,我们无法与这种"不舒服"共处,让我们不舒服的,我们都要毁而后快,至少让它离我们远点。   恨和爱的性质是一样的,都带给我们非常强烈的情绪感受,但它们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我们把自己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体验投射给了它们,认为爱是好的,恨是不好的。   但恨只是一个信使,它很诚实地告诉我们当下发生了什么。正如我们发烧了,身体会通过额头发烫这种方式来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出问题了,但额头本身并没有问题。恨也是一样,它用很尖锐的方式告诉我们,我们当下有些事情需要去面对或处理了。   有人说,恨是爱而不能。当爱一个人受到伤害时,便转而用恨的方式来掩盖,假装自己不再需要爱了,这种假装的背后是深深的渴望,渴望与对方链接,渴望得到对方的爱。然而因为得不到,只有发展出恨来保护自己。恨也是深深的攻击,通过攻击自己认为不再爱了。然而恨不被看见,爱也无处生长。   曾奇峰老师说,只有自己清楚地知道恨孩子,才能更好地爱孩子。同样,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对父母的恨,才能更好地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处理与自己的关系。   04:
  我们很多人都无法坦诚地接受自己恨父母。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父母很苦,父母很累,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不管他们曾经对我们做过什么,我们都应该原谅他们,我怎么能恨他们?怎么能做白眼狼呢?毕竟他们也受了很多苦,他们的父母也没能很好地养育他们。可是,原谅不是靠意志来控制的,它是内心深处心甘情愿的,没有要求的宽恕,不是我们不断给自己讲道理催眠就能做到的。   如果内心确实有恨,用给自己讲道理的方法试图让自己原谅,只会把恨压抑得更深。深到自己都无法感知,把自己都骗了过去,以为自己真的不恨了,但深埋心底的恨不会乖乖的如你所愿,它会千方百计排除万难拐弯抹角地找出口,让我们越来越不舒服。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以不合逻辑的方式美好地大团圆结局了。原著的结尾却更灰暗更真实,原著结局是这样的:   明玉没有辞职。她不愿意为苏大强过春节的事伤神,希望能让已痊愈的苏大强留在医院过年,但医生不让,于是无奈地把苏大强送到了她的另一个别墅,让他独自过春节;   明玉由始至终都不愿意称呼苏大强"爸爸";   明玉说,过去的都不是她的错,完全是生错娘胎,到了不该到的地方......与苏家人的关系,也别避之不及,既然都是姓苏,怎么能避得开。亲情是捡不回来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   很多人说,明玉最终还是原谅了苏家,与苏家和解了。但我觉得明玉并没有原谅谁,也没有与谁和解,她只是算了。   她带着满心的无奈与遗憾,不再把过多的能量投放在无法改变的伤害身上。   能心甘情愿地算了,当然也不是坏事,至少我们的防御机制还能防御得住,也算是及时止损。   但很多人却没那么幸运,就像开头提到的朋友A,她至今还在原生家庭的泥潭里挣扎。她说,每次回家看到父亲,都觉得特别恶心,有时甚至有种要把他的手毁掉的感觉。如果此时此刻劝导她说,毕竟他是生你养你的父亲,你要原谅他,我觉得那是不人道的。   一个完全没有反抗之力的孩子被猥亵了2年,一句"你要原谅他"就能轻易飘过?   世间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原谅。   所以,如果真的恨,那就恨吧。你不必苛责自己,你就是你,幼小的你经历的无法言说的痛苦,我们无法感同身受。允许自己有恨,接纳自己当下的恨,它是你的一部分,不必急着和它撇清关系,不必觉得自己才是应该对成长负责的人。也许我们可以尝试和它呆着,找个安静的地方,看着它,感受它,它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它长啥样.....和它呆着,感受这种恨带给你的感受……看看它想告诉你什么。如果依然有洪荒的情绪汹涌而来,那就在被它淹没之前先停下来,直到你下次有力量面对它。   如果尝试多次,你依旧无法面对它,那就先停下来。   没有非做不可的事情,也没有非解决不可的问题。   我们依然可以带着那些早已融进血液刻进骨骼的伤痛以及那些难以言说的爱恨情仇,一路前行。在路上,或哭或笑,或悲或喜,或走或停......当某一天,我们回首来路,却发现,内心早已随着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飞渡千山。   原谅或不原谅,和解或不和解,又有什么关系?   本文内容来自作者李桂梅,二级心理咨询师。转载自公众号: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网站目录投稿: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