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说到儿童,或者说到某个大人举止像个孩子,总会说"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具体表现是只考虑自己得失,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一旦自己感到不合适,就会烦躁或哭闹,让周围人非常苦恼。事实上,我们要知道"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儿童是正常的,对于成人来说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匮乏。在社会生活中,不应该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关系"为中心。 自我意识萌发,"我"字当头 "以自我为中心"产生于2岁~2岁半,这里说到的自我就是自我意识。心智水平的飞跃发展,行走登高的能力进步,语言表达的日臻成熟,让孩子有理由相信自己已经"强大"了,和以往(2岁之前)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岁之前的孩子一直认为母子一体,他们的肢体是那么柔弱,他们的心灵是那么清澈,可以说他们才是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复归于婴儿"一说,耄耋老人回到了婴儿的状态,其实就是0-2岁那种只有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的情况,也正是道家追求的"少私寡欲"。复杂的欲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是一个人开始具备稳定的自我意识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完成了心理上的断乳,即他们完全接受了母亲与自己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渴望按照自己的意识去得到更多的利益,哪怕是多吃一个奶片或者多在游乐场玩一会。由于他们具备了基本的运动能力,所以他们认为我干自己的事情和父母没有任何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物权的意识,自己的玩具、衣服不愿意与别人分享,甚至不让别人触碰。作为家长,我们要知道自我意识的初级阶段就是这个样子的,甚至我们需要固化他的想法,比如物权意识与独立意识。你要知道,这些表现是"小我"的,并不是完整的"自我",但是它是从动物属性的本我人格向社会属性的自我人格的过渡阶段。 我喜欢把2岁~3岁这段时期称作"小叛逆期",孩子在这段时间都会出现一些"造反"的举动,只不过会因为气质类型的区别而稍有差别。比如外向的孩子会出现指挥家长拿东西,不按照她的心意就大喊大哭,不喜欢的东西会扔到地上等破坏性行为;内向的孩子会出现闷头不语,不理睬父母,做与父母口令相反的动作、因为很小的事情就哭个不停等。当这个时间段的孩子出现了以上症状时,父母不必着急与生气,这是他们必须经过的一段心路历程。 "小我"意识爆发,家长必须避免的两种做法 1.一味迁就 有的家长一味迁就孩子,对于孩子的口令百依百顺,导致了孩子牵着鼻子走,非常辛苦也非常狼狈。我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孩子对母亲指手画脚,母亲却在一旁低声下气。其实这就是溺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会变得飞扬跋扈,骄横自大,没有人会放在眼里,当别人没有满足它的愿望时就会暴跳如雷或号啕大哭,长大之后便会转化为人际交往的冲突与障碍。 2.过度严厉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2岁前后发生的巨变,内心产生惶恐,害怕自己2岁之前"满足过渡"导致了眼前的"苦果",于是就采取了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己的孩子。通常家长会按照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让孩子去理解父母的感受,做不到就给予严厉地批评或惩罚——这种做法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受到这等待遇的孩子大部分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并伴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