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清代民间迎春礼俗


  迎春礼俗的分布
  清代与自秦汉以来的几个大的朝代一样,也是一个封建集权的统一的国家。由于集权和统一,那么中央的政令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得以贯彻执行。国家的统一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响在迎春礼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清代成书的大量的地方志和其他著述中,有着大量的关于立春和迎春活动的记述,但是在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的志书中不见记载。迎春礼仪的分布区域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1.迎春礼是一个全国性的礼仪,主要在农业经济地区举行,也就是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举行。
  2.迎春礼仪一般在汉族居住区或者在汉族和其他民族混居的地区举行,在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例如西藏、内蒙古、新疆以及云南的边远地区不见记载。
  3.迎春礼仪举行的地点一般是在州、府和县治的所在地,是一种官方礼俗,乡村的民间迎春活动极为罕见。
  清代举行迎春礼仪的地区十分辽阔,纵横几千里,但是其基本结构和基本意义是一致的。在迎春礼仪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意义上,并不存在由于地区和气候的原因所造成的差别。他们的差别只是体现在表现形式上。这个特点在迎春礼仪的各个组成部分中都可以得到体现。
  清代的迎春活动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迎春和鞭春。尽管它们在地方志中常常统一出现在"迎春SL"-"或者"鞭春礼"的标题之下,但是严格来讲,二者还是两个礼仪,是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举行的,而游行活动是连接两个礼仪的中间环节。因此可以说,立春的官方礼俗由迎春、鞭春和游行活动三个部分组成。由于迎春礼和鞭春礼分别在东郊和官署举行,迎春的游行队列往复于两个地点之间,那么,迎春队列的游行活动也又分为"去迎"和"迎回"两个部分。
  迎春和鞭春
  去迎
  迎春队伍的出发点是官署。如福建&lt;平和县志&gt;所载,民间参加迎春的行会及娱乐团体要"先诣县庭,谓之呈春",然后,"继出东郊迎土牛。"在甘肃灵台,参加迎春的"各里各甲杂业人等,名为七十二行,各按职业分穿朱衣玄裳,妆成故事,会聚县署大堂点验,称日‘社火过堂’。"在四川也是"先期入署听点,日点春"<!--平和县志-->
  迎春的队列自官署出发,前面是乐队,乐队之后,是彩架,然后是知县的轿子。参加迎春的公职人员既有文官,又有武官,有各种行业的行会和演员,在有书院的地方,还有书院的师生参加。山东招远迎春队伍的顺序是:"旗帜鼓吹前导,次农人,牵耕牛,荷田家器;各行结彩楼,楼额以牌,日某行;市井小儿衣女子衣,人执悬彩小布伞,谓之毛女;次乐人,女伎;次耆老,又次执事人役。骑者赞礼、正次贡左贰学师。肩舆者县令也。"①1991年,四川省绵竹县发现了一份"迎春图"年画手稿,描绘了清代光绪年问当地的迎春活动。第一幅描述的是前去迎春队伍行进时的场面。最前边是两个衙役鸣锣开道,肩抗"肃静"和"回避"的红牌,随后举"署调绵竹县正堂"的牌子。然后是两名骑牛的春官。手中拿着"春"的剪字,字上顶着小旗。他们身后有人高举着一面彩幛,上有"喜报阳春"四个大字。彩幛之后有两个骑马的衙役,一个背着发布命令的令签筒,一个背着官印。再后面是边走边演奏的乐队和扮作的魁星老人。魁星一手拿着一支笔,高举过头顶,一手抱着大斗。根据古老的神话传说,北斗星以魁为首杓为末,形状像一只大斗。笔点斗中,预兆当年五谷丰登,斗满粮足。魁星两边,有四人扮作渔民、樵夫、农人和书生。再后面的县官坐在没有顶棚的大轿上,身后是万民伞和一个巨大的"春"字牌。其后是两面春幡引导两个骑马的官员,他们手里拿着纸扎的风车和小旗。这是队伍的殿后。此外还有两人挑着祭祀用品。
  迎春的队伍一般经东门出城,前往位于东郊的春场。有的地方是出北门,如四川合川,"沿街行,直出北门司空堤上小住。"在"迎春图"年画上也可看出,在去迎春的路上,围观者并不多,因为这时土牛和芒神还没有出现。
  东郊迎春
  清代的迎春地点犹如在汉代一样,仍在东郊举行,但是举行的时间却有所不同。汉代是在立春,而清代在立春的前一天。
  这在清代礼制的规定中和实际的实施中是一致的。例如《大清通礼》规定:"先立春日,各府州县于东郊造芒神、土牛。"《礼部则例&gt;载:"立春前一日迎春。"《洛阳县志:》载:"立春前一日各官吉服迎于东郊。"&lt;镇番县志&gt;载:"立春前一日,邑宰率属迎春于东郊。这在所有地方志关于迎春的记载中没有什么不同。<!--镇番县志-->
  在东郊的迎春地点,或者借用现成的建筑设施,或者临时搭建席棚。例如山东招远借用东郊的演武亭,而吉林辑安则在东郊打搭席棚。地方政府每年要提前责令塑造芒神和土牛,并在迎春之前事先置于春亭或者春棚之内。"土牛南向,勾芒神西向,具香案酒果,祭勾芒神。"在福建永福,诸官员先入座,"春官报春至,各官簪花,道纪阴阳先生二员行酒三献毕,饮春酒,同出,拜芒神,礼生赞,二拜,三现爵,读祝文;又二拜毕,芒神春牛先行,次阴阳道纪,次典史,次训导教谕,后县官。鼓吹前导,由西门旋至县。"但是在许多地区,迎春的仪式十分热烈,要表演杂艺或者戏剧片断,例如在河南扶沟,要"演戏三剧",广东东安"坊厢装演杂剧,以壮春色",在山西翼城,"至期先一日,令拘集里甲社稚,并优人小妓,谓之毛女,演之署中。明发,率僚属,盛冠带,侈仪从,迓之东郊,谓之迎春"。在湖北房县,"文昌阁后设彩棚,各官祭芒神,就席饮春酒,农夫击社鼓,鸣大锣,唱秧歌数阕"。这些杂剧的演出称为"演春"或者"闹春"。而在山东招远,还有更为壮观的"检阅",举行行会的检阅仪式。《招远县志&gt;载:"以迎春于东郊亭,设楹樽,官生侍尹坐,各行次第,唱名过亭下,杂以鸣金伐鼓,声填填然。"
  四川省绵竹县的"迎春图"年画上更形象地展现了东郊迎春的情形。在春场搭起的彩棚下面,纸扎的春牛和芒神已经安置在抬案之上。抬案后面布置的是公堂摆设,抬案旁边站立着两名春官。几名衙役站在棚外,一旁的乐队一直在吹吹打打。县官下了大轿,在官员和乡绅的陪同下向祭坛走去。一个肩插春旗的衙役半跪着用两手展开"喜报阳春"的红帖,示意迎春典礼开始。
  迎春礼仪的参加者是主导迎春的政府官员,参加游行活动的有乐队和行会成员等,观看迎春的是来自方圆几十里城乡的民众。如果我们把礼仪过程看作戏剧演出的话,那么在这里,政府官员就是这场"戏剧"的"演员",而民众则是他们的观众,二者构成了戏剧中的主体和客体。但是在迎春礼仪的核心部分,即迎春祭祀时,政府官员和土牛芒神又构成了主体和客体。这一对主体和客体位于整个"戏剧"的中心。这是迎春礼仪的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在各地的迎春礼仪中都是一致的。一般来说,演员和观众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二者是处于同一等级上的两个方面,但是迎春礼仪这场"戏剧"中的"演员"和"观众"两方却不是对等的,而是差等的。"演员"的地位和在表演中的姿态明显地高于"观众"之上。迎春祭祀在一个高台上或者在席棚里举行,政府官员在那里饮酒,然后祭祀芒神。他们的表演本身就是一种荣誉,一种优越社会地位的显示。
  而当戏剧演出时,官员和民众都是作为"演春"的观众而出现的,他们处于一个同等的角色位置,理应处于一个同等的等级之上,但是实际上并不如此,官员在彩棚里饮酒观赏,而民众只能是站立围观。所以在结构示意图上,他们不是同等,而是差等:官员〉演出〉民众。
  从整体上讲,迎春活动的参加者构成了一个等级制结构:在整个的迎春礼仪中,芒神和土牛处于核心位置,然后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有资格对芒神土牛进行祭祀;再外围是儒学先生,他们可以陪着官员在高台上人座和饮酒观赏;再外围是行会成员和杂剧演员,他们在高台前进行表演,这对于迎春仪式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参与;最外围是民众,他们不是组织而来,而是自愿前来,他们的角色只是观看,没有参与。如果用图来表示,那么:芒神和土牛〉官员〉儒学师生〉行会和演员〉围观的民众。
  迎春礼仪的结构是一个等级制的结构。在具有"检阅"活动的迎春礼仪中,这种等级结构更为突出。检阅时政府官员坐在高台上,而各个行会在台下列队而过。这里行会扮演了"演员"的角色,而官员和民众作为"观众"。官员坐于高台之上,民众站立围观,而接受检阅的行会队列主要是"表演"给官员看,官员的优越地位更为突出。
  清代迎春的主要目的不是迎时气,而是劝农,人们一般也认为迎春的功能是劝农。但是劝农只是迎春的表层功能,而深层的功能则是展示政治等级制,通过共同的"表演"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角色,并借此机会进行一定的沟通,以期达到不同角色的社会整合。同时,迎春活动为官吏和民众都提供了一个娱乐机会。
  政治等级的演示和社会整合的深层功能是在"官民同乐"之中实现的。
  迎回
  迎春的回程是迎春游行的高潮。县城或州城的主要街道由沿街的商店用彩绸或者彩纸布置一新。迎春归来的队伍热烈喧闹,但是秩序十分分明。一般"鼓吹导前,土牛、勾芒居后",或者"前陈优伶戏剧以导芒神",也就是"前列戏队,殿以春牛",湖州是"各官轿前分列故事优戏,殿以春牛"。在河南扶沟"幡乐、彩亭前导,次田家乐,次句芒神,次春牛,次各官皆舆,耆老、胥吏皆骑",在四川广安队列中"以五彩缠亭,实土物,日五谷仓。"在福建"以官卑者前导"。据福建《永福县志&gt;载:"芒神、春牛先行,次阴阳道纪,次典史,次训导教谕,后县官。鼓吹前导。"一般来说,与会队列的顺序是:乐队前导,然后是芒神、土牛,然后是乘坐轿子或者车子的知县,骑马的其他文武官员,然后是书院的师生,各行业的行会和农民。这里展示的也是一种政治等级制结构。
  游行队伍的具体成分各地有所不同。有的是真正的各行各业,如河北延庆"农家带笠衣蓑,执农器,牵牛,及各色行户俱结彩楼,扮演故事。"也有的是扮演的各种职业,如甘肃灵台"立春先一日,官令招集各里各甲杂业人等,名为七十二行,各按职业分穿朱衣玄裳,妆成故事,会聚县署大堂点验,称日‘社火过堂"’。在河南新蔡"其市井之民妆扮士农工商,随官师士大夫出东郊迎春。"山西汾阳"里人行户装渔樵耕读,伶人为抵角诸戏剧,充十二行,各执事前导,结彩为楼……"这里或汇集或扮演各行各业,其象征意义也是十分明显的,他们代表所有的职业和所有的社会阶层,在这场"演示"活动中各就其位,各尽其责。
  迎春队伍的目的地是官署,但是游行队伍并不是从东郊直奔官署,而是要穿街过巷,周游全城。在海南岛的临高,游行的队伍"自东门进,至西门,环城而转至北门下城人。"在广东怀集,迎春队伍"从东门来,道经西门,转由南门至县。"
  游行队伍在城内的行进掀起官民同庆的高潮。在湖北房县,当土牛、芒神入城时,"犁耙叉帚前后拥导,十二亭故事鼓乐随之。"街道两旁挤满了围观的民众,当所抬的土牛经过时,妇女和儿童们争相往土牛身上撒杂粮。人们认为这样可以消除痘疹。在北方大豆产地是撒豆,在南方稻米产地则撒稻米。在湖北房县,不仅"市人争以米麦谷豆向土牛抛洒",而且"小儿纷纷穿土牛腹下,以为出痘稀,且弭疾也"。而在达到县门之前,"前列花胜数竿,市人争相攀摘,日抢春。"然后"出东景春门,文昌阁后设彩棚,各官祭芒神,就席饮春酒;农夫击社鼓,鸣大锣,唱秧歌数阕。"在尽兴欢庆之后才"舁芒神、土牛入县署前。"但是,游行就此还没有止息,而是"十二亭故事穿街绕巷,日迎春。"在福建平和,游行队伍"周行街市,邑令及住贰学博俱导从行游,以官卑者前导,自辰(七时至九时)至酉(十七时至十九时)乃止。
  观者蜂拥,男女填塞街巷,有不远数十里而至者。"在一些地区,游行队伍还向观众撤纸花,河南&lt;辰溪县志&gt;载:"县令率僚属迎春东郊,祀句芒,出土牛,散春花春枝,结彩亭,扮故事,鼓吹喧阗。"安徽《太平府志》载:"立春,先日为迎春,妆戏剧,征女伎为阳春脚抬之行,鼓吹迎土牛于东郊……芒神经门过则焚楮设祭,宅通衢者下簿门肆迎所亲以观。虽严寒,年少者必春衣把扇,折梅花插帽为笑乐。"河北&lt;磁州志&gt;载:"印官率僚属,具威仪,鼓乐迎土牛于东郊,散春花,撒春豆。"撒春豆又称"撒痘",把官方礼仪和民间信仰,把官和民,尤其是把礼仪和妇女儿童连接了起来。<!--磁州志--><!--辰溪县志-->
  芒神和土牛迎进县衙之后,一般来说,芒神立于仪门以东,土牛立于仪门以西。例如在山西榆社,芒神、土牛迎至公署之后,"奉芒神于仪门东,土牛在西。"然后"众官诣芒神前揖,安神。"在四川马边"仪门外棚厂内西安设,芒神西向,土牛南向。"
  在此之后,一般要举办春宴,四川&lt;马边厅志略&gt;载:"各官宴罢退。"有的地方还要演戏。河南《扶沟县志&gt;载,芒神"供仪门外棚内,西向,各官至,揖旬芒神毕,列坐大堂。胥役扮农夫,皆荷锄锸,又扮妇女饷馐状,绕堂三匝,复演三二剧乃罢。"有的地方还要赏赐众人,例如福建永福县,"由西门旋至县,各官诣芒神前一揖而退,发赏春官春吏、农夫农妇、鼓吹人等。"<!--马边厅志略-->
  关于迎春游行的大量描述证实,迎春游行是盛大而热烈的。
  这里的"演员"是游行行列中的所有的参加者,而"观众"是所有的围观的民众。这里的观众并不限于男人,而是还有妇女、儿童和老人。但是在游行的行列中,展示的依然是官尊民卑的等级制,在有的地区,当知县的轿子到来时,店主们还要上前献酒,例如在山西临潼"街民捧盒酒献官长"。这些记载表明,游行队伍不仅是连接迎春和鞭春两个礼仪的中间环节,而且与这两个礼仪一样具有象征和政治功能。
  鞭春
  在清代的许多方志中,所有的迎春活动和礼仪都在鞭春的题目之下,尽管鞭春是在另外的时问和另外的地点举行。鞭春于立春日举行,所有的官员要身着朝服,由知县或者知府带领,祭拜芒神、土牛,然后绕土牛三遭,以彩杖鞭打土牛。
  鞭春的时刻是在立春时刻或者清晨。鞭春的基本程式是:
  祭祀芒神,拜土牛,鞭土牛。河北饶阳"立春前一日各官常服舆迎至县仪门外,土牛南向,芒神在东,西向。至日清晨,设香烛酒果,各官具朝服四拜,班首官奠酒三,复位,又四拜,各官执彩杖排立两旁,长官三击鼓毕,偕各官环击土牛三匝而退。"在山西榆社,"知县具朝服,率僚属诣芒神前,行二跪六叩首礼,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叩首,兴,复位。又行二跪六叩首礼毕,至牛前揖,各执彩鞭击土牛三匝。礼毕回署。"在四川路边,不仅有祝辞,而且鞭春时撒豆,"清晨,设酒果祭芒神,礼行三献,祝日:维神职司春令,德应苍龙,生意覃敷,品汇萌达。某等忝牧兹土,具礼迎新,戴仰神功,育我黎庶。尚飨。祝讫,复行(三跪九叩)礼。各官执彩鞭立土牛旁,长官击鼓三,率各官环击土牛三匝,以豆撒牛。人争拾豆,婴儿食之,豆(痘)疹稀少。"在一些地区有乐队,如在福建的永福,"鞭春用鼓吹"。鞭春当然也有许多观众,"四乡民咸来观。"官员们在知县的带领下,绕土牛三周,只是象征性的鞭打三下,然后由衙役把土牛打碎,民众争抢碎土,或者牛纸,认为土块或者牛纸会带来幸运。四川省绵竹县的"迎春图"年画展示的是另一幅景象:春牛和芒神停放在公堂阶前,一个衙役半跪着展开一张红帖在向县官报告立春时刻的到来。县官下令打春。衙役用春杖戳破纸扎的春牛,牛肚中的五谷杂粮和小春牛纷纷落下。站在一旁的春官托起小春牛向县官大人表示庆贺。在这幅年画中,公堂威严肃穆,县官立于公堂之上发号施令,衙役们遵命鞭春,平民百姓只是悄然旁观而已。这里政治角色和礼仪角色高度统一,那么这个鞭春礼的礼仪活动实际上是礼俗化的政治活动。
  鞭春之后便进行送春。在许多地区由乐队给乡绅送小春牛。这里小春牛和牛土牛纸的象征意义是相同的,但是,乡绅得到小土牛是乐队送,而民众要得到牛土必须自己抢。在同一种民俗事象中,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民俗事象的具体形态也有差别。送春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而且具有其他社会意义。
网站目录投稿: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