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微信微博中的心理学


  前些天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的新闻以及相干评论不断的冲击着我的眼球,大家都在讨论阿里巴巴以及新浪微博结合后对中国挪动互联网大格局的影响以及实际意义,1时间真是热闹非凡。 在这里也再也不赘述大家都讨论过的观点,而是以及大家探讨1下微信以及微博之间的不同特点以及运营现状以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以及解释为何会呈现这类现状。
  在刚看到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的新闻时,我溘然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自己已有多久没点开自己手机上的新浪微博应用了?以及大多数普通用户一样,新 浪微博也曾是我天天必开的一个手机利用,无论是发一些东西仍是不停的看自己关注的人的刷屏,微博确切是一个很好的打发自己碎片化时间的工具。但当微信出 现后,不知不觉间,天天从打开微博看一看,开始变为一定要打开微信看一看;从但愿自己的微博有评论,到开始只关注微信的朋友圈子是不是有更新。而我也发现身 边朋友都在阅历这类变化,包含曹国伟自己也承认,微信的突起使新浪微博用户停留时间呈现显著的降落。
  为何会呈现这种情况?作为两个移动互联网时期呈现的社交媒体类利用,微信以及微博都具有着社交属性以及媒体属性,咱们无妨从这两大属性以及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一、社交属性
  在 此,先以及大家分享一段心理学中的理论。在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他认为人类是生来就存在好奇心的,窥测他人隐私是人的秉性,这源于童年时对自 己身世的追问以及好奇,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此外,人们也天生就有着但愿取得他人关注的需求,个体的人糊口在特定的群体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 这个群体中的地位,以知足被这个群体其他人关注的需要。同时,人们还有自我维护的需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所不愿为外人所知的隐私。为了不让自己的隐私暴 露而影响正常的糊口,大家都会有意无意地在刺探他人隐私的同时为自己设置一道防护栏。
  跟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步呈现的各类社交网站以及工具也正 好能逢迎人们这好奇以及渴想被更多人关注的心理需求。但明显人们这方面的需求常常也是无止境的。以iPhone为代表的各类智能手机在2010年开始在中国 中高收入人群中逐步成为主流,人们在具有智能手机后,骤然发现自己在智能手机的匡助下多出了良多"碎片"化的时间。而新浪微博的及时呈现,刚好也让大家从 手机上取得的过剩的"碎片时间"有了一个很好的发泄口。
  在微信推出以前,新浪微博其实是被名人加熟人圈带动发展起来的。借名人推行的门路当 年新浪运营博客时就已用的很娴熟了,无非微博以及博客的不同之处在于140字的限制加之随时随地分享文字以及图片的特性使得微博比博客能更等闲的融入咱们的 糊口,能让用户可以更充沛的利用好碎片时间来进行更频繁更琐碎更贴近糊口化的内容发布。如果说曾广受欢迎的名人博客是让粉丝看客们天天都期待的长篇连载 专栏的话,那碎片化的微博则是打开了一扇通向名人糊口甚至逐日喜怒哀乐内心流动的小窗。在微博中咱们能更等闲更频繁的取得关注的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内心独 白,这正好能更好更利便的知足人们的窥测欲。
  但是,对于大部分更在乎社交需求的普通用户来讲,在微博上发表任何内容,都是需要和朋友发生互 动才会觉得有意思的。也就是让自己的被关注欲能够得到知足。但如果自己发出的内容老是得不到别人的回应,那很快就会变为一个只获得信息而不发生内容的看 客。而除非自己是个很优良很活跃的内容发生者,才能够不断吸引陌生人关注自己成为自己的粉丝。使用微博一段时间后,草根们会慢慢发现自己其实不能吸引到良多 陌生人来关注自己,最后大家都只是在微博上发布一些生活状况类的信息,然后在和自己认识的朋友们做互动中获得乐趣。
  在微信推出以后,因为微 信语音联系朋友的便捷和强需求性使得人们愈来愈频繁的使用微信。跟着微信"朋友圈"的推出,人们也开始习气使用"朋友圈"去发布与自己相干的各类内容,一 条内容同时发表在微博和微信之中,因为微信的使用频率更高,得到周边朋友们状况信息以及大家缭绕这些内容发生的互动也就会比微博更快更利便,因而人们自然 而然的就会将原本都发表在微博上的内容逐步转移到微信朋友圈之中,微博上那些更在乎平常社交的用户的活跃度也就从微博转移到了微信上。
  此外,因为微博的开放性,用户发布在微博上的内容很容易就能被所有有心人看到,因而基本上没有隐私性可言。而微信是基于"熟人圈"的社交工具,用户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内容只有自己的微信好友才能看到,在这一点上微信也更能知足人们的自我维护心理。
  2、媒体属性
  这 里照例先分享一段心理学中的理论。同样在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他对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时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概念。其中"本 我"是浅意识形态下最原始、只寻求知足本能冲动的愿望,例如朝气、暴力、性欲等不良情绪。"自我"则代表理性和机灵,它依照现实原则来行事,监督和按捺本 我,也能给予适量的知足。"超我"则代表道德、良知与自我理想。它由完善原则支配,以道德心为中心,维持个体道德感、回避禁忌。一般来说,人们心中的"本 我"和"超我"几乎是永远对立着的,而"自我"则永不疲倦的去根据现实规则去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这也就造成了"本我"一直被"自我"和 "超我"所压抑,例如人们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不被社会所容纳的不良想法和需求等。
  在微博和微信中,都拥有明显的媒体属性。同时,只要用户愿意,人人都可以快捷的成为信息传播中一个节点。在这类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节点越多,信息传播速度越快,传播面也更广。
  新 浪微博相比微信的优势就体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在微博中,由于其开放的形态,一条包含热点事件的信息可以通过多个有影响力的大号发布以及互相爱特 (@)的方式很容易的展现在用户面前,并在很短时间内引起大量的转发和阅读。这是因为用户阅读并参与传播的所花的时间和体力成本非常之低。140字以内的 内容阅读所需时间一般在30秒到1分钟之间,精简易读的内容给用户造成震撼和影响的同时,微博功能中只需点击"转发",再点击"确定",就可在1-2秒之 内将信息转发到自己的微博里的快速转发功能又使得用户在信息对自己造成的思想冲击正处于最顶点时很顺势的就参与该信息的转发传播。因此,在微博中热门的信 息很容易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刷屏般的转发效果。但是,微博的缺点就是当一个用户关注帐号较多时,很容易就造成信息的遗漏,因为微博的信息动态是实时变动 的,由于很多大号每天发布的信息很多,人们看微博又经常是利用碎片时间在手机上查看,用户一般很少有耐心一条不漏的查看所有关注的人的信息动态,这样就很 容易造成信息遗漏。
  而在微信中,由于产品设计的特点,在信息传播速度以及便捷性都比不上微博。用户在"朋友圈"中发布的普通内容并不能被直 接转发。用户只能先复制,再粘贴发送,这无形中增加了用户的操作成本,因此限制了大多数内容的快速传播。并且由于微信更偏向即时语音通信以及熟人关系的特 性,使得微信成为一个更具私密性的封闭式熟人社交工具,用户们更偏重于在自己的熟人圈中分享自己和观察朋友,而不是去传播大量杂乱的信息。对于拥有大量粉 丝的微信"公众账号"来说,信息能够做到精准快速的推送到每一个粉丝中,但却缺少广度,难以被用户进行主动的二次传播。
  同时,大家不难发 现,在微博中最容易被引爆,传播最快,影响力巨大的各类事件中,名人隐私、官员贪腐、恶劣社会性等丑闻事件是最多的。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对这类涉 及名人隐私以及社会性丑闻的事件更热衷?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因为我们心中的"本我"在作祟,而这些丑闻中往往都包含着"本我"的气息。但是这些事件又 都是每个人心中的"自我"和"超我"所不容许的,尤其是"超我"绝不允许这类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更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这种包含"本我"信息的想法。但 如果这类丑闻事情发生在名人或者平日一些高高在上的人物身上,这时候不但人们心中的"本我"蠢蠢欲动,"自我"和"超我"也都会祭起道德批判的大旗,这样 既满足了"本我"的需求,又得到了"自我"和"超我"的支持。
  从以上微博和微信的各自的特点来看,由于微博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各种热门事件 在微博传播是最快的,而且人们更热衷于在微博上参与热门事件的点评和传播,这是因为人们都喜欢以这种方式在全社会面前体现自己更多的"超我"的一面,同时 "本我"和"自我"又都能够得到满足。而微信的封闭则让人们很少有机会在微信中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微信的生态环境更偏向日常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在这种情况 下"自我"更能稳稳的压制着"本我",因此人们在微信中的心理状态更趋向于理智和平稳,难以形成微博中波浪起伏不定的信息传播环境。
  所以,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微信用户活跃度会渐渐的超越了偏向媒体属性的新浪微博,但是两者之间的活跃度差距将会慢慢趋于平稳,不会再呈现大的倾斜。
  最 后,结合微博微信各自的产品特点以及不同的用户群体心理特点,我们再从商业角度来看,微博的商业价值可以更好的体现在制造热点事件,引导用户以倒流量的形 式去各大电商平台进行冲动型消费,以粗放型的手段进行品牌形象传播等等商业手段当中。而微信则更适合慢一点的,贴合生活的O2O、休闲游戏、精细长效的品 牌文化推广等等的商业模式。
网站目录投稿:盼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