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标题为"女生深夜遭遇劫持"的帖子刷爆网络,女子呼救,酒店工作人员以为是两口子吵架,"行动上没有半点阻止疑犯施暴的意思"。 事件发生后,人们在网络上纷纷指责旁观者冷漠,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还是在别人有危险时当起了"看客":有人在街头进行"绑架儿童社会实验",假扮绑匪在街头强掳儿童,观察路人反应。但路人对抢掳儿童毫不动容,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有人评论说:"与网络上的‘伸张正义’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怯懦。" 那么,为什么路人如此冷漠,而网友却如此热情呢?这是因为网络是虚拟的,批驳劣行一般不会有后顾之忧,而现实社会是存在风险的。在现代社会,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危害性让人在伸张正义时充满忧虑。可以说,不出手搭救别人并不意味着"道德沦丧",而是现实生活中缺少了让人见义勇者为后免于忧虑的保护伞。 事实上,人们不愿出手搭救的背后也有不可忽略的现实问题。这包括人们对好人好事的怀疑,误读,甚至冤枉等。去年十月,一位西昌女孩给摔倒老人喂米线的照片在微博和朋友圈走红,该女孩在被称作最美"西昌女孩"的同时也引来了不少人的质疑,有人认为女孩是想出名,在摆拍、作秀,还有一些人费尽心机找寻整个事件过程中不合情理的地方,全然没有看到这只是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 做好事也被放大、被冤枉,甚至"惹祸上身",所以就有人觉得"多一事"还真不如"少一事"。 让更多的人愿意出手搭救别人,需要每个人都保持一颗平常心,减少误解和冤枉,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做好事的人。当然,我们也不能只停留在道德呼吁的层面上,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护机制,包括激励保障、补偿保障、福利保障和司法保障等。只有完善的保护机制走在前面,才会有更多人挺身而出,才能阻止更多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