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文字的诞生对于文明的推进有着非常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因为他是人类文明和历史的传承载体,同时也是各种文明传播的途径,让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得意被记录,让每一个历史的瞬间都能够通过文字的描述所保留下来。与我国的汉子一样,古埃及时期的圣书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那么,这两个古老文字之间有什么渊源和联系呢? 乍一看,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唐突,毕竟,它们相距甚远有点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晚清时期,那些具有先进思想,并有机会踏出国门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就思考过这一问题。 在晚清时期,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经过认真研究后认为:"埃及古碑文字,跟中国三千年前钟鼎文比较相似;一些石刻笔画、人物,跟中国两千年雕刻的佛像也很雷同……所以,就猜想,两千年以前,埃及与中国一定是有文化沟通的,这些猜测在文字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的确,在我们看到这两种文字之后,从外观上鉴别,的确有很大的相似度之处。古埃及圣书字,被英国的托马斯·杨以及法国的商博良等人,在拿破仑时代将这一失传一千多年的古老文字给破解了。根据他们破译的文字解释中,可以看出,圣书字已经拥有了辅音字母表,但是,它并不记录元音,是一种拼音文字。不仅有单辅音,还包含具有西方语言特点的双辅音,甚至,还有三辅音。 很明显,这样的文字机构与我们的汉字相距甚远,而且,两个文明古国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远,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沟通和交流。所以说,这两个文字之间没有联系,也是很合理的推断。 在近些年,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关于夏朝的有利考古实物,无法佐证其是否真实存在,所以,很多民间的研究学者们,将目光投向了古埃及。他们推断:华夏上古文明很有可能产生于非洲,并从文化、科技、历史、人种等多个方面,进行推测。 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之下,两个古老文字之间的关联性,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注意。圣书字和汉字,都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这也使得很多考古学者,将目光很自然地投向到两种文字的字形上,并试图从中找到二者的关联。两种文字,最典型的相似字就是日字,从字形上看,可以说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 在前几年,网络上有个一网友,公布了他关于两种文字的最新发现:"一些看似复杂的古埃及法老的名字,其字形结构与中国的汉字相似度极高。"这一发现,也在其他学者当中引发了共鸣。但是,总的说来,完全以字形相近这种说法,就判断两种古代文字的关系,还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而且,在当前的研究当中,很多存在相似度的汉字和圣书字,基本上都是一些孤立的文字。其中,有很多是古代帝王们的名字,这些字本身在字典里就是非常孤僻的字。所以,这些文字之间无法形成相互的佐证,也不能完全揭示圣书字本身的造字规律,更不足以证明汉字与圣书字之间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 其实,除了外形相似以外,圣书字与汉字之间,还有一个比较相似的特征,那就是:都有偏旁部首,且很多圣书字的偏旁,与汉字非常类似,我们将其称之为"字符"。我国的学者,在对这两种文字进行分析和总结之后,得出了圣书字类似于汉字的六书结论,也就是:利用象形、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假借的形式进行造字。 以"渴"字为例,三点水代表波纹,类似水,表达了对于水的期望。在圣书字里面,"渴"字也是一个形声字,是由"小羊"和"水"字旁组成。当然,这算是一个重大发现,但是,却还是没有解释出为什么是小羊加水就是渴。总结出来,就是汉字还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与圣书字没有关系。 然而,汉字里面的这个渴字,也有"三点水",其余部分是曷字。在汉字中,曷字与圣书字中的"羯"的引申意思一样。之前,我们认为,汉字的形声字,偏旁部首只是表示音,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早期的形声字,应该是形旁和声旁共同存在的。后来,相关学者又对"卬"进行了细致分析,也得出了以上的结论。 通过对曷字和卬字的解读,学者们突破了原来对于孤立字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解释了圣书字的造字规则,以及其与汉字之间的转写规则。这些文字拥有纵向、横向的对应关系,所以,从文字的源头上说,汉字与圣书字其实属于同一种。圣书字和早期汉字,同属一个文明体系,是同类文字演化而来的,虽然,有所差别,但是,只因为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原因形成的不同书写体而已。 除此之外,圣书字具有一定的造字规律,且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字母所组成的,形成带有某种意思的符号,也就是文字。而这些文字,有形声字,也有会意字。至于圣书字与汉字之间的具体关系,有一个大胆的假设,就是在这些文字形成之前,应该还有一种更早的共同母文。而汉字和圣书字,则是同根同源的母文,逐渐演化而成的,其中,圣书字则更能体现出文字的原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