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校园变公园不是真正的开放办学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向131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8.21%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高校鲜有游客进入,25.88%的受访者表示,所在高校常年都有大量游客进入。春季,随着大量的校外人员进入学校观光,学生生活学习也受到了一定影响。(4月12日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高校到底应不应该限客一直是公众关注的话题。如何界定高校的公共属性和开放属性?一些专家发表了不少分析文章,公众也展开了热烈讨论,但遗憾的是,问题还是老问题,很少有人思考大学校园为什么要限制性开放。
  首先应澄清的前提是,我国大学从根本上并没有拒绝公众,所谓的限客和拒绝,无非是特定时间段的特定做法,是非常规的,更不是常态。正因为如此,笔者并不赞成某些专家利用大学的公共属性振振有辞地批判高校。试想,当一所高校连学生起码的生活和学习秩序都无法维持,又谈何开放办学呢?高校事实上拥有并且必须拥有管理校园和维护师生正常学习生活的权力,当大量游客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秩序时,管理能缺位吗?
  我们可以把高校的资源开放视为一种必然,但现实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办学资源都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从公共场地到教学场所到实验室,无不如此。在这样的情形下,有什么理由逼高校达到开放的理想状态呢?满足办学需求是当下最重要的选择。
  大学的开放与社会的开放程度是相适应的,不同发展水平的社会对大学开放的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大学的开放不是简单的打开大门,也不是让游客肆意进入的低层次开放,而是一种理念的开放、机制的开放、过程的开放、平台的开放。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开放办学的意识,依然秉持自我封闭、孤芳自赏、远离社会,只求学术声誉的态度,那这所大学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注定没有希望的。不过,也要认识到,拒绝把校园异化为公园的大学,并不一定是拒绝开放办学。
  大学要关怀社会,社会也要关心大学。任何开放的大学都要把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放在核心位置,否则,大学何以成为大学?师生的家园又何以存在?高校成景点是一种荣耀,但不能让这种荣耀成为大学的不可承受之重。
网站目录投稿:水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