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


  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
  游 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创作背景】
  195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胜利的一年。截至这一年,我国已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了过渡时期,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虽然才进行到第四年,但原定的主要指标,大都已提前完成。1955年9月开工兴建的国家重点工程——武汉长江大桥,至1956年5月底已建成了巨大的桥墩,并开始自零号墩向水面上架桥,原计划用三年零四个月时间建成的大桥,已确定提前一年,将在1957年10月通车。同时,改造长江、黄河的伟大计划也正在酝酿之中。
  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接近尾声时,毛泽东开始认真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自1956年2月起,他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每一或两天找一个部的领导同志谈话,共向三十四个经济部门的同志作了调查。以此为基础,他于4月25日和5月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先后两次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提出了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
  此后不久,毛泽东便启程到南方去视察工作。他先到了广州,而后飞抵长沙,5月底又飞往武汉。在武汉期间,他视察了长江大桥的施工现场,并于6月1日、3日、4日三次下水畅游了长江。本篇即因此而作。同年12月,他曾将这首词抄赠给黄炎培、周世钊二先生。
  【注释】
  [才饮句]毛泽东1958年12月21日批注道:"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长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又食句]武昌鱼,即湖北鄂州樊口所出产的"团头鳊"鱼,以鲜美著称。毛泽东1958年12月21日批注道:"武昌鱼:三国孙权一度从京口(镇江)迁都武昌,官僚、绅士、地主及其他富裕阶层不悦,反对迁都,造出口号云:‘宁饮扬州(建业)水,不食武昌鱼。’那时的扬州人,心情如此。现在改变了,武昌鱼是颇有味道的。"按《三国志》卷六一《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自建业(今南京)迁都武昌(今鄂州),陆凯上书引用当时童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毛泽东所记稍有误。又,这里虽翻用古谣语,但"武昌"却是用现在的地名,即武汉三镇之一的那个武昌。以上二句是说,刚才还在长沙,现在又到了武汉。
  〔极目句〕毛泽东在1957年2月11日写给黄炎培先生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极目,尽目力而眺望。楚天,楚地的天空。长江中游地区,春秋战国时属楚国。舒,舒展,这里指广阔。
  [闲庭信步]在清静的庭院里随意散步。
  [今日句]谓今天才得以自由舒展,暂时从紧张的工作里解脱出来,置身于如此广阔的江天之中。
  [子在二句]子,指孔子(前551—前44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子"是尊称。川上,河边。逝者,逝去的事物,指光阴。如斯,如此、像这样。夫,文言感叹辞。按以上二句用《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原话是感叹时光如同流水,日夜不停,一去永不复返。毛泽东在游泳之际由长江的逝水联想到孔子的话,于是乃截用《论语》中的成句,意思是说时不我待,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只争朝夕。
  [风樯动]风樯,风帆,泛指江上来往的船只。樯,船的桅杆。
  [龟蛇静]龟蛇,详见前《菩萨蛮·黄鹤楼》篇"龟蛇锁大江"句注文。
  [起宏图]谓宏伟的规划已开始制订并付诸实行。宏图,主要指长江上的治理和建设规划。
  [天堑句]天堑,天然的壕沟。《南史》卷七七《恩幸传》载南朝陈时孔范语曰:"长江天堑,古来限隔。"通途,畅通的道路。以上二句是写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这座桥以龟、蛇二山为两端,包括引桥在内,总长1.670米。毛泽东作此词时,大桥刚开始铺架钢梁,"飞架"、"通途"云云,是就此宏图的预期效果而言,非纪实。
  [更立句]谓还要在西面的长江上竖起一堵石墙,即拦河坝。
  [截断句]巫山,在四川巫山县东巫峡两岸。有十二座山峰。南、北岸各六座,夹江屹立,奇峭秀美。其中最著名的是北岸的神女峰。旧题战国楚时宋玉撰《高唐赋序》中说,楚怀王曾梦与巫山神女交欢,神女辞去时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用此典故,多指男女艳事;毛泽东却活用以借指长江上游的洪水,因为洪水多由山雨而致。
  [高峡句]高峡,指长江三峡。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止于湖北宜昌南津关,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地跨四川奉节、巫山、湖北巴东、秭归、宜昌等五县市,全长193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两岸群山壁立,蔽天遮日。江水蜿蜒穿行其间,滩多流急。出,出现。
  [神女句]神女,即巫山神女。相传她是西王母的女儿,名瑶姬,称云华夫人;大禹治水时,她曾帮助大禹驱鬼神,斩石疏波。说见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转录巫山神女祠中石刻所引《镛城记》。无恙,无疾无灾,意即健在。
  [当惊句]殊,不同。以上五句是指设想中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西陵峡口筑起横江石坝,拦住上游的洪水,使三峡间形成人工平湖。这样既可以根除长江下游地区的水患,又能够在发电、航运、灌溉、养殖等许多方面获取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词人浪漫地写道:到了这一宏伟的蓝图实现之日,神女想必还健在,她当会惊奇世界变了模样。
  【押韵格式】
  本篇守谱押用同一部平声韵,韵脚分别是"鱼"、"舒"、"馀"、"夫"、"图"、"途"、"湖"、"殊"。又,第三句末字"渡",第六句末字"步",倒数第四句末字"雨",凡三处暗用了同部的仄声韵,别有一种平仄通叶的音韵之美。
  【修改情况】
  毛泽东1956年12月将此词书赠周世钊,题作"长江"。但同月5日手书此词墨迹,题作"游泳"。在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上首次公开发表时,亦题作"游泳"。又,首次公开发表时,下片第四、第五句即读作"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来,毛泽东一度根据别人的意见,将这两句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66年4月,他又根据胡乔木所反映的袁水拍(著名诗人,当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的意见,将这两句回改到初稿时的上六下五的读法。
  【鉴赏】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繁忙的工作也难消除长江对他的魅力。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翻用旧时民谣,组成流水对,娓娓叙来,先记写巡视的行踪和心情。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时间的连接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一种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思想。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十个字,不但生动地交代了诗人自己南巡从长沙来到武汉的行踪,而且透露了在日理万机之中的满怀豪情,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这里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这是解脱束缚的畅快,是长久渴望的满足,是俯仰自得的轻松,是驾驭风浪的喜悦。陈毅《冬夜杂咏·长江》诗曰:"有人雄今古,游泳渡长江,云此得宽余,宇宙莽苍苍。"正为此词作了注脚。"今日得宽馀"是上片的感情基调,是对这次游泳的总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片的结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根柢,因此他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古典诗词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他不仅能将古人诗词或其他韵文成句入诗入词,而且也能以散文成句入词。上二句便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之语,乃一字不易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赋予崭新的意义,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慨的情愫,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总之,孔夫子这两句话的妙用,如此妥帖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不仅加深了词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隽永,这在古人诗词里也是十分罕见的。
  词的下片又回到了眼前的实景,自然展开了长江建设中的"宏图"。"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换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承前片意脉,瞩目两岸景色:江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飞"字、"变"字,是写实,也是预期。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更立"三句,思绪愈远,神游三峡,一幅壮丽神奇的理想图景在词中展现开来。劈山立坝、断江造湖、截流发电、巨轮通航等的未来业绩,是多么令人激动神往!从章法上看,"起宏图"是总领,"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是"宏图"的具体化。词篇行文至此,恰是令人应接不暇的时候,忽从"截断巫山云雨"的意境,拈来一个古老、美丽、隽永的神话传说,就此风趣地结束了全词:"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对已经和将要发生的变化,连神仙也要惊讶了。这里诗人很巧妙地取神话中巫山神女"旦为行云,暮为行雨"的传说,借巫山云雨指长江上游的雨水,于是使巫山神女的神话故事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和长江水利建设相联系,从而一洗几千年来封建文人给这一神话故事涂抹的艳情色调,赋予它清新可喜、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气息。又借神女的"惊"叹,来衬托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变化,自然而有力。这两句与前片结尾遥相映照,一昭示人类历史规律,一展望中国未来前景,正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对我国人民迎风破浪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期望和信心。
  自词体兴起以来,千余年来还未有过以"游泳"为题的。且更重要的还在于,此词并没有局限于"游泳"本身的具体描写,而是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发挥惊人的艺术想像力,谱就了一曲社会主义建设的壮歌。词笔从畅游长江的豪迈心情写到游泳中看到的规模宏伟的长江大桥,从个人生活写到社会建设,这就是革命现实。接着从长江大桥的建设写到想象中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从当前的建设写到祖国未来的建设"宏图"。这又从革命现实写到了革命理想。再加上巫山神女神话传说的运用,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全词从饮水、食鱼的生活小事到"万里长江横渡"的壮举,到改天换地的建设宏图,从孔子临川兴叹到神女惊异世界变化,把生活与建设、理想与现实、神话与人世交织在一起,以丰富的想象与浓郁的诗情铸出了这首壮丽的词篇。
  纵观全词,自然景物、社会画面、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理想世界熔铸在一起,句句不离游泳,又处处融贯着诗人的情思。从艺术构思上看,上下片紧紧围绕一"水"字来写。宽舒、裕馀的心境,自水中得之;"逝者如斯"的慨叹,由水而发;"风樯动",是水上之景;"一桥飞架南北",是凌于水;"更立西江石壁",是截水、蓄水;巫山神女,水神也;处于全词中心位置的"逝者如斯",更是一变化不定的水态。就词的格调而言,这首词鲜明地表现出领袖诗人的特点。他写水,全不见人们常写的那种水的柔态、媚态。"不管风吹浪打"、"飞架"、"截断"等都表现出伟人的果断、刚毅。这些也许正是毛泽东这首《水调歌头》词不同古人、别具一格之所在。
网站目录投稿:醉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