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电影克莱默夫妇读后感三篇


  克莱默夫妇读后感(一)
  昨晚观看《克莱默夫妇》,是因为《正面管教》第四章给我的推荐。获奥斯卡多项奖项。
  乔安娜全职妈妈,在带孩子的过程中觉得失去了自己,心情抑郁,丈夫泰德工作繁忙,对孩子和妻子淡漠,没有关注关心。让妻子乔安娜抑郁不得解脱。乔安娜觉得自己心情糟透了,甚至有心理疾病的趋向,便万般不舍的离开了孩子比利离开了丈夫泰德,离开了结婚生活了八年的家,去寻找自己。
  丈夫泰德从此既当爹又当妈,刚开始,照顾孩子,完全没有套路,不懂打鸡蛋、不懂拿锅铲、不懂和孩子相处而发出我恨你的怒吼,送孩子去幼儿园行色匆匆对孩子幼儿生活没有一点儿的了解。因为要照顾孩子,多次迟到,甚至把公司的大客户弄丢,让公司蒙受损失。继而遭到公司的资遣解雇。
  渐渐的,泰德这个既当爹又当妈的爸爸貌似带孩子娴熟了很多。而且成熟了很多,当孩子为了得到繁忙的老爸的关注,不良行为发生了,果汁弄湿了文件,惹爸爸生气,更惹比利失去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怒吼我狠你,爬行动物脑的爸爸也报之以我也狠你。双方进入报复循环(正面管教里拿此部电影做案例)。但第二天早上醒来,父子俩非常冷静的一番对话,让人很感动。互相以尊重对方尊重事实的谈话,让父子关系有了明显的改观。早上起来,各自小便后,比利帮忙准备早餐,自己像个大人一样跟爸爸一起坐下吃早餐看书。俨然是个很了不起的7岁小大人。面对妈妈的相片,对比利说当别人跟你说对不起时不要计较,不要让对方难过。念妈妈的信给比利听,虽然身边没有妈妈,让比利心中有妈妈。
  比例玩耍受伤后,要缝针,嘴中不断要求爸爸陪伴。泰德也跟医生争取了缝针时候一定陪着比利的身边。陪伴的力量。
  乔安娜,去进行了心里治疗,回到纽约,觉得自己状态变好了,决定争取孩子的监护权。夫妻对簿公堂。法庭上原告妻子的一番话,让泰德意识到了自己过往对家庭的忽视对妻子的忽视,觉得是自己的过错。同时法庭上的泰德也道出了自己对孩子的爱不亚于母亲,没有哪个权威的机构组织规定表明母亲一定比父亲更爱孩子。可是最终,法庭将胜诉判给了母亲。当泰德的律师告诉他,如果继续上诉,将需要孩子比利出庭作证。泰德以此打消了继续上诉的念头。
  当泰德和比利商量好了后,准备行李送孩子去妈妈家时,这是的乔安娜做出了放弃监护权的决定。
  这是电影里的夫妻泰德和乔安娜都做的很好的,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得到爱,而不是自己认为的爱,做决定,考虑孩子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
  通过影片看出,父亲泰德对孩子的爱不亚于乔安娜的母爱,乔安娜的母爱也不亚于泰德的父爱。
  泰德与乔安娜的离婚,归于泰德因工作繁忙而对家庭对妻子的忽视,没有腾出时间关心妻子。而妻子乔安娜得不到丈夫的关心,却一味的沉默,不提出要求,不完全表达出来,没能让丈夫引起重视。自己又没有工作,没有转移注意力的其他乐趣爱好,不能接受全职的自己,一心想通过工作找回自己。时间长,便有了离婚的冲动,这个冲动的量甚至可以让她离开孩子!可见一个人在内心不能接纳自己不能认可自己,这股力量有多大啊!大到能让一个母亲离开自己的孩子。
  而在对簿公堂的时候,在发誓后面对律师的那番陈词,各自道出了内心话,仿佛此时的他们才互相了解对方。可见夫妻双方吵吵闹闹一辈子真是件好事情,互相及时表达出各自的意见和不满,不吵不闹才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危机。
  另外,泰德找工作的那段也挺有看头,为了能让自己有工作,提高胜诉的可能,泰德急需一份工作,在中介求职以及到公司面试到要求公司负责人当即做决定的一幕幕体现了泰德的人格,自信的人格,有责任感,有爱。
  克莱默夫妇读后感(二)
  昨天看了《克莱默夫妇》这部电影,很早以前就听说了,但是一直没有机会看,看之前总是会有一种期待,用姚斯的术语就是"期待视野",我设想的是描写一对夫妇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相濡以沫,实现了爱情的升华的主题,刚开始乔安娜离开家的时候,我想他们以后一定还会走到一起的,看完了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影片写的是父子之情,这个主题似乎在《西雅图夜未眠》、《当幸福来敲门》等影片中也表露过。
  女主人公乔安娜不堪单调无聊的家庭生活,其实她是厌倦了早已规定好的符号化角色:做一个妻子、母亲、女儿,这也是传统女性的社会伦理定位,她其实最想做的是女人,因此她离开了克莱默,离开了孩子,真正做了一次职业女人,这种要求其实也是女性主义者最基本的主张,她们不愿意自己生下来就有一系列固定的角色,从女儿做起,然后做妻子,然后做母亲,她们有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她们渴望投入这个大千世界而不是局促于一室之内,她们渴望做一个社会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人。这种想法是很正当的,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将这一切归于男人,似乎不太合适,尽管男性在女性社会角色的规定中发生了一系列的作用,但是还受到了女性本身的性格等感性特征的限制,乔安娜其实也是有一种母性的性格的,她并不能完全抛开家庭的一切,尽管故事的结局并不身份完美,但是这个结局也许是最好的,因为乔安娜既无法做一个传统的女人,又不能完全割裂与家庭的关系,只能选择这样的途径,因为任何一种选择都是有利有弊的,任何一种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一直在想,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是需要一种距离的。一个人完全脱离社会与家庭是不现实的,一个人完全投入社会与家庭也是不行的,至于哪种距离是最合适的,那就要看个人的智慧了。克莱默就是没有把握好这种距离,完全地将自己投入社会性的职业与角色中,忽视了家庭的温情,而乔安娜也是没有把握好这种距离,完全地将自己投入家庭,他们都是极端的零距离,因此双方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寻找这种距离,幸运的是,他们都是有智慧的人,因此可以说都寻找了自己所要的距离。
  其实我很欣赏像《特洛伊》、《勇敢的心》、《角斗士》这些大片,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这些温情脉脉的家庭伦理片同样也会给人感动与启迪,一种是阳刚之美,一种是阴柔之美,人生也是这样,既需要戎马关山塞北的豪放,也需要杏花春雨江南的婉约吧。
  克莱默夫妇读后感(三)
  首先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想到了的问题是在现代生活中女性应该怎样来处理自己事业和婚姻家庭的关系。
  影片中的锺娜结婚后一直待在家里照料丈夫,抚养孩子,操持家务,做着一个全职的家庭主妇,这样的生活一直过了八年。在这个过程当中,她有很多的烦恼,但她的丈夫因为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顾及她的感受,她觉得自己一直都没真正的为自己活过。终于有一天她忍受不了了,选择了以离婚的手段结束了外人看来幸福的婚姻,并开始了自己的新的生活。她回到自己的家乡——波斯顿,在那里她向心理医生做了咨询,并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找到了自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终于为自己生活着了。
  现代社会的女性大多数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结婚、生子,建立起一个家庭。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转换:由原来的只是父母的女儿变成为人妻,为人母。这样势必会影响我们原有的工作。我们就要学会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在婚姻关系中,女性不要完全的依赖自己的丈夫,不要把丈夫当成家庭的顶梁柱,自己的靠山。女性应该拥有自己的事业或者说至少一份工作。不要因为家庭带来的某些束缚而最终放弃自己的追求。我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说过一句话:任何男人都会尊重在人格上独立的女性。然而在经济上不独立的女性在人格很难独立。可以看出经济上的独立对于女性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对婚姻的追求,女性要比男性痴情的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社会在评价一个男性时更多的强调了他的事业层面。而对于女性我们的社会更多的看重了她的婚姻状况。现在社会很流行这么一句话"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好像找对象就是寻找靠山。我觉得如果一位女性要想拥有一个美满的婚姻就必须走出这个心理误区,不要把婚姻认为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男性往往宣布说:男人喜欢需要顺从温柔的女人。许多女性对此毫不怀疑而且欣然接受,全心全意做一段贤妻良母后,却发现自己处处被动受挫。在婚姻和社会生活中完全丢失了自己,就像影片中的锺娜那样。所以我们只有正确处理了自己事业和婚姻的关系后才能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婚姻生活!
网站目录投稿:听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