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创新非遗传承机制记忆档案焕发青春


  【摘要】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四大基本职能之一,高校如何依托人才和学术优势,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纳入职责范围,让"记忆档案"焕发生机和活力,十分重要,意义深远。为此,笔者所在的六安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不但使部分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皖西"非遗")得以传承、保护,而且还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拓展之中,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高校;创新机制;"非遗"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被誉为
  "记忆档案",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财富,失而不可得。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一些依赖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非遗"项目后继无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非遗"传承形势严峻。皖西是"上古四圣"之一皋陶的故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皖西地方高校——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以来,主动担当,不但创新传承机制,将"非遗"传承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逐步彰显办学特色。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是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建校以来,积极探索、践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把文化育人纳入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并把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拓展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将皖西"非遗"传承与保护列入"十二五"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校园文化建设工程项目"之中,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2012年出台并施行了"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与皖西演艺集团公司共建校园文化方案",助推"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部分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一、收集"非遗"资料,皖西"非遗"建档入馆
  建立皖西"非遗"特色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国家重要的档案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存、保护、传承、研究和振兴都离不开档案工作。为此,学校档案工作者积极参与到皖西"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之中,广泛发动师生员工,通过多种途径,大量收集皖西"非遗"传承人信息、工具、工艺、曲谱、音像等相关资料,并整理、归档,建立皖西"非遗"档案,并在学校综合档案室设立皖西"非遗"专柜,馆藏皖西"非遗"特色档案。这样不但使部分皖西"非遗"项目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得以永久保存,而且为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参与皖西"非遗"项目的传研和保护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同时也有效发挥了高校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及社会服务的职能。
  二、搭建"非遗"平台,皖西"非遗"有效传承
  (一)建立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为进一步做好皖西"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2012年学校所在地六安市的市委市政府,在学校设立了"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使部分皖西"非遗"活动进课堂、进讲堂、上舞台、列项目,大大促进了皖西"非遗"的传习、研究、保護工作。
  (二)建立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队。学校大学生艺术团在皖西演艺集团的指导下,在大学生中遴选队员组建了三个皖西"非遗"传习队:大别山民歌传习队、寿州锣鼓队和皖西庐剧传习队,聘请传承人定期或不定期来校传艺指导。传习队届届相传,活动频繁,活动不但在校内广泛开展,而且深入到市区、周边县(区)、社区,成为弘扬皖西"非遗"文化的生力军。
  (三)建立皖西非物质文化展馆。为大力弘扬皖西"非遗",搭建教育宣传平台,学校档案工作者主动作为,带领相关人员深入有关单位和皖西"非遗"发源地,积极挖掘素材,广泛收集相关图片和实物资料,建立了"皖西非物质文化展馆"。全面展示了皖西地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展馆天天开放,不但方便了教学、提高了全校师生的人文素质,而且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全面了解皖西"非遗"的固定场所。
  (四)兴建"非遗"传习舞台——水上演艺广场。为便于更好地传习皖西非物质文化艺术,2012年,在校内"圆梦湖"上,建成"水上演艺广场",实景舞台,高端大气,再现"水榭歌台",为寿州锣鼓、大别山民歌、皖西庐剧等皖西"非遗"的传习提供理想的舞台。
  (五)建立皖西"非遗"教学实训基地。一是建立霍山石斛传研保护中心。霍山石斛,被列为中国九大仙草之首,是国家重点二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石斛炮制"工艺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保护"霍山石斛,中华瑰宝",学校建立了霍山石斛传研保护中心,建有智能温室、组培室等,实现了霍山石斛室内一条龙生产,同时,聘请霍山石斛炮制传承人来校任教,向大学生们传授石斛炮制传统技艺。二是建立茶艺展示室。六安瓜片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的制作,工艺独特,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弘扬六安瓜片制作技艺,学校建立了茶艺展示室,并聘请六安瓜片制作技艺传承人来校现场演示,向相关专业大学生和茶艺大学生社团成员传授六安瓜片制作核心技艺:摘茶、扳片、炒生锅、炒熟锅、拉小火、拉老火等七道工艺等。三是开辟皖西"非遗"大讲堂。学校利用学术报告厅,经常聘请皖西"非遗"传承人开辟大讲堂。如国家级"非遗"皖西庐剧传承人白树龙大讲堂、大别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余述凡大讲堂和省级"非遗"翁墩剪纸传承人徐圣年大讲堂、民间艺术大师张玉柱大讲堂等。
  三、开展"非遗"活动,皖西"非遗"活力四射
  (一)寿州锣鼓魅力凸显。寿州锣鼓是楚文化的一支奇葩,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寿州锣鼓队配齐器材、行头,在寿县刘岗镇寿州锣鼓3代传人王文贤、王文强的传习引领下,多年来,一直频繁活跃在校内外节日活动和文化宣传的舞台上。寿州锣鼓颇具楚文化的韵味,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并吸引着学校万名师生。同时,寿州锣鼓队还走出校园到市区和县(区)演出,深得观众赞誉。
  (二)霍山石斛形成产业。为研发推广霍山石斛,学校霍山石斛传研保护中心与六安同济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霍山石斛资源,研制开发了米斛、铁皮石斛、铜皮石斛等多个品种,并成为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还在霍山县、金寨县、裕安区等山区乡镇建立霍山石斛生产基地,向农户提供霍山石斛苗、传授石斛栽培技艺、回收石斛鲜条,然后炮制成品,再由电子商务创业班大学生网上开店销售,构成了霍山石斛产业链。不但使霍山石斛得到有效保护,而且助力"扶贫攻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大别山民歌传唱四方。大别山民歌依山而生,以水相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学校大学生艺术团大别山民歌队经常开展练习、传唱和汇报演出活动,并走上市区、周边县(区)、社区文艺舞台。
  (四)皖西庐剧师生青睐。皖西庐剧是安徽省主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每逢开学典礼、重大節日,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皖西庐剧传习队的庐剧爱好者们都要登台演绎皖西庐剧经典片段。行走在校园,不时能听到师生们哼哼着皖西庐剧经典曲调。另有霍邱撕纸、翁墩剪纸等皖西"非遗"体验活动时时活跃在教室、寝室、讲台、舞台,并通过广大师生皖西"非遗"活动爱好者们传播到社会。
  四、创新传承机制,皖西"非遗"焕发青春。
  (一)推行项目化管理。学校将皖西"非遗"传承列入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推行项目化管理运作;近年来,该校还积极争取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切实加强了皖西"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其中霍山石斛推广项目,实现了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生产,已成为皖西山区县(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打产品。
  (二)唤起大学生皖西"非遗"保护意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脉,必须唤起全社会成员的热爱之情,让广大群众了解并关注"非遗",切实增强"非遗"保护意识,自觉投身"非遗"保护实践,使"非遗"传承发展,绵延不绝。为此,学校在相关专业课程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中开设了皖西"非遗"选修课程,形成了"以‘非遗传承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课程教学。如将石斛炮制、六安瓜片制作工艺等国家级"非遗"核心技艺融入涉农专业教学内容,以学科渗透的形式来强化、普及和传承"非遗"知识技能;组织开展皖西"非遗"辅助教学活动,如大别山民歌赛、皖西庐剧演唱会和皖西"非遗"知识竞赛、实地寻访、资料征集等。"非遗"传承和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促进当代大学生们更加了解和热爱皖西"非遗",增强皖西"非遗"保护意识。
  (三)把皖西"非遗"传承与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结合起来。 以传习寿州锣鼓、大别山民歌、翁墩剪纸等皖西"非遗"为契机,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拓展大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开辟第二课堂,开展"非遗"进校园各项活动。如皖西"非遗"展示展演、皖西"非遗"知识讲座、皖西"非遗"调研和皖西"非遗"资料收集等,使皖西"非遗"传承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这样,不但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味,彰显了办学特色。
  五、结束语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创新机制,使"非遗"传承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不但有效传承保护了部分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皖西"非遗"焕发生机和活力,而且拓展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彰显了办学特色。但"非遗"传承和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寄希望于广大高校都能把二者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记忆档案"焕发青春。
网站目录投稿:凡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