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朱棣和朱允炆,应该是没有见过了,靖难之役之后,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虽然一直都派人在寻找朱允炆,可是始终却没有找到,因此关于朱允炆的下落,自然也就成了一个不解之谜。不过这一点在《大明风华》里面却得到了一些完善,让朱棣和朱允炆终于见了面,朱允炆出家了,在成为僧人之后见了朱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1.朱棣与朱允炆相见 鸡鸣寺里,朱棣梦见自己杀了朱允炆,朱棣问起姚广孝,自己见了朱允炆该说些什么,他还是担心朱允炆会造自己的反,姚广孝劝朱棣和朱允炆好好谈一谈,朱棣却说自己做不到,还说自己是一个不择手段的人。到了见朱允炆的那天,朱棣带着孙若微来到灵山寺,对面山头上,朱瞻基等得无聊,和徐滨聊起天来。朱棣和孙若微进了塔内,朱棣向孙若微耳语几句,孙若微便上了塔顶替朱棣传话,孙若微见了朱允炆便向他跪拜,朱允炆却说自己已经不是皇帝,只是一个僧人罢了,孙若微将传国玉玺的印章交给朱棣,朱棣这才放下心,知道的确是朱允炆在塔顶。 朱棣想让朱允炆回来,并许诺朱允炆让他做太上皇,朱允炆却已经不想再回去,还说朱棣只要能造福苍生,就算对不起他一人,也没有关系,为了表示诚意,朱允炆还把传国玉玺交给了朱棣,朱允炆让朱棣安心做皇帝,不要再对之前的事情耿耿于怀,朱棣却说自己无法安心。朱棣将自己的噩梦告诉孙若微,让她转告朱允炆,如果朱允炆能够接受太上皇的位子,自己的心里会稍安一些,而这玉玺就先还给他,朱允炆早就猜到朱棣可能会将玉玺还回来,早已准备好说辞让孙若微告诉朱棣,只要能够及时补救,朱棣的噩梦自然会消退。 2.大明风华朱棣和朱允炆 建文帝与朱棣见面已提上日程,徐滨以朱瞻基为人质来保建文皇帝的安全,出事就杀了朱瞻基再自杀,当真是太孙不易当啊,朱棣为见建文帝,拿朱瞻基的人头作为押物。太子爷心疼朱瞻基,直言劝柬朱棣,自己是为了让天下人可以吃上饭穿上衣,自己也不会造反,如果拿朱瞻基的性命为赌注,自己肯定不会答应,如果朱棣再那么任性妄为自己就要造反了。 太子才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并没有大家想象的唯唯诺诺。 朱棣这个角色首先是一个戎马皇帝,权衡全局、逐个击破等军事上常用的思维角度也被他带进了他行使皇权的过程中。在剧中郑和下西洋归来后,朱棣帮助阿丹国处理纠纷时就有表现了出来,不仅驳斥了阿丹臣子以下犯上的行为,更对阿丹的公主复辟进行军事支持,不仅描画了一个纵观全局的皇帝的形象,更从侧面表现出明朝皇权在周边国家之间的权威性和明朝国力的强大。 其次这一角色的丰满也体现在他身份的多重性上。他是一个父亲、一个祖父,但是在此之前他是皇帝,皇权这层纱势必会将他与三个皇子隔开,他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胁,他的亲情要与皇权之间达到平衡。所以在剧中我们能看到朱棣对三子之间的争斗心中有数,他要在自己的位置上进行考量。太子相对弱势,那么他就留太子监国而把手握军权的汉王赵王带在身边出征,这或许是一种监视,也是对太子的保护;而强势的汉王是不可或缺的大将,朱棣就时不时的进行给予鼓励,动之以情,以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3.历史上朱允炆去哪了 建文帝的结局,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上最大的疑案,在野史、小说中可以看到后人对其结局的无限猜测。 关于建文帝自焚而死。 根据《太宗实录》和《明史稿》所记载,建文帝的确在燕王大军入城后,纵火焚宫,朱允炆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跳入火中自焚者甚众。朱棣看到宫中火起,遂命人前来抢救,但终究只在残垣断壁中找到朱允炆的尸骨,燕王不胜悲切,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清君侧",并无加害之心。事后,朱棣以帝礼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以上是永乐年间的正史所记,按道理应该是比较权威的,但事实上建文帝时期的档案被全部销毁,皇帝起居录被大量修改,就像后人所说的"建文一朝之政治,其真实记载已为永乐时毁灭无遗……成祖以为罪则罪之,既篡之后,谁与抗辩?"从这里看,建文帝不一定肯定是"自焚而死",或许是被朱棣谋杀呢?又或者是真的密道逃亡了呢? 另外还有可疑之处就是当时朱棣并没有找到象征帝国权利的玉玺,另外尸骨虽然已经焦黑不堪,但确定与建文帝身高体型不符,还有就是崇祯帝曾想为建文帝拜祭,居然无人知晓其坟冢,恐怕本来就没有这个坟冢吧。那么为了坐实朱棣自己登基的合法性,就算建文帝不死,也必须要把他"写死",这大概才是正史中的真相。 关于建文帝密道逃亡。 至于这种说法,民间传言有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是《大明风华》中所演绎到的:朱元璋给他准备好的后手,一把剃刀、一袭僧衣、一封遗书。遗书上面写道:"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于是建文帝按照太祖皇帝指示,剃发做了和尚,从鬼门逃出宫去做了云游和尚。 朱棣也深知建文帝不死,自己的正统皇位就要受到威胁,所以上台之后不间断的探访建文帝下落。 他首先派遣户部给事中胡濙以查访仙人张三丰为名,前后共二十余年。 派遣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探访建文帝是否出海? 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关起来审问长达十多年,目的就是逼迫他供出建文帝下落。 从这些措施可见,建文帝的确是外逃无疑。 关于建文帝的行踪,多地都曾有疑似记录。《胡濙传》记载,他暗访郡、乡、邑长达十六年,搜寻建文帝下落。永乐二十一年七月,"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是什么样的消息居然让精神不佳的永乐皇帝居然谈这么长时间,而胡濙所奏对的应该是建文帝的事情。与之相对的是,此不久胡濙在江苏吴县穹窿山查访到建文帝已死的消息,死后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胡濙过去查证,确定无疑,于是回禀永乐帝,"帝遂释疑"。 另外,浙江兰溪皇回山据说也是建文帝出家之地,现在寺内还有古碑遗迹,并且供奉着建文帝和杨应能、叶希贤两人,同时留有诗句:"百官不知何处去,惟有群鸟早晚归",表达了失去江山的无奈和忧伤。 再有就是建文帝出海说。这种说法也颇有市场,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至今还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日,举行隆重的拜"皇爷"之礼,据说当时建文帝辗转出海留居此处,才有的这一习俗,这也大概正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