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反映宝宝年纪小小,攻击性却很大,发脾气时咬人、掐人甚至打人,有些家长直接叫他家宝宝为"暴龙宝宝"。他们担心如果不加以制止,恐怕宝宝发展为有暴力倾向,影响宝宝的未来家庭生活。今天,就来和大家分析一下宝宝出现攻击性行为的背后原因,以及我们父母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或措施来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年龄很小的孩子,有时候在发脾气时也会咬人、掐人甚至打人。在婴儿期,如果家长未能对孩子的这种以打人来发泄情绪的行为进行及时矫正,那么,当这些行为高频率发生时,就很有可能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攻击行为。 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为对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如打人)、语言伤害(如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 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敌意攻击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而工具性的攻击是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如一个男孩子故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儿童的攻击性(或称侵犯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但是如果这种与生俱来的攻击倾向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如打架斗殴,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甚至会引发犯罪。因此,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儿童会出现攻击性的行为呢? 1.内在生理驱动 攻击行为是一种内在生理的驱动,有先天遗传和内分泌的原因。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大脑发育,这种行为在二、三岁会频繁出现在儿童身上,到五、六岁形成第一次高峰。第二次高峰出现在青春期。同时,男孩的攻击行为明显多于女孩,男孩不仅爱欺负女孩,而且在男孩中间也高发冲突和"战争"。这与性别是直接有关的。 2.缺乏负面情绪发泄途径 当儿童找不到发泄愤怒的途径,或遇到挫败产生自卑心理时,通常会把目标转移到第三方身上,以此宣泄不满获得自足,或者是引起众人的关注。 3.自我中心意识 儿童的自我中心意识导致幼儿园的小朋友经常把玩具据为己有,不分享而相互争抢;而且儿童过多是以自己为核心,谁都得听他的,他就是权威,这样一旦有别的小朋友不理他,或者没有按他的意思去游戏,那他就只有用拳头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获得在同伴中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