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两类人: 第一类人,面对大部分人和事,以及新的挑战,都采用开放积极的心态。他们很少对别人产生怀疑,却也很少被骗,而且因为资源、人脉丰富,路子会越走越宽; 第二类人,即便凡事都谨小慎微,但却总能听说他们遇到各种坑,或者各种不顺利的事。越是纠结,越是失去,如履薄冰地过每一天,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他们用无谓的敏感和戒备,将自己与好的机会之间,筑上了一堵墙。 1
格局越低的人 越容易过分谨慎 作为猎头顾问,之前我曾帮一家公司找过一个技术类岗位,因为需要对接国外,所以员工要能上夜班。 有一个候选人,各方面条件都符合,也愿意接触这个职位,但就在准备去面试时,动摇了。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他希望企业能告知他具体每天几点上班。 其实,沟通下来,他并不是介意夜班到底是上多少小时,以及每周如何排班。 他介意的,只是企业不能在面试前,把具体的排班时间告知他,并且,在他心里,企业的做法,就代表了不正规、对他不够尊重、剥夺他的知情权等等原则问题。 他当时其实是很急于找工作的状态,但就因为自己的这些无端猜测,没有去面试,从而失去了一个本来不错的外企机会。 半年后,当我们再次看到他的简历时,他仍旧在找工作。 格局太小的人,总是将原本无关紧要的问题,放大到原则层面,从而不断暗示自己,这不能做,那不能行,最后错失了所有机会。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有人问农夫:"种了麦子了吗?"农夫答:"没,我担心天不下雨。" 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农夫答:"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 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想的太多,且把每件事都想成了最坏的结果,为了不让自己受损失,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做,是这些人的惯有思维。 2
格局越低的人 越容易对"自尊"过于敏感 有一次去吃自助餐,看到两个人在自助餐台前大打出手。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争抢食物。但奇怪的是,自助餐的食物是源源不断供应的,按理说,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吃的打起来。 而且,在他们打架的过程中,新的食物已经端上来了。 可笑的是,这时他们却谁都不在乎那个原本被争抢的东西了,都变成了为了自己的"尊严"而战。 殊不知,从争执的那一刻起,他们在别人眼中,就成了笑话。 与之相对的,却是另外一种做事方式: 有个做销售的朋友,和我说过他开拓一个客户的经历。 他当时在一家很小的公司,想开拓一个比较知名的客户。 由于两家公司量级上差的太多,加之客户本身也有比较稳定的供应商,想挤进供应商名录,相当难。 朋友一连去了很多天,客户都借口没时间,连会议室都没让他进。 他也不气馁,每天去客户办公室报道,客户不见他,他就坐在前台接待处,一等就是一天。 开始,前台小姑娘对他还挺客气,可后来,他天天坐在人家面前,还把本来放快递的地方也占上了,小姑娘话里话外,对他充满了嫌弃。 朋友的心态却很平和,而且,他闲着没事时,居然帮小姑娘把前台周围整理了一番,把原本杂乱无章的快递,整理到了更加合理又方便的地方。 这下,前台小姑娘对他的态度也转变了很多,居然时不时地帮他和公司业务部门的人说了说好话,没过几天,他就真的和客户走进了会议室,谈上了合同。 乔布斯曾说: "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格局越高的人,越不会让自己因为过分的敏感,而错失真正有意义的事。 层次低的人,是从事件中看到情绪;而真正厉害的人,会从情绪中看到机会。 3
格局越低的人, 越容易将资源看成威胁, 从而错失改变的契机 加拿大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他的作品《异类》中,讲了这样两个人的故事: 作为同样智商195的聪明人,兰登和奥本海默,却过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拥有罕见高智商的兰登,曾两次考入大学,但都没读太长时间,就退学了。退学的理由,一次是因为错过了奖学金申请时间;一次因为学校拒绝了他的调课申请。 都不是什么大事,但兰登从此不再相信学校。 没有文凭的他,成年后一直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建筑工、捞蚌工、酒吧保镖、农场主,过着漂泊的一生。 与兰登智商一样的奥本海默,则是人类第一颗原子弹项目"曼哈顿计划"的带头人。 奥本海默从哈佛毕业后,来到剑桥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当然,如果他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在合适的时机加入"曼哈顿计划",也是顺理成章的。 但事实是,奥本海默曾在博士期间,因对导师不满,企图用偷来的化学试剂毒死老师,结果被发现。 虽然奥本海默被判了缓刑,但带着这样一份有严重犯罪记录的档案,他居然在多年后,成功地说服了"曼哈顿计划"项目的面试官,得到了这个有历史意义的工作。 同样高智商、同样困难重重,两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及做法,却截然相反。 作者在书中说到:"在如何从社会获得想要的东西方面,奥本海默具有某种特别的悟性。" "他总会促使事情朝着他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而兰登,从小生活在底层,从他记事起,权威机构就是他生活的对立面,他不但不会试图利用权威,来帮助自己实现目的,甚至对权威有着根深蒂固的抵触和排斥。 所以,一旦发生一点小事,他会马上认为,是权威再一次和他作对。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断印证着自己的偏执想法:权威靠不住,凡事靠自己。 很多事情,本身并没有立场,是我们用自己的固有思维,将事情推向了我们认为的立场,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结局。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曾说: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表面看起来,"马太效应"似乎不公,但实际上,正是因为有的人善于把握、甚至创造条件,将不利变为有利,来拓宽自己的路,他们拥有的,才会越来越多。 而另一些人,则因为自己的狭隘封闭及无谓的谨慎戒备,让自己陷入了所得越来越少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