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作者撰文谈中学生阅读的问题。在文章中,作者提到,江苏省第二十届高中生阅读与写作作文大赛初赛命了两道题《书里书外》《线上线下》,他都做了指导。其中,对《书里书外》的指导强调:"这里的书,应当是文学名著或者理论经典。"原本在他看来,中学生是应当读名著的,这也是中学语文老师的共识。可是,作文收上来,有一篇让他一惊,有喜欢,也有反省。在《阅读是自己的》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叙了自己的阅读经历,从小学到高中有几十部乃至上百部吧,但没有一本是语文老师眼里的名著。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他读得津津有味,对他的影响也是奇妙、独特而又积极的。由此,这位指导者提出了疑问:中学生一定要读"名著"吗?(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这一问题,还要理性看待。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作者的生活阅历与生存环境,都有特定的时空限制,"名著"也不例外。换言之,对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的中学生而言,很多"名著"不仅读不懂,而且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甚至根本读不下去,于此又何必硬性强求,大搞阅读"一刀切"?在笔者看来,中学生读什么书不是重点,而是要在引导他们愿意阅读甚至主动阅读上做文章。为此,中学生阅读只要把握以下三点即可: 第一,尊重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的兴趣点都不一样,主动去做与被动去做的实际效果也大不相同,读书亦是如此。只要中学生愿意阅读某方面的书籍,不是名著也无妨。只要他们能够主动阅读,就有可能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与实际收获。久而久之,他们会渐渐发现自己的喜好与志向,这比一味强求甚至指令性阅读更有效果。到那时,读名著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第二,有益成长。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如今,市面上书籍很多,倘若选择不当,也会开卷无益甚至毒害身心,网络作品尤其如此。由此,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符合其年龄特点且健康向上的书籍,而不是放手不管,任由学生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教师可借助举办读书沙龙、阅读分享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引导学生在正常的阅读轨道上行进。 第三,合理引导。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阅读选择权,未必是坏事。当教师注意到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专注方向时,不妨及时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在学生看来"无用"的书籍。实际上,这些书籍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向深处推进。教师带有方向性的指导对学生的人生走向与专业发展尤为重要,学生也愿意接受与采纳。 总而言之,阅读是自己的事,中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及家长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阅读,至于读什么书,不妨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无需纠结于要不要读"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