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扳指,相信大家都不会很陌生了,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皇帝大拇指上经常会带这个扳指。扳指最早对它的称呼是韘(音射)。商代晚期妇好墓中就出土了不少制作精良的韘,一直是和弓一起出现和使用的。扳指初见于商代,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那时候扳指是一种军人护手的工具。 传统的汉族扳指与满族、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区别:汉族扳指从侧面观是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而蒙古族、满族的扳指一般为圆柱体。扳指在满语中称为"憨得憨"。至清军入关前,满族人通用鹿骨扳指,呈黄色,年久变为浅褐色,以"有眼"者为贵。 再后来,由于清代王公十分喜爱扳指,为迎逢皇族,地方官员纷纷将扳指进贡宫廷。据清代《内务府奏底档》记载,1776年乾隆爷巡山东,沿途各个官员为博皇帝欢心,众大臣送了乾隆爷百多枚各种名贵材质的扳指,还挖空心思地在扳指面上饰以浮雕纹饰,雕有"万寿无疆"、"古稀天子"及御制诗等。 老北京的皇族后裔以及富家子弟们,深受皇城根儿下的文化娱乐熏陶。老话儿说:贝勒爷三件宝,——核桃、扳指、笼中鸟。 扳指是冷兵器时代弓箭的辅助发射用具,在拉弓放箭时,用以保护手指免受伤害,是具有身份和能力的象征。满清时期开始,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直接演变为一种权利地位的象征。随着工具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提升,简单的手指护具发展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知名艺术珍品——扳指儿。 几千年来,扳指的形制,出现过很多种样式。最为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坡形扳指出现较早,最早还有弦槽,后来取消。 普通人佩戴的扳指儿以象牙、瓷质为多。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儿,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这种种分别,在当年是判定等级身份的标志,在如今则是衡量市场价格和收藏价值的尺度。扳指儿的大小厚薄,依使用者文武身份定夺,武扳指儿多素面,文扳指儿多于外壁精铸诗句或花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观的扩张,大量出现质色俱佳的个性作品,这也充分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一种审美情趣。扳指万千变化的材质、样式、纹饰也是很多藏友喜欢扳指的重要原因,材料有玉石牙角木雕,到骨质翡翠玛瑙,各种金属等等,纹饰又如瑞兽纹、花草纹、山水、人物、诗词等各式各样的纹饰和图案。 男人对扳指的热衷如同于女人对玉镯的着迷。扳指这种饰物,随着朝代沿革,历史变迁,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男子不再尚武、习武,更器重文明和智慧。于是,扳指便以男人首饰的姿态持续了几百年之久。这或许也是它多重身份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 文玩扳指以男人首饰的姿态持续了百年之久,在盛世收藏的国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把玩健心比德以玉的一日三审中,亦是增值保值不失为的好宝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