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原谅父母


  近期,连续几位来访者是带着对父亲或母亲的愤怒、失望与怨恨等情绪来寻求帮助,这些不满的情绪有的已经伴随自己的多年,有的是因为现实事件引发,让原本还算平静的父子关系变得不可调和。
  人在幼年时若没能得到父母(或养育者)足够的关爱,在成年后可能会成为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并不自觉的执着于这种愿望,潜意识中希望父母能依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关爱自己。
  我们知道,没有完美的人,亦没有完美的父母,一代又一代的父母们或多或少的受着自身经历、生活年代、教育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尤其当前社会中坚者(70后、80后)的父母当年所经历各种精神与肉体的斗争史,非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但做为父母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在尽其所能的关爱着自己的子女,尽管父母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完美。
  当你已成年,甚至已为人父、为人母,但幼年的某种缺失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你,引发你对已经年老父母的愤怒、失望、怨恨又无奈,在你的生活里,在你的言语里,甚至在你的梦里。虽然你成年后通过压抑、隔离或逃避等方式把这些感受排除在意识之外,但潜意识仍死死抓住这个缺失,使得你不得不在内心的困境中苦苦挣扎。这种挣扎可能表现为:
  对自己身体是否患病的怀疑,转为攻击自身,认为自己不够好。
  做婚姻的第三者,只要幼年单纯的爱,没有责任和规则。
  年轻女子追求年长男人,年轻男子爱恋年长女人,一旦结婚,又迅速离婚。替代补偿在现实中发现对方无法成为自己想要的"父母"而结束关系。
  向同性同伴寻求温暖、依赖、踏实。如果不能区分情欲和情感,可能会担心自己是同性恋。
  多次结婚离婚,通过婚姻形式来尝试获取不可能的亲密。
  工作中无法与领导(权威)相处,对领导或挑战、或惧怕。无法达成愿望的攻击转移。
  ……
  实际生活中,这种要求父母按自己想要的方式来爱自己的想法可能会泛化。譬如,对配偶、孩子、朋友、同事等,都是从自身需求出发,强求对方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因愤怒而无法释怀,因怨恨而无法分离,强迫性重复出现破坏日常人际关系的行为。
  心理咨询不善于解决现实层面的问题,但善于培养反思的能力,善于把人无意识的反应变为有意识的探讨。虽然你的幼年缺失来自父母的关爱,虽然你现在的生活中有各种不愉快,但你已经比父母一辈至少多了心理咨询的机会,而你的父辈可能在你的年龄还在为吃饱肚子担忧。
  如果你现在是未成年人,我们或许有机会对你的父母做相关的工作,但身为成年人的你,你选择怨恨父母?然后假设你的父母也像你一样选择怨恨你的祖父母?……每一代都选择怨恨上一代,直至怨恨至始祖?
  这种怨恨如同黑洞,慢慢蚕食你的生活,无论怎么做,即使高度一致性的替代性满足,依旧是赝品;即使通过替代性客体的暂时满足,终是饮鸩止渴。
  如何才能从这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的牢笼中挣脱出来,活出自己的人生呢?
  唯一能做的是:原谅父母。(我知道,这很难)让父母做普通的人,现实的接受这个失望。深刻体会父母一定不可能按你想要的方式再爱你,你也不可能回到当年。
  之后,成为你自己,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
网站目录投稿: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