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新时代背景下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杨润桂 陈刚 许娜
  项目基金:2018年度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关于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研究》(pdjh2018b0672)哲学社会科学类一般项目。
  摘 要:潮汕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蕴深厚,拥有潮剧、潮绣、潮州木雕、潮州陶瓷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多项,另外还有品类繁多的省市级非遗。本项目围绕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研究新媒体背景下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发展现状,基于对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础上,充分开发其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推动其传承与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关键词:潮汕;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保护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曾殷切嘱托当今青年,要把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传播到五福四海。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也成为当今青年需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以2018年"攀登计划"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关于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研究》为依托,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学者、非遗传承人、当地居民等方式,深入了解新时代背景下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问题和传承的措施。
  一、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
  潮汕文化滋育一方水土,潮汕地区民俗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旨在汲取潮汕文化精神养分,将具有历史根源的思想特质和具有时代精神的匠人文化相结合,切实传承、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项目范围广泛,含金量高
  在广东省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潮汕地区的项目十分广泛,包括了潮州音乐、潮州木雕、剪纸、抽纱等各个领域的文化因子。潮州音乐可促成地区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潮州木雕可运用在建筑领域,丰富建筑样式;抽纱则更多应用于婚纱制作。诸如此类,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金量高,融入生活程度高。
  (二)艺术技艺精湛,匠人匠心
  潮汕匠造,对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艺术技艺精湛与否,是非遗价值的考核标准之一。需经多种工序烧制而成的潮汕手拉壶、以肉眼雕出多层镂空物象的潮汕木雕,都展示了潮汕民俗类非遗传承人的匠人精神。
  (三)滋养乡风文明,助推振兴
  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传承人艺术造诣高,与乡风文明相互滋养,在旅游开发、学术研究等方面均有重大成就。经走访调查,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塑乡村文化的现实价值,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品牌。
  二、潮汕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题组通过田野调研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研究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发展现状。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实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32份试卷,问卷回收率为94.8%。其中,在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325份,问卷有效率为97.8%。问卷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落实情况、路径和方法缺失等方面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落实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纲领性指导意见。与此同时,广东省政府也于2011年7月29日,出台相应的配套地方法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然而,调研发现,如今的情况是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落实。特别是部分居民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导致部分珍贵的历史建筑被强拆,潮汕嵌瓷艺术品被破坏。因此,进一步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让更多的居民立足有潮汕的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才缺乏问题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都已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社会所呈现出的文化多样化,对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后现在的年轻人更偏向去关注如今的潮流文化,较少地深入学习非物质文化,使得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缺乏。以普宁英歌为例,普宁英歌风格刚劲威猛,粗犷豪迈,是汉族民间男子群体舞蹈的代表,也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一朵瑰丽之花。普宁英歌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调研组对普宁泥沟村英歌队进行调研中发现,当地政府非常注重英歌队的建设和发展,英歌舞所赞美颂扬的品格和精神,正是当今我们时代的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宝贵精神力量。但是由于英歌的特殊性,对专业人员要求非常高,训练培训时间长。然而,很多年轻人对此兴趣不高,不愿花大量的时间训练和编排,直接导致成本高,回报低。如何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育力度,让更多的年轻人坚定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信,是今后对非物质文化保护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传播的路径和方法有待改善
  近年来,在国家重点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潮汕文化作为中国特点鲜明的地域文化,其因群体特性差异在多年来形成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民俗类在潮汕地区影响广泛而又深远,是潮汕非遗文化之"魂"。
  据调查,目前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仅仅停留在由政府、学术机构等官方渠道进行宣传保护,近年来在挖掘民俗文化,重现潮汕非遗文化瑰宝上取得明显成效,但在其传播路径及方法、组织方式和研究投入力度上亟待改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俗类非遗文化的重现和流传。
  1.在传播路径方面
  潮汕民俗类非遗文化主要依托于中国传统节庆和地区特定节日这一路径来传播,较为单一。据走访调查,相关学者和地区民众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没有将民俗类的非遗文化提供长期、广阔的展示平台,每年仅仅能够看到1—2次,有些民俗游行活动受到经费、人员等因素影响,可能5年才会举办一次,当地的人和外来游客想要感受潮汕的民俗活动机会非常之少。
  2.在组织方式方面
  以潮州大锣鼓、普宁英歌舞和揭阳鲤鱼舞等民俗活动为例,其表演者均为当地群众,为兼职性质。当有演出活动时,需要逐个动员来凑成演奏表演队伍,没有形成固定的表演队伍和展示基地,存在成员流动大、水平高低不一和专业性偏低等问题。
  3.在研究力度投入方面
  据调查,有少数重视民俗类非遗文化的村落在村委班子领导下,组织和邀请相关学者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和研究,以此达到传承、保护和宣传的作用。其局限性在于研究成本大、工作开展难度高等问题,上级政府主管文化宣传部门没有出台民俗文化长期发展规划,单纯由基层组织推动,难度大、效果较差。
  三、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对潮汕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一)加大潮汕地区旅游开发力度
  潮汕地区政府可以加大潮汕地区旅游开发力度,将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名胜景点之中,带动潮绣、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的提高。借助旅游业的发展,给潮汕地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资金,投入到保护、创新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当中。除此之外,政府還可以从组织社区活动着手,让潮汕文化融入到民俗文化活动当中,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们潜移默化地体会到更多潮汕文化的精髓。潮州市由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成立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组建出一支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以独有的视角收集整理、撰写刊物,推动潮州文化研究,编辑出版《潮汕文库》,创办学术刊物《潮学研究》,广泛开展了学术研讨活动和交流活动,坚持公共服务项目,建成了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如潮州人民广场、饶宗颐学术馆、文化艺术馆和博物馆等,推动潮州文化勃勃生机,对潮州本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推广与传承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加大新媒体传播力度
  现如今,新媒体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家家户户,社会可以利用新媒体时效快、传播广、跨时空、多角度、多维度等特点,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等途径,以动画、文字、声音、图片等多模态传播,不仅让百姓更快、更全面地了解潮汕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引起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聚集更多的人为潮汕地区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创新贡献力量。据了解,2012年潮安区庵埠镇文里村举办了"诗人节·文里行"大型采风活动、2014年汕头市文联举办首届潮汕民俗文化展示周活动,利用传统佳节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专家学者前去文化采风调研,充分显现出潮汕人民的地域观念、审美个性以及精神文化,对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三)把非遗保护与学校课程相结合
  通过调研等活动,我们得知: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面临传承的问题,较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手艺的传承者。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开发兴趣课程,将潮汕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同学们在专业课之余,通过亲身体验如何完成一幅潮绣作品、如何通过镌刻打造精致的木雕等,能够对潮汕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吸引更多青年学子能够学习手艺、甚至精通手艺,将潮汕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生生不息地传承。
  结束语
  潮汕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主要涉及传统工艺、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医药等等。2018年7—8月,课题组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期间,深入潮安,普宁等地方,对潮州嵌瓷、潮州畲歌、潮州铁枝木偶戏、普宁英歌舞等潮汕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并从政府、社会、学校三个维度提出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对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措施。"非遗"是文脉、是气度、是乡愁。研究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提高青年对非遗的保护意识,坚定文化自觉自信,拓宽对非遗保护的传播途径,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高大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与应对策略[J].文化学刊,2019,(06):107-109.
  [2]王越.关于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可行性策略探讨[J].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03):27.
  [3]陈春燕.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潮汕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研究[J].科技体育,2015,(06):92-93.
  [4]许燕南."非遗"文化潮汕嵌瓷艺术的传承脉络及文化寓意[D].广东工业大学,2014.
  [5]左笑.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探究[J].大众文艺,2017,(03):11.
  作者简介:
  杨润桂(1996-)潮州庵埠人,经济学士。研究方向:统计学。参与潮州市文里村民俗文化研究等,毕业于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陈刚(1985-)湖南省邵阳人,硕士,思想政治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青团工作;
  许娜(1982-),吉林四平人,硕士,思想政治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站目录投稿:柔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