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诗经中最相思的一首诗思念是一种病


  身处红尘之中,无论男女,都会遇见心爱的人,热恋中的双方,恨不得时时刻刻相拥,不想经历哪怕分秒的别离,但这往往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便有了刻骨铭心的思念,有了难以忍受的苦楚。
  "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是电视剧《西游记后传》的片尾曲《相思》中的一句歌词,也是大家熟知的一句歌词,写出了一种相思的无望跟悲伤,也想做一个收放自如的潇洒之人阿,不会想起那些饱含着相思情谊的古诗词,不会再在心底心心念念着某一个人,也可知不管时空人世如何变化,相思这种感情永存世间。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所写的《三五七言-秋风词》,是从一个女子的角度写相思之苦,秋风清冷,秋月明亮,落叶在空着打着转,短暂相聚还是离散,树上栖息着的鸦雀也被惊醒。想当初相恋,言笑晏晏,现在却不知何日再相聚,在这清冷秋夜,真是让人难受。入了这相思之门,才懂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也无止境,早知相思让人如此牵绊,还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李白的《秋风词》,王维的《红豆》等诗是大家都非常熟知的相思之诗,但要说起最早的描写相思的诗歌,则非《诗经》莫属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11篇,反映了周朝初期到周朝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关于爱情婚姻的诗歌,广为流传,世人熟知,接下来要说的就是《诗经》中最相思的一首诗:思念是一种病,除了你,无药可医。
  这首诗便是《采葛》,全诗为: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意思为:心上人啊去采葛,一天没有看见她,好像是隔了三个月那么久。心上人啊采芦荻,一天没有看见她,好像是隔了三个秋天那么久。心上人啊采香艾,一天没有看见她,好像是隔了三年那么久。
  与《三五七言》不同,这是一首从男子的角度写相思的诗歌。采葛是为了织布,采芦荻是为了祭祀,采香艾是为了治病。不过不管是采什么,都是描绘了一位女子在辛勤劳作。男子思念起自己的心上人来,仅仅一天没有见,就好像是隔了三个月、三个秋季、三年那样长久一般。热恋中的情人,大概没有人不希望朝夕相对,耳鬓相磨,分离对双方来说都是极大的痛苦、思念跟折磨,即便是非常短暂的离别,在思念等待的感觉中,时光似乎也变得格外漫长,以至于难以忍受。
  《采葛》这一首诗正是抓住了这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复吟诵,层层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便将怀念心上人越来越强烈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了。全诗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痴痴呓语,也没有具体的爱的内容详细叙述,有的只是对自己思念情绪的直白表露,但正是如此,却也流传千古。
  蒋立甫在《风诗含蓄美论析》中剖析道:"妙在语言悖理。"意思便是说:从科学时间的概念进行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与"一日"相等同,是有违常理的,但是从诗歌的写作抒情角度来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热恋中的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尽管只是物理上的短短一天,但在心理上则是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而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恰好又映照出了恋人间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感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恋人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此外,在诗的第二章中,作者用"秋"而不是用"春""夏""冬"来代表季节,因为秋天草木凋落,秋风萧瑟,更容易产生离愁别绪,引发感慨之情,与全诗意境相吻合,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后人还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不过才过了一天但却仿佛有九个月的时间那么久。而这首诗之所以会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原因正在于此。
  热恋中的情人,总觉得时间太快,相聚短暂;也觉得时间太慢,分开太久。处于这种状态之中的恋人,除了深切的相思、迫切地渴望见面之外,脑子里容不下其它东西,也不可能有其它东西,正应了那一句话:思念是一种病,除了你,无药可医。
网站目录投稿:冬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