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朱老师发来邮件说,学校开展卫生评比活动,并设立了举报制度:举报其他班级学生乱扔垃圾,所在班级当周行为规范分数加1分,被举报学生的班级扣2分。 有一次,朱老师班上的吴娜举报了自己班上的同学。学校广播播报了此事,并表扬了吴娜。在班级行为规范分数上,加减分相抵扣,朱老师的班被扣了一分。 朱老师听说此事后急忙到教室,刚进门就发现一群学生围着吴娜,指责她影响班级荣誉。朱老师此时左右为难,表扬也不是,批评也不是。最后决定让吴娜午饭时间检查班级卫生。学生窃窃私语,吴娜也没有反对。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但朱老师总觉得对吴娜有一丝歉意,他认为这件事处理不妥,却又想不通。 很多班主任都会遇到朱老师这种两难的情况:一方面,觉得举报学生乱扔垃圾没有错,值得鼓励;另一方面,觉得举报自己班级有损班级荣誉,心有不甘。惩罚没有理由,奖励还不甘心,最终采用"明奖暗惩"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老师个人的角度而言,或许很难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但从教育生态的角度来看,则要避免出现这种两难局面。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学校开展"卫生评比"活动并设立了"举报制度",通过"奖励"勇于举报学生乱扔垃圾的行为,引导学生踊跃"举报",实现学校卫生大好局面。吴娜举报班级学生乱扔垃圾,在吴娜本人及其他师生看来,是一件非常"正义"的事情,但学校对乱扔垃圾行为的惩罚是"扣学生所在班级的分数",这种惩罚才是吴娜所在班级学生指责她的原因,班级同学大都认为自己遭受到了"株连"。朱老师估计更是苦恼,认为吴娜完全可以先向他汇报,这样就不会损害班级荣誉了。 学校的卫生评比活动,过于注重活动的执行效率和效果,忽视了"举报"和"株连"对个人价值观、班级集体利益的负面影响,把吴娜这位颇具正义感的小女孩置于被班级同学排斥的境地。 学校的组织管理固然重要,但万万不可因为管理效率忽视了教育的内核。学校完全可以采用更加温和的方式,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形成讲卫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