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举行赛课活动,很多教师对此都不感兴趣,有的教师在经过学校动员以后才报名。 但是,自从河北省中小学高级教师资格申报评审条件中出现这样一条"硬杠杠"之后,身边的同事观念大转。这条"硬杠杠"是:中学、职业中学教师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在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评比中获市级以上优胜(优秀)奖;小学、幼儿园教师任现职以来,获县级以上优质课(示范课或观摩课)1次以上。 如今,同事们一听说业务主管部门要举行赛课活动,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为了给广大教师评职称创造条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举行赛课活动的次数明显增多,而且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 尽管如此,由于受名额、年龄、身份、自身条件等的限制,能参加赛课活动的教师仍是少数。总的来看,年轻教师机会多些,老教师和后勤人员基本没什么机会。于是很多人希望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举行各个层面的赛课,如"50岁以上教师赛课"、"校长赛课"、"教导主任赛课"、"后勤主任赛课"、"教辅人员赛课",等等。不针对各个群体举办赛课活动,这些人哪有职称晋升的机会? 把优质课定为高级教师资格评审的参考因素,有积极作用,可以促使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也可促使领导适当兼课,不要脱离课堂。但把优质课定为必备条件就有些矫枉过正了。一所学校中有多少教师参加过县、市级的赛课?那些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的"老黄牛"们,用一节节"家常课"演绎自己的教育人生,难道对他们而言职称晋升只能是个梦想? 再说,教师没有优质课证书,他的教学水平未必就低。"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的倡导者韩兴娥,不善于讲优质课,几乎没参加过一次真正意义的赛课活动,却成了老师们心目中的神奇人物。她将课内外阅读联结为一体,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课堂教学效率,被评为全国"2010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每学期都有一批批教师不远万里奔向她的课堂,听她的"家常课",观看她的日常教学细则。没有优质课,并不妨碍她成为"齐鲁名师"。 教育工作是复杂的,职称评审时需全面考量教师的工作业绩,如教学能力、专业素质、科研意识、管理学生艺术、撰写论文的水平等。每名教师都是独特的个体,会有自己的特长与短板。如果一名教师坚持上好每一节"家常课",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教学成绩很棒,深受学生拥戴,即使没有发表论文、没有出研究成果,又有何妨?一名教师善于思考、创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化作一篇篇教研文章,那么,纵使这名教师其他方面不怎么突出,也不会差。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姚跃林校长在《职称评定少一点"一票否决"》中说,在执行评职标准时,允许以强补弱,特别突出的还可以以强补"缺"。我完全赞成姚校长的观点,不管是优质课,还是论文、科研成果,都不能定为"入门证"。 如果硬要对优质课有所要求,不妨效仿河南省的做法。降低优质课的级别,只要参加过本校的赛课活动,或承担过本校的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即可。职称晋升不同于评特级教师,应该是"大众福利"。让每位教师看到晋升的希望,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