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共有特殊教育在校生79.46万人,其中,39万余人随班就读。据介绍,其余孩子主要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教育安置方式,力争做到一个都不少。将近一半的特殊教育在校生正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接受融合教育。有网友这样形容普校融合教育的推行现状:"似乎是看得见的曙光,却又是摸不着的未来。"(12月7日 中国青年报) 通俗地讲,融合教育就是让有身心障碍的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同一间教室学习。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群体接纳特殊儿童,让特殊儿童学会正常交往,习得自立、自理能力。但是,实现融合教育谈何容易。 就现实来看,异样的眼光是特殊儿童接受融合教育的一大障碍。这样的眼光,不仅来自同班同学,也来自于家长、教师等。试想,一位家长领着重度残疾的孩子到普通学校,他需要如何解释,才能让校长、班主任、教师等相信这个孩子不会造成"麻烦"。接受特殊儿童,需要学校、教师下一番功夫,也需要其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不仅是理想,更是法律法规的要求。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明确了"随班就读""普校优先"的大方向,提出"一人一案""一地一案"等具体措施。换句话说,特殊儿童需要适应普通学校的生活,普通学校也要为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实践证明,为特殊儿童提供平等交流的环境非常重要。真正的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正常儿童能够接受正常的教育,更体现在特殊儿童能够接受正常的教育。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益有保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公平的教育环境,能够让特殊儿童感受到教育的温暖,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本领,适应社会。要让特殊儿童独立成长,让融合教育"看得见曙光,摸得着未来",有关部门至少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为融合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包括师资等),为特殊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便利;引导社会转变观念,为特殊儿童提供平等交流的环境。只有更多的人认识到平等之于特殊儿童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推进融合教育。 教育应该让每一个生命都能茁壮成长,让每一朵花儿都能粲然绽放,让每一颗心灵都能透亮润泽。融合教育理应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