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泉雨诗文评论四篇》(曾淼评论作品系列第一辑) 对朱泉雨诗文评论四篇 其一: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泉雨散文集《举足千年》评析 (曾淼) 文如其人。阅读泉雨散文集《举足千年》里那一行行热情洋溢、神采飞扬的优美文字,深深感到他的为文完全和他的为人一样,豪放爽朗、坦诚率真、挥洒自如,给人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快人快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文如其名。泉雨的文章又和他的名字一样,就像清澈见底的清泉从纯净鲜活的源头涌流出来,直言不讳、如数家珍、妙语连珠般的真情流露如同一位良师益友在谈天说地、博古论今、倾诉衷肠,行云流水一般无拘无束、流畅生动的语言仿佛天籁里骤然降落的雨水,那一粒粒珍珠般的雨点浇灌着心灵圣地,给人以洗礼、陶冶和鼓舞。 《举足千年》是泉雨用非凡毅力和卓越才华殷勤耕耘的一块新意盎然、绚丽多彩的散文园地。这块园地里绽放的每一朵奇葩,无不凝结着作家多年来博览群书、体验生活、积累经验、感悟人生、反思自我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字里行间所迸发出来的豪迈激情和雅致意境,自然而然地所表达出来的严肃谨慎、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人生理念和态度,从善如流、心细如发的至爱真情和人文情怀,集中反映和体现了最为可贵的独立思考和力辟新境的品格风骨,坚毅、清醒而又独立的人文立场、精神意志和创作追求。仔细咀嚼书中那些从心灵源泉里流淌出来的深情文字,仿佛看到了作家于万籁俱寂、更深人静之时,坐在电脑跟前坚守精神家园,聚精会神、精心构思、下笔如神、敲击键盘的殷勤身影,又如同借助力透纸背的文字感受到作家感悟苍生、百感交织、情深意重的宽广胸怀和人格魅力,领悟到作家直抒胸臆、托物喻人、感恩戴德、思深语精的灵魂意蕴和人生况味。 关注时代,直面现实,深思与激情是散文集《举足千年》一以贯之的主题基调。处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商品社会时代,"浮躁"犹如病毒一般不可避免地侵袭着文学领域和芸芸众生。人们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文化的浮躁,文学的浮躁,作家的浮躁,这些都使文学创作在价值取向、主观理念、情感宣泄和语言环境等方面都受到新的挑战和考验。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良知、历史责任和正义精神的作家,泉雨没有跟着去浮躁,去随波逐流、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地写那些吟花弄草、矫揉造作、抒发小资情调、小我情怀的俗气文章,而是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一个作家应有的社会道义和责任,严肃面对前所未有的利益驱动和空前喧闹的商业语境,刚毅果敢、特立独行地发出了或深沉、或忧患、或睿智的声音,尽最大努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让更多的人丢掉浮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以淡泊的意识摆正位置,平心静气、实实在在地过好每一个日子、走好人生之路。 无庸讳言,散文集《举足千年》里的68篇文章,没有一篇不是作家饱蘸激情、深思熟虑、一气呵成的精制之作。开篇之《天》首先拉开大气磅礴、意境高远的大幕,作家借助《易经》《道德经》《四书》《说文解字》与《淮南子》等古代经典,对世人眼里至高无上、无边无际、祖祖辈辈深怀敬畏、顶礼膜拜的苍天进行了证据确凿、生动有力的解读与考量,时而让思绪穿越远古与圣人神交,时而插上知识的翅膀飞临古代欧洲大陆探险,时而在东,西方古今文明的对比中寻求切中肯綮的观点和答案,引领读者去见识博大精深、空旷辽远、奥妙无穷的苍天,去感受"心有多大,天也有多大;心有多小,天也就有多小;心里阳光普照,天也阳光明媚;心底一片黑暗,天就如同地狱"的哲理意味。 如果说读《天》让人心旷神怡、视野开阔、灵魂震撼的话,那么读《地》则更让人增加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人联想到家园、故乡、地球以及全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前景,启迪人们从现在开始必须学会"用心灵阅读大地,用善良抚摸大地,用乌鸦反哺的孝道奉养大地……"作家不论是写天地日月、江河湖海、云烟雾雪、电光石火这些宇宙空间的宏观事物及自然现象,还是写禀赋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形象及意蕴的十二种动物,不管是写粮农工商、草根桑麻、花鸟虫鱼等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各类事物,还是写门拳笔刀、醉语境网、皮肉骨血、春夏秋冬这些承载人类时序变迁与文明进步的物质状态与季节时令,都是大千世界里司空见惯、熟悉不过的景致,都是现实生活里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相伴相随的现象。作家信手写来,活灵活现,形神兼备,意味深长。自始至终以字句里荡漾的激情来营造令人振奋、激越的浓厚氛围,以显明的思辨色彩来开心启智,催人奋进。因为充满激情,所以行文清新自然、流利舒畅,没有刻意雕琢、枯燥泛味的感觉。因为不断闪现着深思的灵光,所以文章总能形成深邃见解,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愚钝如我辈者,与作家同生同长于陇南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经年所见无不相同,却为何不能写出如同作家一样的绝妙好文?仔细揣摸对比,深深感到能够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地写出人人眼里都能看到、心中都能想到、人人笔下却不能写到的独特新意,这正是作家非常人所比的高超之处。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深理真,情理交融是散文集《举足千年》最为显著的艺术特色。每一篇文章除了充满浓烈的激情与厚重的哲理色彩之外,还自然而然地抒发了亲切细腻、感人至深的人间亲情、友情和大爱真情。读后让人深受感动、回味无穷的是,作家在全书上篇以"烟"为题的三篇系列文章,都以简洁明快的文字酣畅淋漓地表达了真挚深厚的思想感情。 《烟(之一)》以火葬场灰色烟囱里飘出来的一缕青烟为开头引出朋友"老朱"不幸英年早逝这段沉重伤感的故事,作家采用倒叙方式痛心疾首地回忆了与"老朱"相识相交十年时间里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虽然没有过多地通过言辞来直接表达对朋友不辞而别的缅怀和思念,但是透过作家对自己连朋友悄然离别时的最后一缕青烟都未能亲眼看到的深深自责,听别人朗诵《再别康桥》而流泪,引用自己为怀念朋友所写的诗句,这些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都表明了作家对朋友最诚挚、最深切的祭奠和怀念。 《烟(之二)》借清明节为逝去多年的父亲上坟烧纸时所看到的一缕缕青烟,引发了如何严肃审视和正确看待生命与死亡这一沉重话题,作家通过连续五个"往事如烟"表达对生命归宿、死者安息、生者珍重等人生命题的透彻感悟和反思。《烟(之三)》则形象逼真地通过在人们眼前魔幻般盘旋飞舞、悠悠升腾的缕缕青烟,引出吸烟对人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及戒烟的重大意义。吸烟有害健康、危及生命并非危言耸听、杞人忧天,而真正戒烟却漫漫长路、任重道远。 愚以为,关于"烟"的三篇散文,既然是系列文章,那就必然是互相独立而又密切关联的整体,假如将三篇文章彼此联系起来理解,那就会串联成比每一篇原文更加发人深省的含义:一个正处在黄金时期、不该逝去的生命却不遂人愿地蓦然而世,生活大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振聋发聩的人生悲剧为世人敲响警钟,人们不得不痛彻地领悟到生命的限度和宝贵,而更多的人如果不能做到自省自尊自爱,任由青烟在眼前飘绕,任由过度疲劳消耗生命,那么,生命犹如一缕青烟轻轻地升上蓝天的人间悲剧必定还会重演。 自然界里稍存即逝、微乎其微的烟尘都能让作家插上想象的翅膀、触动作家敏感细腻的情感神经,那些鲜活灵动、与人类和谐相处、不离不弃的生命个体,就更让作家的情感源泉流淌出亲善如水的款款情意,那颗充满善意、仁慈和博爱的心灵闪耀着温暖的人性光辉。正因为如此,作家写《牛》不仅赋予"牛"人的灵性与品质,而且站在人道主义高度对"牛"表达了深深同情和怜悯。写《鸡》通过童心未泯的女儿精心喂养一只小鸡仔直到公鸡能够打鸣报晓,接着母亲又易地喂养这只公鸡的生动往事,折射、引导出人类几千年来与鸡所形成的相生相伴、难以割舍的亲密关系。作家在本文中还写到,由于自己一次独特的宰鸡经历,因而生发出从今往后"不会再去宰鸡,不会宰杀任何生灵……"的真情直白,这简直就恰似作家把自己的心掏出来让读者来看,内心深处所潜藏的拳拳爱心展露无遗。这是作家以含情之眼视物,则物亦生情。以物之情写人之情,则委婉含蓄,又深沉真挚。如此典型文例还能列举很多,再不逐一赘述。 探索与创新是《举足千年》最为突出的亮点所在,也体现出作家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创作风骨。作家不仅在思想内涵与审美理趣上呈现出日趋自觉的探索性与创新性,笔之所及、思之所悟,越来越具有个性化的视角和独特性的追求,越来越充盈着属于作家自己的艺术思考和价值判断。而且在表现形式与方式上能够跳出窠臼、独辟蹊径、有所突破,显示出比较扎实的驾驭语言文字和灵活搭建文章结构的坚实功力。 首先,文章标题简洁明了,长短句式巧妙运用,恰到好处,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语意表达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重复冗繁之感。全书包括"序"与"跋"在内的70篇文章的标题都是直截了当一个字,认真阅读品味,每一个标题看似简单不过,实则高度浓缩了文章所蕴含的深意,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奇妙作用。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惜墨如金,巧设文眼,传情达意,出神入化,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并不多见的探索与创新。 其次,文章引经据典,灵活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作家在驾驭语言方面堪称一位游刃有余的多面手,时而引述古今中外经典语句以及谚语、儿歌,时而讲述神话传说故事,时而穿插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全书当中拟人化修辞手法运用得最为出色神妙。比如《鼠》这篇文章中写老鼠喋喋不休地诉说委屈那几段话语,可谓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作家写《兔》、《蛇》、《羊》、《狗》等等都把拟人化手法运用到极致,使文章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于一炉。 再次,《举足千年》全书在布局结构上首尾呼应,不仅作家自序文章《泉》与自跋文章《雨》互相对应,而且开篇之《天》、《地》与篇末之《秋》、《冬》在传达意境与表现人文精神上前呼后应,互相对照,营造了别有意趣的意念氛围。如开篇之《天》、《地》,作家回望历史,思接千载,让思绪穿越远古时代,在茫茫宇宙空间驰骋,对人类文明进步满怀憧憬;而篇末之《秋》、《冬》则畅想未来,幻想再过几十年当自己步入花甲之年、耄耋之年时的社会发展与生活状态,展示了作家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这种前后呼应的谋篇布局,正是对《举足千年》书名含义及内容分量最好不过的注解与诠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泉雨之所以能写出一篇篇满含真情、新颖别致的好文章,得益于作家刻苦自励、日积月累的渊博学识,得益于作家扎根生活、厚积薄发的人生体验,得益于作家文思敏捷、精于思考的非凡才情。愿作家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写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佳作。 其二: 诗意盎然抒写百味人生 ——朱泉雨诗集《银耳星球》评析 (曾淼) 与文学结缘几十年来,虽然自身缺乏写诗的天赋和才气,但是却酷爱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总感觉所接触到的现代诗歌要么直白浅显得像一杯白开水,品不出什么味道;要么朦胧深奥得叫人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坦白地说,读过朱泉雨的诗集《银耳星球》之后,确实让我改变了对诗歌,特别是对陇南诗歌创作现状的看法和观点,重新激发起我对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欲望。尤其是面对泉雨厚厚的诗集《银耳星球》,心中更是涌动着许多急于表达、一吐为快的看法和感想。 荟萃在诗集《银耳星球》里的125首现代新诗,按由近而远的时间顺序排列,包括了作家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这五年当中的主要诗歌作品。从诗歌内容来看,以抒情诗为主,抒情中间或糅合着叙事,无论是大自然里那些激荡作家情怀、引发作家想象的真实存在和情景,还是现实生活里催化作家灵光闪现、拨动作家情弦的生命现象和个体活动;无论是漫漫人生旅程中那些独特经历和细腻感受,还是人们在成长履历中所经历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全球轰动效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所见识的重要人文现象,都成为作家形象、细腻地抒发内心深处火山喷发一般炽烈,对家乡、对生命、对祖国和全人类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重要基础和积淀,通过诗意地抒写现实人生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鲜明对比,表达了作家对全人类心灵版图的深切关照、对复杂、曲折、多彩人生的理性思考、对自我灵魂的深切反思和透彻剖析,体现了作家敢于破旧立新、孜孜以求、迈步出发、奋力前行的宽广胸怀和思想境界。 从诗歌的表现形式来看,篇幅有长有短,最长的达到268行,短的仅仅只有3行;长诗句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长短穿插,互相映衬,生动地体现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短诗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是作家通过对诗歌语言惜墨如金的精妙把握和运用,达到了短小精悍、以小见大、意境深远、隽永深刻的艺术效果。诗集里的大多数作品,作家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更加突出了作品在形象化地抒发感情、创造意境、直面人生、揭示主题等方面所彰显的感染和鼓舞力量。 首先,诗人通过大胆出奇地运用夸张手法,含蓄而又强烈地抒发思想感情,拓展了审美空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集开篇一首《呼吸之间》,诗人满怀对陇南秀美山川无限热爱、尽情放歌的浓烈感情,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诗意的天空翱翔,真切地营造了一种江山如画、绵延不绝的高远意境,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全神贯注、一口气读完全部诗作的浓厚情趣。这首诗中"我"既非天上神仙,不能呼风唤雨、起死回生;又非人间魔幻大师,更不可能创造奇迹,何以"从燕子河谷呼出一口气",便能使陇南千里大地桃红柳绿、蝶飞蜂舞、满目青翠?这正是诗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观察体验、厚积薄发、融情于景、超然物外的结果,更是诗人在神奇想象中巧妙地运用夸张手法的结果。妙就妙在"我从燕子河谷呼出一口气"此句一出,诗的意境顿时同天地之气、精神之气相生相长,茁壮成长,成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气"不是真指从口里呼出的气体,而是诗人的主观意识和美好愿景的艺术体现,又是诗人对陇南千里春光的一种极为形象化的概括和提炼。"气"就像一支无形画笔,又恰似一座无形桥梁,更是诗人飞越高山河谷的激情与思绪,通过"气"就很自然地把燕子河与白龙江巧妙地连接起来,让人们在回望历史、珍惜现在、畅想未来的远航中紧紧抓住自信和图强的船桨,把握前进方向,驶向希望和理想的彼岸。 如同《呼吸之间》这首诗一样,诗集里还有诸多篇章都通过夸张手法烘托气氛、创造意境、引发读者联想和共鸣。比较典型的诸如《山》《海》《江山》《成长》《年画》《狂饮》等短章。就拿《年画》一诗来说,以春、夏、秋、冬四季节令为基调抒发感慨、寄托情怀的诗作往常读过不少,但大都由于表现手法陈旧老套而很难写出新意,诗人则跳出窠臼、推陈出新,全诗以《年画》为题就很吸引读者眼球,给人一种不同凡响、耳目一新的感觉,诗作运用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的精妙语言,抒发了人们对不同季节的不同感受、情怀和理解,情真意深,别开生面。全诗在谋篇布局上先以新春为鼓点,接着一页一页翻过四季不同风格的美丽图画,篇末又落脚到诗意盎然的美好春天。难能可贵的是,诗篇最后一节,出奇制胜地运用夸张将笔锋一转,"春/东海里的青草/一夜浮出水面……"虽然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象或情境,从事实上看并不真实、不大合乎逻辑,但是由于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是真切的,抒情语言中那些不大符合逻辑的事实也变成合理的和真实的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真实。也恰恰正是"精言不能追其极"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壮言可以喻其真"的艺术手段,即夸张这种修辞手法的含蓄、高妙之处。 再如《狂饮》这首诗,诗人通过比喻与夸张真挚而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已故父母双亲及更多亲人最为深厚的思念之情。诗人把"嘉陵江"比喻成自己心目中借以抒发情怀的烈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诗人"狂饮"的是源源不断的嘉陵江水,胸中波涛般奔涌的是对父母双亲日思夜想的浓浓情意,眼睛里噙满的是对亲人牵肠挂肚的深情泪水。"喝干嘉陵江/唤回醉卧水晶宫的亲人"两句,更是把思念父母双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感天动地。 其次,诗人以探索者、发现者和创新者的敏锐姿态,从语言创造本身和内心最真实的感想出发,热情奔放、深刻透彻地表达了自身对生命世界的多向思考、独特感悟和自我反思。在《就这样了》这首诗中,诗人用凝重深沉、含蓄委婉的语言诗意地描绘了人们不切实际地追求高端物质生活、满身散发出金属气味、在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中逐渐迷失自我的世俗现象和偏见,表达了诗人在金钱与物质诱惑面前决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洁身自好、从容淡定的品格和情操的情趣志向,全诗最后一节:"就这样了/宁可烂醉如泥/不为变性金刚",更加形象化地反映了诗人的人生追求和精神风骨。 诗人在《断发》中别具一格的奇妙联想就像光芒耀眼的照妖镜一样,毫不留情地照射到现实社会中那些往往由"断发"而借题发挥的男人或者女人们浅薄懦弱的灵魂深处,透过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和处理"发现一根断发"这种表面现象,告诉那些喜好在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无中生有、无事生非的男人或者女人们朴素、本质的为人处世道理:生活就像偶然"在枕头上发现一根断发"一样,许多事情都不过过眼烟云,原本就不值得去刨根问底、小题大做,去主观臆断、无端猜疑,去凭空假想、加油添醋,搞得人人自危、关系紧张,多年的夫妻反目成仇、多年的朋友陌如路人。诗人对生活现象独具慧眼的发掘、阐释和理解,对维护家庭和谐稳定、保持亲善友好的人际关系具有深刻的警示和引导作用。《我》《樱桃》《落地》《幸福》《重返》《陶醉》《温暖》等诸多诗篇都比较突出地反映了诗人透视灵魂、独立思考、精雕细琢所达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 第三,诗人运用同题诗这种表现形式,通过不同视觉、不同表达方式和不同情感体验,抒写了相同命题所蕴涵的不同思想感情和意境,使作品表现力更加深厚凝重,内涵更加深刻丰富。同题诗如同命题创作一样,是由不同写作个体按照自身对生活和人生的不同理解来表达相同命题所蕴含的不同思想内容。很显然按照同题诗这种局限性很大的模式进行文学创作具有一定难度,诗人能够以相同命题为基调创作出5至8首思想内涵与表现风格完全不同的诗歌作品,创作实践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无疑是难能可贵和值得褒奖的。更可喜的是,诗集里的四组同题诗当中不乏值得精读、耐人寻味的佳作。 以《加州旅馆》为题的五首诗作,伴随吉他名曲"加州旅馆"那忧伤、迷惘的曲调,诗人细腻多情的思绪飞越时空,插上想象的翅膀,拨动情感之弦,忘情地唱响了自己心中构思已久、情深意浓的"加州旅馆"之歌。五首诗中所吟唱到的"加州旅馆"既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风靡美国的流行音乐名曲,又特指海外游子们在忙碌奔波之后身心暂时得以歇息的栖居之所。诗人对内心真情的抒发在五首同题诗的第三首(见诗集第26页)达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特别是"他们爱在路上把旅馆驮在车上背在背上扛在肩上/酩酊大醉彻夜不眠喊着我的名字和你一起泪洗月亮"两句,既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诗人对那些流淌着中华民族血脉、漂泊海外的游子们最真挚、最深切的怀念之情,又生动典型地描绘了海外游子们在漂泊动荡中以苦为乐、奔波劳碌中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状态。高度凝练的诗意语言给读者留下了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那些四海为家的游子们无论走到哪里,一天到晚弹着吉他、打着节拍、手舞足蹈地唱着"加州旅馆"这首歌,旅途中暂时安身的"旅馆"也仿佛一个心有灵犀的知心朋友,如影随形地跟着他们足迹踏遍许多地方,有时候他们借酒浇愁、喝得大醉、彻夜不眠,却在月光下欣喜若狂地流着眼泪思家念亲、怀念祖国! 以《颜色》为题的7首同题诗,诗人透过各种颜色所折射出来的鲜明象征意味,深邃含蓄地表达了对多彩人生的独特理解和细腻把握。以《母亲》为题的8首同题诗,诗人运用新颖别致的诗行,通俗易懂的语言,满含深情地歌颂了母亲平凡朴素、殷实厚重的一生。诗人对母爱的礼赞就像一坛散发泥土芬芳的陈年老酒,其味越品越醇香越浓烈越劲道。以《作业》为题的6首同题诗,诗人虽然都拿"作业"当标题,但是抒写过程中却以"阅读一场雪"为意境背景,恰切生动地展示了"雪"在不同生活情景里所蕴含的生命特质,最后"雪"被幻化成"孕育生命的母亲","阅读一场雪"的"作业"意义被上升到感悟一次生命存在的现实高度,大大增强了诗作的立体感、厚重感和审美感。 第四,以回味、感受和体验自然灾害、哀悼亡灵、重拾自信为主题的组诗,诗人通过对灾害发生之前各种预言、征兆以及灾害惨景、奋力抗争等众多场景的尽情抒写,敞开胸怀、直抒胸臆地剖析自我、叩问灵魂,感情之强烈、景象之丰富、意境之深远,充分显示了诗作力透纸背的想象力、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在举世瞩目的2008年"5.12"特大地震灾害前后所写的9首诗作,每首诗分别以"2008年5月12日未时三刻的洗澡盆、预言、帐篷、容忍、履虎尾、抗震文学、默哀、百期纸及祝福"为标题,严谨慎重地从现实生活中撷取9个不同典型片段,用饱蘸热泪的深情笔调,通过多姿多彩的意象和联想,浓墨重彩地抒写了特大地震灾害前后灾区、故乡、自然界、全人类以及我所处的现实环境和生存情态,渲染了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肉体、灵魂及精神所带来的巨大创伤,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在重大灾难中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生生不息的无私无畏精神,寄托了诗人对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的热爱以及珍爱生命、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和思想境界。 最值得研读品味的是诗作《2008年5月12日未时三刻的洗澡盆》。诗人这篇作品以自身在地震前后的现实处境、传奇经历和内心感受为主线,采取叙事与抒情交相辉映、现实情景与虚拟幻境相互衬托的表现方式,穿插运用引用、对话、独白、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通过引用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短篇寓言故事《狼》中"一狼假寐,一狼洞其中"两句古文,含蓄委婉地把一触即发的特大地震比喻成"伺机出洞"的恶狼,又通过引用记述中国六大地震带分布的那些翔实资料进一步凸显灾害之前危机四伏、难以预料的严峻形势。突如其来的灾害降临之后,诗人用生动凝练的诗体语言,精彩地描绘了那短短28秒时间里自己和家人侥幸、尴尬的避难场面,在劫后余生的庆幸中抒发了对亲情、友情、家园以及生命的珍重、热爱之情,通过引用十条权威新闻消息、抒写一幕幕抗震救灾激动人心的场景,深刻突出了逝者安息、生者珍重、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时代主题和旋律,在情意表达与灵魂叩问中实现了由小我情怀到大我境界的换位思考。 《预言》《呵帐篷》《容忍》《履虎尾》《抗震文学》《默哀》《祝福》这八首诗作,诗人抒发的情感更加强烈而又细腻,表达的意境和气势更加恢宏辽远,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更加恢宏有力,对诗体语言的锤炼功力更加稳健老道,读来具有很强的节奏感、韵律美和审美意趣,堪称笔者所读到同类诗作中的上乘佳作。 第五,作为诗集压轴之作的长诗《出发》,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和把握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高扬时代主题,激发民族精神,唱响时代旋律,以激浊扬清、摧枯拉朽的浩荡气势和震撼心灵的强大力量,激发和鼓舞人们振奋精神、昂扬向上、奋力前行。诗人把第一人称"我"作为抒发感情、表达主流意识的艺术形象,我虽然是一位"年龄偏大"的当代军人,但是却"头脑清晰、朝气蓬勃、勇猛顽强、坚定不移",站在时代潮流的风口浪尖,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再续辉煌的历史使命,通过对"强大的文化"的理性思考与深刻解读,对"自我"的激烈批判与无情鞭挞,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包容与换位思考,对深邃时空与广袤大地公平、正直、坦荡无私品格的崇拜与敬仰,对世间看似轻微实则强大的各类事物的科学认识与探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与进步的缅怀与瞻仰,对新中国辉煌成就的骄傲与自豪,"我"以实践者、开拓者、创新者、奋斗者的崭新形象出现在时代和人民面前,以热情奔放、襟怀坦白的豪迈姿态,满怀信心和希望,昂首阔步迈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诗人对强大文化的历史性、多元性与渗透性所进行的深层次、探索性的开掘与扩展,给人巨大的联想与思考空间;对自我、对他人、对大地、对天空、对时间、对事物、对山川、对历史文化、对发展历程所作的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理性与思辨的阐释和解读,恰似苦口良药、逆耳忠言,使人犹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 诗作以"我"整装待发、接受命令开篇,伴随情绪的逐渐高涨、饱满,意境的逐步深化、提升,由"我"推而广之,联想到更多站在时代前列、踏着时代节奏、随时迈步出发的人们,在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艰苦征途上,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自我",既不能骄傲自满,更不能妄自菲薄;既要看到灵魂世界的闪光之处,又要敢于拔掉心灵领地里的有害毒草;唯有如此,才能不偏离方向、端端正正地走好每一步,最终到达幸福美好的彼岸。 诗人在《蜜蜂》一诗中出语不凡、新意迭出地对"蜜蜂"进行了歌颂与礼赞,而泉雨自己不就像一只在文艺百花园里殷勤采花酿蜜的蜜蜂吗?由泉雨《蜜蜂》诗中那一行行蕴含深意的诗句而联想到清代诗人罗隐的诗篇《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惟愿泉雨能够一如既往、不计得失地为他的忠实读者(粉丝)们酿造奉献一坛又一坛香甜的蜜汁。 其三: 独行千山刺血写经为陇南山川立传 ——朱泉雨诗文中的大山情结 (曾淼) 高耸入云、嵯峨挺拔的崇山峻岭是中国艺术史上被历代诗人、作家、画家赋诗、题咏、著文、描绘得最为璀璨夺目、最能激发鼓舞精神的永恒主题。陇南以多山而著称,除了少数禀赋着天然景观的神奇魅力,蕴含着深刻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民俗风情等人文背景的名山胜景引起世人注目、给人以自信与激励之外,众多山岭所构筑的一道道天然屏障留给人们一种横亘千里、山高路远、与世隔绝的沧桑感、沉重感,"山大沟深、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一度成为陇南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代名词,土地瘠薄、灾害频发、靠天吃饭的严酷现实曾经让多少人望山兴叹,走出大山、打通与外界阻隔、化劣势为优势、寻求摆脱困境的突破口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面对默默无闻地经受着岁月风雨洗礼的崇山峻岭,陇南一大批不甘寂寞、情怀激荡的画家、作家艺术家们义不容辞地拿起手中的如椽巨笔,创作了一幅幅描绘陇南雄奇壮美山川的美术作品,谱写了一篇篇以大山为背景、体味大山巍峨高远气势、赞颂艰苦创业精神的优秀诗篇。而在文学创作队伍当中,作家朱泉雨无疑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他从大山怀抱一路走来,怀着一颗胸怀天下、情系苍生、感恩大地的赤诚之心,把灵魂的触角伸向陇南一座又一座山岭,站在山巅回望厚重历史,用心灵同大山对话,展望美好前景与未来。作家心中数十年来对大山的满腔热情、深沉思索凝聚成奔涌而出的激情和诗句,一行行诗句犹如一串串语言珍珠联缀成一篇篇优美篇章。作为同样在大山怀抱里成长的读者,阅读作家所有歌咏大山的诗文,无不使人获取一种穿越大山、奔向远方的开拓进取动力,一扫昔日那些妄自菲薄的阴霾和自卑,树立起从未有过的自尊和信念,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感悟、启迪和鼓舞。 "陇南千山任我行"激情飞扬,放射出激越昂扬、豁达大度、乐观自信的耀眼光芒。作家数十年如一日,情有独钟地对陇南大山怀有一种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为了尽情抒写心中对大山波涛般翻滚的浓烈感情,作家在西和县工作期间足迹遍布以仇池山为代表的奇山峻岭,身心陶醉于名山胜水之间,创作了76首歌咏大山的诗词(《泉雨文渊》2012年夏长号:陇南千山我独行之西和),情深意真地抒发了对陇南山山水水的热爱、赞美和歌颂之情。到武都工作以后,作家放歌陇南山水的热情更加饱满、视觉更加新颖、积聚更加雄厚,涌现出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完成100多首咏山诗词的创作高潮,以不同视线、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陇南境内众多异彩纷呈的大小山岭(诗词集《百代文缘》第一辑:陇南千山我独行》),范围之大、地域之广、立意之高、眼界之广、心胸之阔、情意之诚,无人可比,由衷地寄托了作家对家乡故土大山一般坚不可摧、矢志不移的深厚情谊。 从"陇南千山任我行"的豪迈气概、远大志向可以看出,无论何时何地作家脑海里总是屹立着那些跨越千年、岿然不动、钟灵毓秀的大山身影,有时候亲身攀登、脚踏实地地去体验、品味大山所散发的泥土芳香,心有灵犀地感悟、思考历史文化所承载的沧桑与厚重,透视、感觉每一棵树木、每一株杂草、每一朵山花所绽放的生命气息;有时候乘车沿着蜿蜒迂回的盘山公路奔驰,山坡、绿树在车窗前一晃而过,引发出荒山变成绿洲、天堑变成通途的强烈感慨;有时候虽然受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这种天然限制,未曾与某些藏在深山人未知的山岭谋面,但是一次出门远行途中的擦肩而过、一首朴实无华的山间民谣、一段神奇美妙的传说,却都让作家永远记住了那座山的名字,山形地貌,气质神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作家立志大书特书陇南千山万岭的宏图大愿、胆识魄力和顽强精神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在短期内挥洒自如地把陇南大地上绵延不绝的山山岭岭都看遍、都写完,不可能躬身莅临、游览考察每一座大山。尽管如此,作家文思敏捷、思路灵活,过人之处就是丝毫不放过在丰富生活里捕捉灵感的点点滴滴,往往在手里拿着一册旅游地图观看或者阅读历史文献资料时就能灵光闪现、突发奇想、诗意燃烧,凭借脑海里对大山的勾勒描画,发挥着大胆奇特、奇思妙想的想象天才,足以证明作家对陇南大山日思夜想、牵肠挂肚的炽热情怀。在这种状态下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比实地攀登、考察之后所表达出来的情感还要强烈、还要真挚!作家笔下或久负盛名或名不见经传的一座座山岭,无不留下华夏祖先、炎黄子孙开天辟地、薪火相传的艰辛足迹,无不传颂五千年文明史诗中惊天动地、气吞山河的雄壮华章,无不抒发高瞻远瞩、思接千载、超然物外的高远境界,无不展示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改天换地壮丽画卷。 从"陇南千山任我行"的开阔视野和丰富立意可以看出,作家用超凡脱俗、高度凝练、韵律整齐的诗词语言,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咏物言志,感悟兴怀;或即事感怀,感叹世事;或怀古咏史,抒发感慨,无不形神兼备地赋予陇南大山如诗如画、灵动飘逸的外在美感和储藏丰富、博大精深的厚重内涵,灵活自如地写出了陇南大山气象万千、横空出世的雄伟气势和姿态。"山不在高,有仙则铭",作家抓住最能展示大山神奇风采、最能体现大山独特神韵的闪光之处,有时候通过神话传说渲染大山的梦幻氛围;有时候借助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活化出大山的人文气息,彰显人文精神;有时候通过名胜古迹、矿产资源突出大山的宽广胸怀,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大山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立体形象和精神风骨。作家写"凤凰抱蛋山"、"仇池山",通过敷陈"伏羲"与"女娲"开天辟地、开创原始文明的神奇故事,使本来沉默不语的大山顿时焕发出勃勃生机和非凡活力,迸发出一种惊天动地、撼人心魄的穿越之力,引领我们在5000年历史文明长卷中感悟我们华夏祖先的伟大智慧和对全人类的杰出贡献,这样的大山怎能不令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由衷敬仰,深感自豪和骄傲? 作家把陇南大山的巍峨险峻、刚劲挺拔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意蕴、璀璨炫目的名胜古迹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深邃庄重、神奇壮美的诗词意境,树立一座座摧枯拉朽、荡涤自卑、昂扬向上的精神丰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作家在《山》(《百代文缘》第一辑)这首五言律诗中,借助唐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的艺术形象,着力营造了陇南自古以来奇峰对峙、地势险要的沉重悲壮氛围,"哭"、"呼"二字之间包含、凝聚了多少欲说还休的艰苦辛酸,多少欲言又止的扼腕慨叹?尽管千山万岭,一望无垠,空前绝后,满目苍茫,但是作家笔锋一转,"挥手斩白发,垒土向云端",一种山高人为峰,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境跃然纸上、激动人心。作家写"米仓山"先以最寻常的柴米油盐起笔,突出了米仓山自古以来得天独厚的重要位置,接着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古代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悲壮历史画卷,发出"若无米仓粮,捷来谁人泣"的深切感慨;写"南山"以"汉王古渡口,溶洞非人间"来画龙点睛;写"阴平古道"极力突出"奇峰耸江油,鲲鸟举鹏翼"的巍然雄姿。写大山而盛赞其深藏的神奇洞天,写大山更不忘咏颂其天堑雄关,由关隘而联想到古道,作家情注千山,心游四海,胸怀八荒,奇思放想,语畅情酣,别具一格,绝无雷同。 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作家歌咏陇南大山的诗词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的深情厚意始终植根于生生不息的这方热土,语言运用灵活自如,韵脚整齐,对仗工稳,节奏鲜明,许多篇章写得坦坦荡荡,不促不迫,不雕琢,无粉饰,读来朗朗上口,晓畅易懂。作家在直抒胸臆地寄托赞美之情的同时,深层次地讴歌了大山默默无闻、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表达了对人类过度开发、留下隐患的担忧与质疑。在《磨沟》这首五言律诗中写道:"天道无偏私,岂可再怨山?"在五言律诗《邓家山》中写道:"宝去地犹在,莫弃洞空山。"在五言律诗《崖湾锑矿》中写道:"资源不再生,学费谁清算?"作家慷慨陈词、仗义执言,并非危言耸听、杞人忧天,犹如当头棒喝,你追我赶开山挖宝之时,千万不要忘了环境保护。 作家把文学创作的深根牢牢地扎进故乡陇南这方与生俱来、藤蔓胶结、撕扯不断的厚实土壤,不仅通过饱蘸浓情的笔墨倾注了对家乡的全部热情,而且毫不掩饰地流露了自己曾经面对大山时那种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的最朴素、最率真的情怀和心态。除了大量歌咏大山的诗词之外,作家在散文《江》《河》《雾》(三篇作品均出自散文集《举足千年》)这些作品中表达了几乎每一个陇南人心中都曾经深感无奈、难以言说的思想情绪,这种情愫正是我们对家乡故土剪不断、理还乱、情难舍的真情实感。我们每当面对云缠雾绕的绵延山岭,总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的感慨: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山里人总是重复着这样的人生轨迹,从大山的怀抱中出生、从蜿蜒盘旋的山路上出发,虽然看尽了大山的不同风光,领略了大山的千种风情,阅尽了大山的万般神韵,但是却企图摆脱大山的束缚,冲破大山的封锁,走出大山的阻隔,去尽情饱览大山外面那美妙迷人的景致,放眼外面宽广精彩的世界。有道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有时候我们勉强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大山,似乎走进了一望无垠、坦荡如砥的原野,然而身体尽管游移出走了,可是灵魂永远离不开高山母亲的躯体;有时候我们怀揣希望,暂且走出去是为了把高山母亲打扮得更加美丽富饶。所以,我们绕来绕去却依然走不出高山母亲的温暖怀抱,在大山深处生活、工作、成长,大山深处依然回响着我们难以改变的浓浓乡音,大山深处依然飞扬飘荡着我们颇具地方风情的高亢歌谣,大山深处依然翩翩舞动着我们独领风骚的民族舞蹈,大山已经融进了我们滚烫的血液,大山已经汲取了我们对故乡每一寸土地的热爱与眷恋,大山已经完全与我们的生命融为一体。扎得深,写得真,正是这种不离不弃、难以割舍的大山情结,使作家满含深情的文字与读者在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们赶上了一个陇南转型跨越、快速发展的崭新时代。兰渝铁路建设工地上捷报频传,沿途隧道翻山越岭,最长高瓦斯隧道轩盘岭隧道全线贯通,兰州枢纽最长黄土隧道——枣树沟一号隧道顺利贯通。武罐高速公路、成县至武都高速公路正在紧张建设当中,这几条即将建成的交通大动脉无疑将给陇南大地插上腾飞的翅膀,为陇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天堑变通途、外出畅行无阻的日子为期不远。那时候陇南的山山水水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必将激发作家更加高昂的创作热情,点燃作家充溢胸膛的激情,写出更多高扬时代旋律、盛赞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精品力作! 其四: 直面现实人生的诗意抒写 ——解读朱泉雨描绘世态众相的古体诗 (曾淼)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通过艺术形象表达自身对一定的审美创造和体验。而作家生活阅历、人生经验、审美观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决定了他所运用形象思维和表现形式的不同。 作家朱泉雨从发表第一首诗作开始,在数十年的艰辛磨砺和探索历程中,他传承和开拓了古体格律诗词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创作了大量不仅饱蘸激情而且韵律工稳的古体诗词作品。这些诗词作品或寄情陇南山水人文,歌咏雄奇俊美的大好河山,抒发对故乡热土的眷恋赞美之情;或题赠陇南各界名流及艺术界朋友,褒奖嘉言懿行,盛赞艺术创作,表达以文会友,沟通交流,鞭策勉励之满腔热情;或放眼世界风云变幻,聚焦国内外重大事件,瞄准举世瞩目的热点难点话题,坦诚直率地阐发对纷繁人生及世态众相的观点、见解,讴歌真善美,呼唤公平正义,扶掖提升正能量,激发联想和思考,让人们在回味咀嚼的过程中对现实人生辩证地作出判断和考量。 在收录于《百代文缘》的数百首取材广泛的古体格律诗词作品中,尤其是一百多首(参见《百代文缘·第三辑世态众相耐寻味》以全球奇人奇事奇闻为抒写题旨,独具慧眼地观照世界各色人等复杂心态的诗词最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最具有爆发力和震撼力。这些诗词,无论从选材立意和表现形式,还是主题开掘和思想深度,都充分体现了诗人关注时代,着眼未来,立足本土,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的广阔视野和思路,反映了诗人超越形式,凭借高度浓缩的精妙语言抒写重大题材,张扬主旋律,展示大境界,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探索精神和艺术追求。 诗人朱泉雨之所以通过格律诗来抒写、反映信息量大、涵盖面广,敏感度高的热点难点话题,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分析思考,首先,古体格律诗这种古老传统的艺术形式与新闻、特写等纪实性文字相比,巧妙地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起来,更多成分地揉进了形象思维、赋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段,使作品所吟诵歌咏的现实生活内容深深植根于诗词艺术的肥沃土壤,注入了鲜活持久的艺术生命,伴随时代进步而越加散发出温馨的泥土芳香,保持长盛不衰的生命力量。 诗人笔下包罗万象,讽喻世态众相的古体格律诗,除了一部分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细致观察之后所摄取的各种复杂奇怪现象,相当一部分是诗人通过广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广泛涉猎国内外众多媒体,在新闻与特写等纪实性文字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再加工、再提炼、再创造的艺术结晶。我们知道,不管如何重大的新闻、特写等纪实文章都具有最鲜明的时效性,许许多多在某个特定时代、特殊阶段被各类媒体炒得炙手可热的热点焦点话题,都会经过岁月时光的磨洗之后变成过日黄花,慢慢地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忘溜走。而这些新闻报道事件所陈述的各类话题,经过诗人一番神奇曼妙的艺术加工与创造之后,自然而然地焕发出令人怦然心动的艺术光芒。一首首古体格律诗词作品,就像一件件流传散落在民间的奇珍异宝一样,经过若干年之后,藏友拿出来仔细鉴赏,更会流光溢彩,显示出永不褪色的艺术价值。 其次,诗人在长期生活积累与感悟中对许多热点焦点话题,虽然按照传统理念和处理方式,完全可以采用随笔或杂文的写法来表现这些经过细致观察思索得来的丰富素材,诗人却别开生面地运用古体格律诗的表现形式,这是源于诗人长于抒情,颇通格律,善于押韵的艺术风格所决定的。随笔或杂文尽管具有灵活自如,笔锋犀利,针砭时弊,说理透彻等诸多特点,但是也存在篇幅较长和过于直白等弱点与缺陷,尤其是在讽喻现实,以理服人的语气和尺度上更是不好把握,阐发观点锋芒毕露,说得太直接太过头了会引起误会和曲解,招惹不必要的是非与麻烦;说得过于温和软弱,又会由于闪烁其词显得苍白无力。而一首古体格律诗词却能通过短短几十个字,高度浓缩地把诗人的所思所盼融汇在诗行当中,收到含一蓄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所云:"深文隐蔚,余味曲包。"这种特点着力于思想感情的提炼升华,醉心于生活的广度和深度的开掘。也恰如唐代刘知几所说:"言近而旨远,词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扪毛而辩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其三,恰当巧妙地运用"留白"艺术手法,竭力追求"象外之象",表达"味外之旨",抒发"韵外之志",着力创造一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空灵激越境界。清人华琳说:"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凡文之妙者,皆从题之无字处作来,凭空蹴起,方是海市蜃楼,玲珑剔透。"诗人在《渤海湾》一诗中这样写道:"太白驾鲸游渤澥,碧波浩淼夜明月;而今污染赤潮涌,死海遽变在眉睫!"开篇两句以李白驾鲸仙游渤海湾这种穿越时空的大胆神奇想象,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明月夜里渤海湾碧波荡漾的空旷壮观画面。后面两句仅仅通过"赤潮涌"三个字点破渤海湾的污染现象,最后振臂一呼,敲响让世人猛醒的警钟!对渤海湾污染的实际现状和景况,也就是污染的程度到底怎么样?都有哪些具体的面貌和特征?诗人从整首诗的写意构思和谋篇布局出发,惜墨如金,戛然而止,一句未写。正是这种"留白"手法,妙就妙在诗人的不写不说,让读者尽情地去领略那"不着一字"的特殊韵味。 诗人睿智灵活地运用"留白"艺术手法的诗篇,在《百代文缘·第三辑世态众相耐寻味》当中还能列举很多,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题之无字处作来,凭空蹴起",形成诗词作品中"海市蜃楼"般的抒情氛围,造出艺术上的"无形"之境,凭借和谐的审美形象,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笔虽未到而意却无穷,给人留下广阔的思考和回味空间。 其四,准确、恰切地把握和处理虚实辩证关系,尽力做到虚实相生,力求使作品进入全新的艺术妙境。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实是有限的,虚是无限的。虚实相生就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如果不能虚实相生,一味求实,作品的境界势必狭小,不会有深邃的内涵,无回味的余地,因而索然无味。一味求虚也不行,那样就使虚无所依凭,无从生发,让人无法捉摸而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 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力戒把一切都说尽,竭力避免把作品塞得满满的。而总是呕心沥血刻意经营虚实相生,为欣赏者留下无限广阔的艺术空间,供欣赏者展开想象的双翅去再创造,丰富和深化艺术形象及其包含的审美意蕴。翻开《百代文缘·第三辑世态众相耐寻味》,大多数篇章都精巧地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只是诗人从塑造审美形象和创造意境的实际需要出发,有的前三句实写,最后一句用虚写来升华主题;有的虚实穿插,第一句实写,第二句虚写;第三句实写,第四句又是虚写;有的前半部分实写,后半部分虚写。读者可以在鉴赏品评中仔细揣摸与体会,再不逐篇赘述。 其五,伴随诗歌作品突出鲜明的情感节奏,通过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给人以启迪和鼓舞,激发人们为了追寻梦想,向着新的生活奋斗前进。诗人在《任长霞》中写道:"哀乐低徊送警花,二十万人戴黑纱;莫说人间无真情,登封古城哭长霞。"在《李金华袒露心迹》中写道:"死猪不怕开水烫,个中意味实深长;以身许国真金刚,魑魅魍魉魂魄丧!"在《卢万里:"交通厅长落马"何时划上句号?》中写道:"人性看来本属贪,清廉原非人之愿;只要手中掌大权,贪赃枉法属必然。"如此运用浅显易懂的诗化语言所描绘出来的文学形象本身就是真善美或假恶丑的艺术结晶,前者体现于正面典型特别是典型的先进人物,后者则是被批判与鞭挞的反面典型;前者是赞美与歌颂对象,后者则是被暴露与否定对象。就像高尔基所说的那样,诗人通过许多艺术形象对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作出艺术的"判断",把"新"东西的火星吹成熊熊"大火",引领读者去认识生活从而去改造生活。 诗人不仅从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出发,以敏锐的视觉,大胆的笔力艺术地再现了国内许多热点人物和重大事件,而且以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用素描勾勒笔法艺术地再现了诸多世界风云人物和典型事件,诗人写在伊拉克曾经不可一世并且敢跟美国人叫板的萨达姆;写韩国因为弹劾事件而颜面尽失的卢武铉;写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写罗纳德·里根,乔治·沃克·布什,安南。写全世界半数竹类濒临灭绝,写印度黄昏恋绝配——九旬老翁娶新娘。一幅幅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一个个饱含激情而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使读者更能洞悉生活的色彩,听到生活的足音,摸到生活的脉搏,从中获得心灵的愉悦,享受到"寓教于乐"的美感。这是因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所写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所帮助。真正地发挥艺术作品教育人,引导人,帮助人,鼓舞人的审美娱乐作用。" 附:作者简介: 曾淼,笔名云飞、三水,网名寻梦向天歌,放飞梦想等。现任甘肃陇南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在《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陇原文萃》《西部文学》《少年文史报》、北京《儒博》杂志、《党的建设》《西部作家》《金城》《牧野》《兴安文学》《开拓文学》《陇南文学》《泉雨文渊》《卓尼文艺》《万象洞》《青泥岭》《洛坝人》《卓越》和新浪博客、中财论坛等各级各类媒体发表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评论等文学作品100多篇,多次获得省市征文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