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春华秋实散文


  家的思考
  人们都说家是温馨的港湾,人们都舍生忘死地为强国治家而努力拼搏奋斗。
  在当今人类的社会中,国比家更重要,这里主要说家。家这个温馨的港湾,人们往往都是,没有或失去它的时候,梦寐以求地渴望得到它;当得到它的时候,却又往往不去珍惜它。这个港湾是由男女双方,或由家庭成员同心协力共同奋斗所建立的,而不是上帝恩赐的,因此不是单方一厢情愿所能铸就的,依赖共同努力。家的建立,需要的是互相包容、互相关照,互相珍惜而不是计较、分争所能得到的。建立一个温馨的家庭,需要的是奉献、真诚、耐心和最大限度的努力付出,才能实现双赢共享,才能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关键时刻能够靠的得住立得稳的结局,因为这确实是双方的事情,需要一点一滴地感情积累,非一厢情愿和一蹴而就便能实现的。首先各自要有一颗诚挚、善良的、宽容的、甘于奉献的心。并善于言表,避免积怨;多些信任少些猜忌;情投意合了,基础才能牢固。否则,就像是沙滩上的建筑,随时都有意外的袭来,或者自行坍塌。
  婚姻家庭,特别需要珍惜、爱护。不可轻易抛弃它,要谨慎地保护它。家庭有时也是很脆弱的,要像关爱和保护瓷器那样保护它。打碎它也容易,保存它也是很难的,而收拾那些碎片更难。
  国强才能家齐,没有国家的强盛,便没有人民的自由幸福。国不治而家难齐。从总的看,国家繁荣富强了,人民才能幸福,才有可能建立我们个人的幸福、安乐、美满、温馨的小家庭。
  家,有的人没有它,有的人亲手打碎了它,有的人梦寐以求地寻觅它,有的人心灰意冷违心地远离了它。它是幸福、快乐的港湾;也是苦恼、忧伤的源泉。它给人以幸福也给人以苦恼;思盼、彷徨和期待。也在于个人争取培植,有的人说在于个人的条件、素质、机遇和缘分……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体会和领悟,莫衷一是,要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条件耐心争取主动地解决好,这是立业成家相关切身生活利益的重大问题。一定要审慎对待,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耐心处理好。
  "最后"的感思
  个人的一生中究竟能有多少个"最后",在活着的时候谁也说不清楚。走过的地方,当离开的时候,有的就可能是最后的一次别离。在辽源市在去龙山漫步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地想:不知道哪一次就是最后一次的来这里漫步。因为生活的复杂、道路的坎坷,人事的变迁一切都是说不定的。尤其是同游的人更是今再难期,或许就是最后的一次。当年,游东山公园、游儿童公园、游森林公园、游西安公园,凡是共同游过的地方,有的或许就成了最后一次。偶有再去时已是物是人非了!记忆里的情景已经在现实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沉思着:在人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个"最后"呢?只有到了生命的最后,自己一切的一切才是最后。……
  山野的跋涉
  胃不舒适,身感虚弱。妻张凤菊提议去仙人堂山中看榛子几时才能成熟采摘。于是又去了我曾经去过的地方。这段走过的路已时隔几年,寻觅而行。在瞪眼岭西岗的山路东边入林,走过了几个沟壑,几处榛柴棵子片片夹杂在草丛杂树之中,有的挂着榛子。山麓有几片穿蓼露缨的玉米地,地头的一条小沟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沟旁的茅道上散扔着零落的被农民从包米地拔出的水稗草。因为这初伏的连绵雨昨日才停,道路泥滑不堪,露水湿透了裤腿,泥水灌满了鞋子,但是也不减野游的新鲜之感。返回的路上,走着,走着,迷失了方向,差一点,顺着沟塘的小路一直地向东南方向走了下去!仔细一看快到北屯基了,结果是背道而驰。
  最后,还是选定了返回攀登山峰的路线,越过密集的玉米地,穿过遮天蔽日的松林,终于汇入了瞪眼岭端的山路。原来跨越丛山沟壑迷路时,捷径就是攀上身边的高山顶峰,便可辨别归路,也会避免陡崖沟壑的阻隔。回来的路上,想着:这平常的一游,或许几年或多年之后,便成了一段留在心里的难忘的记忆,去鼓励愉悦自己,或者折磨忧伤着自己。因为人们总是相信任何事物并不都是完全一致雷同的结局,或许什么事物都会有例外的!但愿百年无病苦,不叫一夕有愁磨,顺畅地度完这人生充满宝贵时光的路。
  感秋喜晚年
  早晨去通山街早市卖"菠萝叶"(柞树叶),今日妻张凤菊想做"菠萝叶饼",她在家里做早饭。
  已是中伏第4天(2010,8,1日),由于连日降雨初晴的早晨,空气被雨水洗刷得干干净净,万里无云的蓝天,在朝阳光辉的映照下格外地透明、清澈,深邃……。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早晨!只是连绵伏雨赶走了地表的积热,微风缓缓从胳膊上拂过略带微寒。我不时看一下菜市路上往来络绎不绝的人群,一些穿得太裸露的人显得晾冷,携菜匆匆归来……。秋的气息过早地来了!还有六天才立秋,今天它却抢先做了不速之客。是啊,大自然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来去谁也左右不了,谁也无能为力。
  在菜市走了一个来回,花4元钱买了3扎"菠萝叶",又花3元钱买了8两元葱,这栗子大的葱头,仔细看一下正好10个。物价在涨,常听到人们的感慨之声,这世界性的金融海啸、通货膨胀何日得了?……
  回来的途中遇到三姐搀扶着姐夫,缓步从南河散步回来。三姐已是78岁高龄的人了,满头银发,姐夫患了脑血栓,他说昨天去长春看病,现在什么药也不吃了,光吃降压药,糖尿病药、眼底出血病也不用药了。他拄着拐棍,另一只手由三姐拉着缓步而行。他感慨地说:"看你们走道那么灵巧,多好……"语气里含着几分羡慕和忧伤。我安慰他:"慢慢不停地锻炼运动,坚持治疗,康复就能快。",唠了一会儿嗑,他说:"你先走吧,我们走的慢",于是,我先回走了。
  我在前面,走了一段路,旭日高升,鲜红的早霞挂满东方的天空,我不时回头看望后边,三姐掺扶着姐夫,缓慢地走着,一边谈笑风生,面迎天空的彩霞,泛出了灿烂的光芒,我的心里一阵欢快,向他们倆几次频频招手,祝福……。
  夏去秋来,年复一年。把人们由少年推到中年,又推到老年……。转瞬之间,几十个年头在生途上匆促而过。到了风烛残年,难得有个健康的身体,都希望自己戎马一生能够有个好的结局,身边能够有个贴己的人诚挚地相扶患难,和谐轻松地共同度过人生最后的一段艰难的路,只要能够如愿以尝,花费多少都值得,只要能够承受得了。
  回到家里还想:若是把三姐掺扶姐夫的情形拍照下来。一定是感人的一幕。这就是患难夫妻共度晚年的典范,他们真的是幸福的,会让人赞赏、羡慕的。沉绵于茫然的思幕中,突然,一阵凉风从南窗户吹进来,不由深深打了一个寒战,于是我就关闭了窗户。
  东郊游感
  早饭后,我和当年的老同志周喜恩、李岳红三个人约定8点钟在商贸中心集合,去东山散步。我们出东门过铁道顺着铁道东侧的小路一直向南走,直奔镇郊的青龙4组,周要去他的故居那里看看,他曾在那儿住过7年,后来,又回南屯基,一直到现在已经接近半个世纪了,也不知当年的老人还有多少建在?
  走进了他原来住的那个堡子,他说这里变化真大,原来这里都是耕地,有不几户人家,都是泥墙瓦盖的房子,道路很狭窄,雨天特别泥泞。如今这里拉上了街基,栋栋都是砖瓦房,不少户都安上了铁大门、铁帐子,院内放着柴油小拖拉机和拖车……。街道完全铺上了水泥路,别是一般风光。这时正是秋收季节,家家户户的院内都堆满了金黄灿烂的玉米,有的正在往包米楼子里装,他们喜气洋洋,今年又是个丰收年!今年的玉米棒大、质量上的足、色气鲜。园地里的白菜、罗卜更是长势特别好,马上就要收获了。如今的农村生活真的是丰衣足食,幸福得很!真让人分外羡慕。
  周在一户门口打听他在这住时的会计,院里那个正在收拾玉米的中年妇女,她虽然不认得周,但是却很热情,放下了活计主动领我们去了原会计家,很热情朴实。到了门口就喊:"你家来朋友了!……"这位原任会计已经71岁了,生产队解体后,曾去北省7年,回来又得了脑血栓,但是不太严重,只是反应略迟钝些,但对人还很热情。
  在返回的路上,我们非常感慨时间的流失之快,转眼间老人纷纷过世,很多同年人都不在了。周搬到这里时,正是"生产队为基础"的核算时期,往这里落户没有点关系事比登天。那时周的哥哥周喜盛在南站五中当校长,可能是借助朋友的帮助才进户的,当然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成的。
网站目录投稿:飞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