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送教下乡培训指南》、《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指南》等乡村教师培训指南,要求各地切实做好乡村教师培养工作。(1月27日人民网) 从"送教下乡"一揽子培训指南的目标任务来看,不难体会教育部为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提高乡村教师课堂教学、教研教改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的良苦用心。然而,这一揽子培训指南是否就能切中问题要害,解决乡村教师最紧迫的需求,还有待观察。 不可否认,当前乡村教师队伍老的老,少的少,参差不齐,课堂教学能力、教研教改水平等整体素养令人堪忧。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多种多样的培训来提升他们的素养和能力确实是个好方法。然而,要提升乡村教师培训的实效,还得把准他们实际需求的"脉"。当前乡村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待遇问题。尽管全国各地一再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可离他们的心理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地位问题。乡村教育日益萧条,乡村尊师重教氛围逐渐淡薄,这使乡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在很难找到坚守的归属感。 三是工作量大、压力重。乡村教师编制紧,教学任务重,尤其是许多村小、教学点的教师几乎都是包班制,课后还要备课、阅卷,更要兼顾家庭,实在是不堪重负。 四是评价、用人机制问题。现在的乡村教育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大锅饭思想,质量评价与用人原则严重脱钩。教师能力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坏在绩效分配上无明显差别,与提拔、调动等也无很大关联,严重打击了教师提升自我、追求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正是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大部分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感十分严重,他们不思进取,工作、教学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试想,在这种思想引导下,我们又如何能期待他们将更多时间、精力花费在提升自己教学水平与能力的培训上? 所以说,如果不能解决乡村教师待遇差、地位低、工作量多、工作压力大、评价用人不公平等问题,绝大部分以"提高能力、提升素养"为名义的培训任务都只能被他们看成是负担,而不是机遇。也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看到进取的希望,才能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参与各种培训,并心甘情愿、扎扎实实地地投入其中,训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