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总在绝望中萌芽,在半信半疑中茁壮,在充满欢乐中幻灭",华尔街的这句老话精辟的总结了上世纪80年代台湾股市的风雨历程。从零星的店头市场交易,到台湾加权指数跃上千点,用了30多年,而从1000,~跨越到10000点却只用了3年。这是—个传奇。然而纷乱的投资狂潮落幕后,留下的是残破的市场和巨大的哀伤。透过台湾股市的沸腾和萧索,我们应该看到危机。 台湾股市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最初多是店头市场交易,直到1962年才有正式的证券交易集中市场。由于当时台湾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股票市场也一直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直到1985年,台湾证券市场股票开户数也仅40万户,占台湾15岁以上人口的3%;上市公司127家,年交易量仅为1950亿元,股市规模非常小。从1986年起台湾股市突然开始沸腾,4年的时间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泡沫市。 遍地黄金VS资金泛滥 全世界的股市都一样,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本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以及外围资本的大量涌入,构成了发动一轮大牛市的背景。当初的台北股市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迈开了牛市的第一步。 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台湾经济已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随着财富储备增长,居民收入也大幅提升。一般公务员年底可以领到1到2个月的额外薪金,一些普通行业的工人年底也可以多领3个月工资。而垄断行业,年底奖金额通常相当于7到8个月的月工资,那些高速扩张的行业,如证券公司员工的年底奖金更高达70个月,甚至100个月的月工资。 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岛内,在居民财富增长作用下,台湾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资金泛滥,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股票市场成为—个最大的"蓄水池"。 全民炒股VS政策失控 在巨量资金的推动下,股指开始突飞猛进。台湾股市从1986年起步,当年上涨了26.7%。1987年3月份达到1000点,随后大涨到10月份4673点的阶段顶开始回调。到1988年1月份仅3个月的时间就跌到了2297点,跌去了一半还多。之后又是一波强劲上升,到1988年9月份指数就又创新高,达到8788点。随后受政策影响,回调到5602点,之后两个月又有一次较小幅度的冲高回落。1989年1月份,又从4873点的阶段底部发力,上冲到近12500点。 在大涨过程中,开户数从5—6万暴增到600万之多,做股票成了全民运动。学生旷课炒股,出租车司机为了赶去看行情而拒载乘客,公务员上班炒股,寺院僧人也加入炒股的行列。当时台湾的一些行政部门,每天要等到股市下午收盘后才开始恢复办公,整个社会都陷入炒股癫狂之中。 1988年9月份台湾监管当局出台准备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政策。股市赚钱要交税的大利空。让股市指数从8813点连续19天暴跌至4645点,几乎腰斩。然而,由于当时台北股市投机盛行,很多人都已经处于疯狂的状态,这个"撒手锏"没有起多长时间作用,台湾股市就重新抬头,继续一路"高歌猛进"。 全民皆股,投资变成投机。虽然监管方希望利用政策浇熄投机火焰,但是泡沫高度膨胀。考虑到政府调控会影响到投资者心理,可能成为市场崩盘的催化剂,政府最终选择了不作为,致使台湾股市泡沫愈演愈烈,直至无法收拾!(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