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时候,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出来创业,创办了滴滴打车。之前,我在阿里巴巴工作了8年。 我看着互联网从没有人相信,到变成所有的企业如果想要做生意的一个必须的标配品。2008年2010年前后,全球经济危机需求减少,淘宝开始在内销上推动整个零售产业链的变革。我在阿里的最后2年是在支付宝,网上买东西最大的问题是人不见面,没有一个好的信任基础,没有这样一个支付的工具,谈不上后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所以到了支付宝,当时有一句话说"如果银行不做,支付宝来做",开发了一个这样的网上支付平台和工具。 我看到互联网在中国发展了15年,"衣食住行"里的"衣食住"都被互联网改变了,但是只有"出行"是最传统的。"衣食住"在中国也并不是什么社会问题,中国的商品过剩,购物不难,但只有出行好像是越来越困难的。在一个城市里面打车是难的,地铁公交是难的,买车是不方便的,买到车是限行的,既使开出去了也是越来越堵的,所以出行好像是越来越困难的,出行是最晚被互联网改变的行业。 我自己也有切身的痛点,我在杭州工作的时候,每个周五要从杭州坐飞机回北京,经常要提前两个小时在杭州打车,好几次提前两个小时打不到。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天上下着雨,我一边走路一边拦车,结果等我走到公司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打到车,身上已经淋湿了。 一方面是打车难,另一方司机效率最低很辛苦。司机的工作方式,几十年来都是扫活到路上转,花时间空驶,浪费资源,很辛苦,效率也是比较低下的。2012年,我看到了"衣食住行"里最后一个出行的行业,因为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和4G这种网络技术的普及,开始打开了这样的窗口,所以我创办了滴滴打车。你在屋子里面叫车,车到了再出门,比你去路边碰运气体验更好,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会喜欢这种新的方式。 早期时,朋友都觉得中国没有诚信体系,你叫到车车也未必会来,他看到有个人要去机场他可能接别人走了,车来的路上可能你看到别的空车你也不等他。还有司机没有智能手机,2012年的时候出租车司机确实只有10%的人能掏出一个苹果或者三星的手机。那时还没有在线支付,大家并不习惯像今天你这样,滴滴叫一个车直接就可以付车费,那个时候打车用一卡通支付都是不普及的,司机只收现金,他拒绝这种互联网的方式。还有政策风险,所以一开始是没有人相信的。 一开始滴滴在北京和深圳两个城市做。北京有186家出租车公司,我们跑了1个月的时间,跑了一百家公司,所有的公司都拒绝。理由只有一个,没有交委的红头文件。说城市是有电话呼叫中心的,呼叫中心已经做了很多年,只有他们能调度出租车,互联网公司是不可以的。在深圳我们刚刚上线的时候,本来觉得深圳更开放是一个火种,如果北京万一不行,我们可以退到深圳,结果刚上线的时候深圳率先把我们叫停了,这一下子就让我感觉到好像退路都没有。 早期我们希望让司机和出租车公司能够接受这种新的打车软件,去帮他提高效率是非常困难的。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教育和推广,慢慢开始有一些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司机先用起来,他们的工作效率提高后,滴滴才有了口碑,才开始慢慢传开,乘客端也是一样。 所以我们早期就是从一点一点教育出租车司机,让他们尝试使用新鲜事物,在北京、深圳、上海这样的一些城市有了很多用户和司机愿意尝试打车软件。在2013、2014年的时候,滴滴快的爆发了补贴大战,打车软件就开始流行。到2014年底,基本上中国的出租车司机80%以上都开始用上了打车软件。 从路边打车到手机叫出租车,大概花了2年时间,直到2015年整个出租车行业互联网化成都已经很高,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问题不能解决,比如尽管出租车司机大都在用滴滴,但高峰期还是叫不到车。对于司机的服务,很多乘客投诉司机拒载或者服务不到位。 最早打车软件解决租车行业信息化的问题,后来的专车和快车,在推动出租车行业的市场化。出租车行业不够市场化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第一是价格并不反映供需,第二是服务并不决定司机的收入。价格不反映供需就是很多人打车,只有很少的车,但是价格是固定的,并不能够激励到司机,缓解供需不平衡,也不能够挑选出来到底谁更着急,谁应该先走,价格的杠杆是没有的。平峰期的时候很多车闲置,或者司机返程价格也不能降一点。出租车整体服务不好,并不能怪司机,那些服务好的司机,他并不能比服务不好的司机收入高,反倒是那些偷奸耍滑的、绕路的司机能赚到更多钱,这个收入分配和激励的机制是失灵的,好的司机不会被鼓励,坏的司机不会被惩罚,所以服务会越来越差。 但并不是原来不想建这样的激励机制,而是获取司机服务数据成本太高。原来出租车开出去之后很难监督服务,要等乘客打电话投诉司机或者写信寄锦旗表扬才知道,获取数据成本太高了,大多数情况下用户都是不会投诉的。所以我们推出了专快车服务,我们希望能够让服务好的司机赚到更多钱的服务,我们并没有很多的队长去管理他们,我们只是根据每一单乘客的评价去决定这个司机的收入,如果你获得差评,就像淘宝上面你买东西获得差评一样,这个差评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收入和订单,如果你被严重投诉,你就要离开这个平台,如果你被表扬,你是服务最好的司机,你就会优先得到订单,用这样的机制鼓励好司机。 关于价格,如果很多人叫车,这个时候车少就应该涨一点价,这样会选出最着急要走的用户,同时激励更多司机过来接单。 第二个,我们发现如果只有职业司机,不管怎么调节,高峰期都是叫不到车的,这令我很困扰。直到有一次我拜访了北京大学的周其仁教授,我问他怎么能在高峰期保障用户打到车。他说这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学问题,叫"潮汐需求经济学"。像潮汐一样,用户需求一波一波,高峰期供应都会瓶颈。唯一的解法就是"共享经济"。这是把整个社会闲置的资源整合起来,随着市场的潮汐自然而然调节供应。所以不可能只有全职司机,在高峰期大家出行的需求是平峰期的5倍。高峰期大家都要出门,平峰期都在单位、家里。如果高峰期车是够的,大家都能够都坐上,平峰期的时候这些职业的司机就在那里闲着,他是赚不到钱的,养活不了他自己。 所以我们开始引入大量兼职司机,今天滴滴的专车、快车有近80%是兼职司机。我们还有顺风车,现在有700万辆注册,你在上班的路上自己一个人开,或者还有空座位,我们帮你找到跟你顺路的人请他们跟你一起走。 在2015年,在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后,我们开始推出了专车服务、快车服务、顺风车服务。我们希望能够建设一个中国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用互联网把路上所有的交通工具都连接起来,统一调度,互相分享。把出行需求搬到互联网上,把所有的供应搬到互联网上,通过一个云端的大数据智能交通引擎统一匹配和调度,提高整个城市出行的效率,提高每一个市民和司机的体验。就像今天坐飞机和航空业一样,有多少人要出行,有多少架飞机,每个航线设定,都是精确调度的,这样使得整体的效率最大化。 在这样的一种思路下面,滴滴的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这些业务高速发展,我们有3亿用户,在中国400多个城市里开展服务,司机超过了1400万,每天服务的订单超过1300万,1300万订单是整个中国第二大的互联网交易平台,第一大是什么大家知道吗?是淘宝,是电子商务,它一天大概有超过3000万笔交易,我们大概1300万笔,但我们才发展了3年多。我们相信出行有一天一定是中国交易笔数最大的平台,因为购物大概一个月、两个月才买一两次东西,一周买一次的叫剁手党,但大家每天都有一两次的出行,是最高频的服务。 今天大概只有1%的出行从线下到了网上,我们还有超过十倍的空间,还处于发展的很早期阶段。 资源瓶颈的行业不可能每个人都拥有。那什么是最瓶颈的行业,不是住宅,房子可以往上建高楼,可以建地下室,是三维的,而交通是二维的,大家都在一个平面上出行,城市里交通资源碰到很大瓶颈,整个中国所有的大城市都拥堵不堪。 家生活水平要提高,大家希望出行能够越来越方便舒适,唯一的办法就是未来10年,不能像过去10年一样每个人去买一辆汽车,而是让一个汽车服务几十个人,不增加汽车总量但靠分享服务更多人,大家按使用付费而不再需要拥有汽车。 每个人买车,大概只有4%的时间在开,但要付100%的钱,整个城市要为那个96%买了以后都会闲在那里的汽车去修建这么多停车场。真的有必要每个人都拥有一辆汽车吗?还是说按照使用付费就好,有滴滴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去把现有存量的资源整合起来,能够把它闲置的时间拿出来分享给更多的人使用,降低了每一个人的成本,提高了整个城市资源的使用效率。 中国很有可能是全球分享经济的领军国度,和欧美相比,中国的资源比他们更加瓶颈。 我们相信随着拥堵费、停车费越来越贵,摇号越来越难,总有一天北京和上海的停车费会超过你开车去吃饭的钱,发现吃饭的钱还没有停车费贵,那就要想一想为什么要开车去吃饭了,今天的曼哈顿、香港岛就是这样子。 Google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路上开了100多万公里。没有几个人类能够开100万公里,有也都是出租车司机。Google还会不断累计,车也会越来越多,总有一天电脑超过了普通驾驶员的人脑,一个新的时代就到来了。 想一想,如果无人驾驶变成现实,叫车和买车有什么区别?你坐进去也是没有司机的,买车服务你一个人,共享汽车一天可以服务30个人,你的成本是滴滴的30倍,你还要考虑停车、维修保养,所以我说10年以后大家就会不再买车了,10年以后买一辆车就像今天我们买一匹马一样非常奇怪。中国的城市白领购车的意愿在过去两年时间力下降了20%。 不买车,反倒拥有了所有的汽车,要去接领导的时候要有一个奥迪,甚至奔驰S,年轻人接女朋友的时候,可订一辆法拉力给她,拥有一辆法拉力需要500万,但你拥有一次500块可能就行。周末的时候你想带全家出去玩的时候,叫一个房车就好了,订一次也就一两千块钱,没有必要花一百万买一台。月底的时候给你寄一个帐单,信用卡付费就好。所以你并不需要拥有汽车,但实际你又拥有了所有的汽车,你拥有了24小时永不休息的司机。 今天路上这么多汽车,这么多品牌,像不像iPhone出来之前,三星出来之前那么多的手机品牌,那么多的型号,那么多的功能,但都是最基础的电话和短信功能,你也干不了别的。它本质上还是一个通信硬件而已,跟今天的汽车很像,需要这么多品牌吗,需要这么多型号吗。 你附近有30辆车备在那里随时你叫,附近的所有餐厅可能有20个川菜厨子,30个鲁菜厨子,4个北京菜厨子,你想吃什么你说,他可以给你做好给你送过来,你可以叫个人上门过来给你洗脚,可以叫阿姨过来给你打扫,这是以你为中心,互联网O2O上门服务帮你整合资源。这个是过去15年中国在互联网发展碰到的事情,就是互联网端的发展从PC到手机再到互联构建平台。 今天我们还只是一个创立四年的年轻的互联网公司,但是我们立志有三个使命:第一个是让出行更美好,第二个是让司机受人尊敬,第三个是打造一家世界顶级的科技公司。我们投入研发最前沿的科技,我们开始在中国跟美国的企业竞争,也在全球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