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25°时为立冬。立冬,表示冬天的开始。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立冬单从字面上可解释为:"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结束之意。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停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因此,剧烈的降温,尤其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一定要注意收听气象预告,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搞好人体防护和冻害的防御,显得十分重要。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着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起居调养强调,"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严寒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性能。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中医以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比如天上的太阳,赐赉自然界光明于温暖,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假如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着《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严寒,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由于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阴阳之变化,不仅影响人的身体,需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养生。同样,阴阳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的命运,人们也需要因人而异的开运,开运之法就是调节阴阳,养生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加上所处环境阴阳调节适当,命运自有改观。 除阴阳外,立冬五行也发生了改变,今年立冬之月五行为丁亥,天干为丁火,地支为亥,天地相战,天气与地气不融,气候变化异常,冷热变化无常,有的地方天气干燥,需慎防火灾,有的地方天冻地裂,还需防水雪之灾。八字中喜丁亥之人,此月有喜事连连。八字中忌丁亥之人,坏事会相继而至,需因人而异地化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