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大明风华历史上的土木之变有多凶险为什么说朱祁镇差


  《大明风华》里面的土木之变,其实拍的还是比较简单了,毕竟故事主要的角色是朱祁镇,朱祁镇在土木之变中被俘,成了瓦剌要挟大明的筹码,但是没想到明朝立了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镇顿时变成了一文不值的没有任何价值的人,最终被放回了明朝。不过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影响,历史上土木之变究竟有多凶险?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朱祁镇差点就让明朝灭亡了呢?
  1.土木之变之前的历史背景
  在了解土木堡之变前,先来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做一个简单介绍。朱元璋把蒙古人赶出北京城之后,蒙古的势力就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西边的叫做鞑靼,东边的叫做瓦剌。为了能够重新占有整个蒙古草原,瓦剌部落主动向明朝示好,首领还被封了王。得到了明王朝强有力的支持,瓦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蒙古草原最强盛的政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瓦剌已经成为雄踞大漠,严重威胁明王朝边境安全的部族。瓦剌每年向明朝疯狂索取财物,一旦达不到要求,就在边境纵兵劫掠,烧杀抢夺。这种中国历史上最为常见的现象,最终还是在明朝上演了。边境少数民族不断侵扰,中原王朝一忍再忍,受苦的只有当地老百姓。
  再来说说明王朝的政治特点。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手握重兵的武将们大多没有好下场。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文官地位不断抬高,武将变得没有话语权。朱棣通过军事手段夺取皇位后,开始将国家的重心转向文治,开国武将的后代以及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们,开始逐渐失去恩宠。明朝特殊的内阁制度开始成为国家行政中枢,不过不同于宋朝的枢密院以及清朝的军机处,明朝内阁大臣并不能节制军队。也就是说,明朝的文官和武将分得非常清楚,都只向皇帝负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两股对立的力量,而且到了明英宗时期,文官集团势力庞大,几乎完全压制了武将集团,张太后和"三杨"把持朝政,皇帝几乎就是一个空壳。
  为了重新提高武将的地位,也为了摆脱文官集团的控制,明英宗迫切需要一场战争来巩固自己的皇帝宝座。正巧这个时候,瓦剌不断在边境地区制造摩擦,每年向明王朝索要的钱财数目越来越大,简直是欺人太甚。恰好张太后病逝,"三杨"的势力不断被削弱,皇帝宠信的太监王振开始专权。于是,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好好教训不听话的瓦剌。然而打仗并不是有一腔热血就可以,明朝于1368年立国,到明英宗的时候已经近80年,边境军务早就荒废,很多太监甚至在做走私军马的生意。明英宗身边的文武大臣在王振的面前,压根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军队战斗力下滑,加上指挥混乱,导致20万明军中了瓦剌伏兵之计,7、8万人战死,随行的文武重臣阵亡50多人,连朱祁镇本人也做了瓦剌的俘虏。
  一国之君成了敌人的俘虏,无论放在任何时候都是奇耻大辱。留守京城的于谦,在面对瓦剌放回明英宗的意愿时,果断选择了拒绝,而是扶持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随后面对瓦剌大军的围攻,于谦亲自带领22万临时凑成的部队,在北京城外列阵,士气得到鼓舞的将士奋力拼杀,各地勤王部队也逐渐赶到,瓦剌军最终大败而回。虽然在后人看来,于谦当时的所作所为有独断专行的嫌疑,但是在那样一个危急时刻,如果没有一个做事果断的人,恐怕瓦剌大军早就攻破了北京城,明王朝还能不能延续276年,需要打一个问号。于谦拥立朱祁钰为皇帝后,才断了瓦剌人用朱祁镇当人质的念想,明王朝军民才能团结一心取得胜利。
  土木堡之变后,明王朝的武将集团进一步被削弱,在保卫北京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文官,势力得以进一步扩张,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分庭抗礼的独特政治格。
  2.土木之变简介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并且被俘的事变。
  瓦剌即漠西蒙古,也称卫拉特蒙古。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屡次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亲率五十万精锐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明军刚到达大同就接获太监郭敬的密报,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明军立即从大同班师东返,计划从居庸关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袭击,大同、宣府接连失守,吴克忠与朱勇率领的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惨败全军覆没。余下部队移师于土木堡被瓦剌袭击,明军战败投降,伤亡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
  当时京师二十万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3.土木之变的影响
  明朝
  土木之变致使明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名随行出征的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明英宗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第二次断层。
  随着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皇帝只能通过内廷的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整个国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离心离德,国势日蹙。
  明英宗南归后,以及皇储问题,景泰、天顺年间,明朝皇权斗争愈发激烈,朝臣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左右摇摆、嫁祸诬陷,斗争也更加残酷。
  此期间的内阁也并未发挥出它的作用。正统前期政归内阁,三杨为轴,制度也渐趋完善,但无法阻止自身实际作用的逐渐下降。土木事变发生前后,内阁作为与皇帝最为亲密的辅政机构,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既未阻止先期的王振擅权,在后期的北京保卫战和景泰、天顺的风云交替中也毫无建树,表现十分羸弱,于军国大事退避三舍。这段时期,内阁只能尴尬地任由宦官专政,或被皇帝轻视而任用于谦,倾心委政,以至朝臣不满,上书称于谦太过专权,请求六部大事须与内阁一同奏报施行,或是任由石亨、曹吉祥等奸佞决定摆布。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军队损失殆尽,这必然会引起相关的政策、制度的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边防形势和军事制度的改变上。尽管有景泰帝的改革,但也达不到明朝顶峰时的状态。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九边防御体系。军事制度上则是募兵制的兴起。
  瓦剌
  土木之变是明军不战自溃。北京围城不下,则蒙古内部矛盾也起了重要作用。不久,蒙古各部终于兵戎相见,脱脱不花汗败亡。也先称帝,但他无法解决造成封建割据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矛盾,而为人又心胸狭窄,荒于酒色,终于兵败被杀。
  也有大批的蒙古人不愿在漠北过艰苦日子,借此机会转而投靠明朝,定居北京及北直隶各地。一些内地的汉人由于痛恨明朝暴政而投降也先,去了蒙古高原。
网站目录投稿:寻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