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杜甫三吏三别分别指的什么三吏三别原文及翻译


  三吏三别是杜甫六首反应民间疾苦,以及在乱世中飘荡孤独的作品。其中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这六首诗其实都包含了同一种情感,就是在战争面前,留给百姓的只有伤害和困苦,杜甫也是对自己眼前的天下报以痛心核对百姓的同情。下面就为大家分别介绍下这三吏三别,想要了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这一组反应战争残酷,民间疾苦的组诗,成于安史之乱中。时唐玄宗出逃,叛军占领长安。杜甫听说唐肃宗自立,便寻访追随,结果被叛军俘获,不过由于原来在朝中官位太低,所以并没有羁押他,只是将他禁足于长安城内。
  这段日子,被称为杜甫陷贼时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一些悲惨困苦的诗便出于此时。第二年,郭子仪大军压城,杜甫便找了个机会跑了出去,到凤翔找到了唐肃宗。乱世出忠臣,唐肃宗看他衣衫褴褛,面露一脸忠诚的菜色,便授官左拾遗。
  没过两天好日子,唐肃宗开始清理玄宗派到身边的钉子——房琯。杜甫同学毫无政治思想觉悟,看不到背后的深意,为房琯仗义执言。唐肃宗本来就和他不大熟,正好拿他开刀,直接将他贬到华州当司马。
  这一组诗应该就是出自杜甫回老家探亲后赴华州上任途中。其时为758年,战乱已经两年。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安禄山次子)叛军,眼见胜利在望。然而唐肃宗李亨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各路兵力没有统帅,阵容混乱,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第二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领地。
  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石壕,潼关,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组诗。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这首《新安吏》是杜甫在新安看到征兵,觉得小县城哪里还有什么壮丁,引发了和新安吏的对话,得知已经有命令开始征召"中男"(18-22岁)的青年入伍了。再问中男太弱小,何以守城,新安吏就懒得搭理他了。
  后面几句大致是感叹小兵入伍,同时由于杜甫本身是朝廷官员,所以对朝廷和军队有美化的地方(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最后一句就是"送行不用哭的那么惨,郭子仪就像你们的父兄一样会照顾你们的"。
  这里虽然知道征兵很惨,但还是有些积极的心态在里面的。
  可到了石壕就不一样了。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在新安还是征兵、送兵,在石壕就是抓丁了。杜甫借宿老夫妻家的三个儿子都在守安阳,刚刚死了一个,朝廷又来抓丁。老头翻墙跑了,老妪为了保护儿媳妇和孙自愿充数去军中劳役。
  这首诗简单易懂,没什么难理解的。只是注意最后一句"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是杜甫天明上路,和跑了又回来的老头告别,老妪已经被拉走了。老头可能以为只抓男丁,所以跑了,结果没想到让老妪被抓走了。
  相对这两首诗来说,《潼关吏》则表现了潼关守军的坚韧不拔、英勇沉着。毕竟潼关是前线,更是长安城最后的屏障。当年哥舒翰丢了潼关,唐玄宗立马往西逃跑入川。所以《潼关吏》最后两句"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就是很明白的提醒守军不要再犯哥舒翰当年的错误。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三吏是杜甫在行程中见到的代表朝廷的三种官吏形象。
  而三别则是描绘了老百姓在服役离别时的三种情境,基于看到、听到而想象出来的作品。这些作品则完全是站在了老百姓的角度,描述了民众既知晓家国大义,又苦不堪言的生活,是兵马乱世的真实写照。
  "诗史"之名,正由此而来。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昨晚新婚燕尔,今早就要出征了。这是以新婚女子的口气写的一首诗,虽然极尽哀怨,恨不得生死相随,但在后面几句就提到女子去军中多有不便,她一定在家中不再收拾打扮,安心等着夫君回来的心思。这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形象。
  世事虽然很艰难,但是不乏正能量。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这个就有点惨了。当兵的打了仗回家,连家都没有了。结果县吏知道他回来了,又征召他去操练,无家可回,现在连告别的家都没有了。"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这里不但有对兵乱和抓丁的控诉,还上升到整个劳动人民的生存问题。真是乱世人不如太平犬啊。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这首诗写的和《石壕吏》相反,是老翁应招出征,老妻哭倒在路上。老翁壮志犹存,而且子孙全部阵亡了,觉得自己也无所谓了。但是到最后一刻,真的要离老妻而去,而且明白知道此去再不能相见时,"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肝肠寸断,不能自已。
  三吏三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人的身份,对诗人在乱世中的见闻进行了仔细的记录,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表达了诗人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这份民情记录,堪称诗史。
  这分忧民情怀,堪称诗圣。
网站目录投稿:涵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