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昌一个蔬菜市场一档不起眼的摊点前,见到了何良如。在接待顾客的间隙,她二十多年来的创业经历也被随之道来。 这个聪明能干的川妹子,16岁就开起了自己的裁缝店;1988年,她从四川来到武汉,为谋生计,在集贸市场摆摊卖菜。从羞于开口叫卖的小菜贩,到特色蔬菜批发经营部的女老板,如今的何良如已将"菜篮子"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渴望独立16岁学手艺开裁缝店 1966年,我出生在四川邻水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有兄弟姐妹六个,这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在童年的记忆中,父亲为了供我们姐弟几个上学,非常辛苦。 因此,我心中早早就埋下了自立的想法。虽然我的成绩一直十分优秀,但初中毕业后我就放弃了上高中的打算。为此,中学老师还几次到我家里来,劝说父母让我继续读书,不要错过上大学的机会。 看我不念书的态度非常坚决,父亲就托人在县城里找了一家裁缝店,让我去那里当学徒工。当时,这是很多农村女孩的谋生出路。 当学徒工的日子让人很难忘。一般来说,学习三个月就能够独立做缝纫活。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凭自己的悟性,从最简单的烫衣服、手工绞边到学做裤子、西装,全靠一双眼睛先看师傅做,再用自己一双手来实践。 那个时候还只有老式脚踏式的缝纫机,平时好动的我,巴不得马上就学会使用缝纫机,于是仅仅站在一旁看了师傅操作一遍后,便迫不及待地自己穿针引线踩起缝纫机来。 刚开始,我拿些裁衣服剩下的边角余料练习走线。一天后,我就可以比较熟练地踩缝纫机了,横竖线条都走得比较直;接下来就开始对照缝纫教材上的图片和尺寸,学习裁剪服装。 也许在这上面比较有天分吧,我的缝纫手艺进步得很快,别人要三个月学会的东西,我只用一个月就全学会了,连师傅都直夸我。 学到了手艺,我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自己开间裁缝店。 回到家后,买一台旧缝纫机,然后在自家大门旁的墙壁上贴上"缝纫店"的字样,我的缝纫店就开业了。 那时候,村里人穿衣服主要还是买布料做,不像现在大部分都买现成的。当时做衣服的手工费特别低,裁缝店加工一件衣服,一般也就赚个一元、两元钱,做西服稍稍贵一些,但做的人并不多。 "在自己家里开裁缝店有人光顾吗?"面对记者的疑问,何良如说,最初是做熟人的生意,只要做工好,交工准时,口碑自然就有了,找上门做衣服的人慢慢多起来。"我的裁缝店开张才个把月,就因为一个人忙不过来而收了一个学徒工。" 何良如的裁缝店生意不错,她告诉记者,只要是缝纫活她全部接,不光是做新衣服,缝补旧衣服、旧款改新款,甚至窗帘、门帘她都做。而每年春节前则是店里最忙的时候,因为这时候添置新衣服的人特别多,她经常要通宵达旦地抢活, 然而,对于开裁缝店的收益,何良如的感觉是这一行赚不了多少钱,毕竟村里的消费能力有限,平均下来每个月也就几百元的收入。 拉下面子在市场内摆耀卖小菜 做了几年裁缝,1987年我结婚后,开始琢磨转行干点别的事情。和长年在外当建筑工人的丈夫一商量,我们决定一起投奔在武汉做蔬菜生意的姐姐。听姐姐说,武汉虽然是座大都市,但生意门槛并不高,许多外地人做小本生意也能落下脚。 1988年过完年,我们就来到了武汉,在姐姐的帮助下,我们在原大东门集贸市场内租了一节一米长的摊位,打算做零售蔬菜的买卖。同时,在集贸市场附近租了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安顿下来。 虽然知道卖菜是个辛苦活儿,但考虑到本钱少周转快,加上还有姐姐指点,所以我们毫不犹豫选择了这个行当。然而,真正卖起菜来才发现。一切并不是我们最初想象的那么简单。 第一次到蔬菜批发市场进菜的情形,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我和丈夫3点钟就起了床,初春的江城气温还比较低,天不亮我俩就骑着一辆自行车,匆匆赶往武泰闸蔬菜批发市场(现已迁至白沙洲)。和街道上的冷冷清清截然不同的是,一到蔬菜批发市场,眼前满载蔬菜的车辆进进出出,商贩们穿梭其中,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在市场里兜了一圈,我们花了200多元钱,进了三四个品种的时令蔬菜后,赶紧运回大东门集贸市场摆摊卖。 通常,丈夫骑自行车载我到批发市场,回去用自行车驮货,我则乘坐公共汽车。一次我们不敢进太多货,一般是边卖边进,生意好的时候,丈夫要往返大东门和武泰闸四五趟,生意一般时我俩则一起守着摊子卖菜。 卖小菜的利润不高,一公斤菜的进销差价只有五六角钱,一天下来能够净赚20元钱已很不错了。 第一次卖菜时我十分害羞,不好意思吆喝生意,只是默默地将蔬菜擦干净摆整齐,然后等着逛菜场的人前来询问。丈夫也很不适应做蔬菜小贩,有一次他对我说:"如果老家来人,看见咱们俩在武汉卖小菜,脸都不知道往哪搁!" 听他这么说,我的心态反倒平静了许多,"卖菜怎么了,凭自己的辛苦劳动赚钱。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话说出来以后,我卖菜时就主动了许多,不再等生意,也学人家叫卖起来。 做零售没有太多窍门,关键是要把住进货关,进到新鲜的、市场时兴的蔬菜。但在这一点上,我们也没有少吃亏,尤其是刚开始卖菜时,因经验不足进到劣质蔬菜的事时有发生。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批发市场的菜农那儿进了一件长豆角,表面看都很新鲜,但回去拆开来一看才发现,里面的豆角全部都坏了,根本不能吃,拿回去退货摊主却不答应,无奈之下,几十公斤的货不得不扔掉。 "当时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心疼。"何良如说,菜是要人口的东西,如果质量不好很容易失去顾客,买卖不大如果再不讲信用,生意根本就没法做。所以每每遇到菜的质量出了问题,她宁肯自己受点损失也不卖给别人。 批发蔬菜首笔生意赔了几千元 夫妻俩辛辛苦苦经营了半年之后,渐渐地有些小酒店要求配菜送货,销售额也一天天增长起来。何良如又加租了几节摊位,这样可以方便摆放更多品种的蔬菜。就这样,零售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我们接了给酒店送货的生意。虽然每一笔单子稍大一些,但付出的心力却比守着菜摊做零售要多许多。 一般在头一天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酒店的采购人员就会打电话过来,确定第二天需要的蔬菜品种和数量。我们每天2点钟就起床到批发市场拿货,配好菜后请小工送往酒店。如果酒店的家数多。预定的蔬菜品种也多,为了赶早我们通常半夜12点钟就去进货。 在给酒店配菜的过程中,我也总结出了不少规律,比方说不同的季节哪些菜的需求量较大,价格比较高。而随着在菜市场进货的数量增多,我也和一些蔬菜批发商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平时的聊天交流,对他们做蔬菜批发生意的流程有了一些了解。 大约是从1991年开始,武泰闸蔬菜批发市 场的反季节蔬菜渐渐多了起来。起初主要是西红柿、辣椒、茄子等几个常见品种。而从酒店的要货量以及零售的情况看,这几个品种的销售也最好。 每每进货时看见市场里成卡车的反季节蔬菜,一到市场很快就批发一空,我也萌生了做点批发生意的想法。 拿出几年来卖小菜积累的资金,我和姐姐一合计,到外地进了两卡车西红柿回来。本以为运回武泰闸市场可以很快批出去,结果下货时才发现,由于缺乏装车经验,加上没有预留通气孔,整车的西红柿压坏的加上捂烂的,损失不小,更谈不上卖出好价钱来。最后,一公斤亏了4角钱才批发出去,我和姐姐因此一人亏了2000多元钱。 "第一次尝试做蔬菜批发生意就没有成功,而且还亏几千元钱,当时对我的打击太大了。"何良如说,想想自己在集贸市场卖菜,几角几角地挣钱,而这一次却赔了这么多本钱,真是欲哭无泪。 有了这一次失败的经历之后。丈夫再出去进货时考虑就周全了许多。从采摘到装箱,再到运输途中,各个环节充分考虑防挤压、防热、防冻、防失水等因素,使蔬菜保持新鲜、完美的外观。随后。成功做成了几笔反季节辣椒和黄瓜的批发生意。 就这样,我们的小菜摊,不再局限于零售和给餐馆酒店配菜,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市场特点,蔬菜批发业务也占了一部分。 四处布点特色蔬菜批发路更宽 又过了一年多,我的蔬菜摊点基本上已经不再做零售生意,除了给餐饮酒店配送蔬菜外,批发成了我们的主要业务。 给酒店配送蔬菜的生意。虽然比较稳定,但也有一定风险。因为许多餐馆都要求延期付款,通常半个月结一次款,有的大餐馆甚至提出按月结账。 一涉及到压款,风险便大起来。关山一家酒店,在我这里进了6000多元的蔬菜,但一个月后去结账时才发现,酒店已经换了老板,旧账自然就没人认了;还有一家酒店,几年下来做了7万多元的生意。但至今还有2万多元欠账没结清…… 再说做蔬菜批发,市场行情变化很快,风险也暗藏其中。有人总结"一天卖完能赚钱,两天卖完可保本,三天卖完准赔钱"。为了早早将时令蔬菜从外地运回来,抢先抓住市场机会,丈夫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 "自从做蔬菜生意,我的睡眠时间就没有超过6个小时。从摆菜摊做零售到给酒店做配送,再到做蔬菜批发,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最清楚。"何良如深有感触地说,做蔬菜生意赶的就是一个"早"字。而将蔬菜批发生意越做越大,还要得益于她早早发现了特色蔬菜市场的发展前景,抢先切入了特色蔬菜批发市场。 从酒店的订单来判断市场的需求状况,是我多年形成的习惯。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酒店的菜谱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对家常的西红柿、黄瓜、青椒的需求比较稳定,另一方面,对西兰花、西芹、荷兰豆、金针菇等新特品种的需求渐渐增大,这种变化出现在1993年后。 而在武泰闸批发市场,当时做特菜批发的商贩并不多,不但品种少,数量也很有限,以至于有时候酒店的菜单还不能完全配齐。 "何不专门经营特色蔬菜批发,这样也不用愁销路?"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立即成立了特菜经销部,丈夫则进驻昆明,定期往武汉发回西兰花、西芹等品种,我在武汉负责接货,从专业市场批发出去。 为了吸引客源,我降低了对利润的要求,这样一来,固定的客户渐渐多起来。由于品种齐全,一些超市卖场也常常到我这里进货。 到大东门集贸市场搬迁至起义门市场时,我经营的特菜品种已经多达三四十个品种。其中,包括七彩椒、百合、芦笋、荷兰小黄瓜、紫甘兰等,仅菇类就有上十个品种。 如今,在云南、广西、四川、湖南、福建等省份,我的特菜经营部都请有专人负责,保证每天都有整车的特菜发往武汉白沙洲蔬菜批发市场。这些驻点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我和丈夫在四川老家的亲戚。 "从1988年至今,卖了近20年的菜,我从来都没有厌倦的感觉。"何良如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生意做大了许多,她仍然喜欢守在自己的蔬菜经营摊点前,如果哪一天有事不能到摊点上。心里总感觉缺些什么。 "每每看到一些散客买到便宜的蔬菜满意而归时,我的心中就充满了成就感,不禁回想起当年和丈夫骑自行车进货摆菜摊的情形。"何良如动情地说,来武汉是个正确的选择,而菜篮子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创业道路,也是她当初没能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