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内容包括积极稳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度、加快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等九个方面,被市场称为新"国九条"。上述意见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这是"市值管理"概念被首次写进资本市场顶层制度设计的纲领性文件,因而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市值管理概念来源于海外企业的价值管理理论,其应用也相对成熟,不少知名的上市公司会在市场低迷时期,通过大股东增持和上市公司回购等工具来发挥稳定市值、促进市场的稳定运行。从动机而言,市值管理核心目标是促使股价充分反映公司内在价值,实现公司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通过市值管理可以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增强企业的收购与反收购能力、降低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股东的融资或再融资成本、提升股东权益、实现股东财富增值等等。 然而,在引入国内资本市场的实践中,上市公司高管及市场各方对市值管理的概念及目标认知却存在较大偏差,将市值管理直接等同于股价管理,部分公司甚至忽略主业经营,进行激进和意图明显的资本运作,以谋求股价上涨而获得高额回报。不少市场机构也积极参与到市值管理计划之中,甚至成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战略的主体,机构与上市公司合作仅仅以制造事件驱动为由来推高市值,有些甚至刻意制造短期市场热点、包装故事题材来影响股价涨跌,令市值管理异化成管理层与机构中介合谋获利的工具。一系列操纵色彩浓厚的资本运作,令投资者频频质疑公司市值管理动机,令市值管理"妖魔化"。 实际上,对市值管理观念,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机构参与者,都需要认清概念,把握正确的战略目标和定位。目前监管层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不论是要求上市公司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亦或是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以及促进上市公司提高效益,其出发点都是以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根本需求和利益为导向,鼓励上市公司通过提高公司价值来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也就是说,鼓励企业进行市值管理的核心理念应该是鼓励企业提高投资者的长期回报。 基于这一核心理念,科学的市值管理观念应该涵盖三个方面内容。首先,市值管理需要系统性思维和整体规划目标是实现市值与内在价值的匹配发展,而这种匹配应该是基于投资者的长期回报的,而不是短期的、阶段性的匹配发展。市值管理不是简单地对股价的管理,更不是操纵股价,而是通过资本运作不断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因此上市公司在进行融资工具选择、资本结构设计、投资者关系维护、股东结构安排、管理层激励安排等市值管理重点问题时,都应该把握好其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关系,进行战略思考、审慎布局。 其次,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市值管理的内部环境保证。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利于转变上市公司理念,使之更加重视股东权益;也有利于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减少投资失误;还能保证公司在经营管理、财务决策、对外沟通等方面的专业性,增加公司经营的可持续性和公司业绩的稳定性,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公司内在价值和公司股票溢价能力,从而推动公司市值的增长。 1+1>2的经济效应,并使得公司的市值得到健康、良性的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市值管理合法合规性的边界不容易把握,如果不把握市值管理工具运用尺度,不加以区分地推广"泛市值管理"理念,则容易让上市公司盲目进行资本市场的营销而忽视主业经营,陷入概念包装、题材炒作、股价管理等误区,进一步加大市场风险。上市公司需要树立正确的市值管理理念,不得触及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