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纪游琅琊台览胜


  刘玉文
  到青岛胶南市出差,公事安排到下午2时,上午无事,于是"忙里偷闲",游览了胶南海滨的千古名胜——琅琊台。
  【琅琊台远眺】
  感谢天公作美!天气晴和,和风习习,略无寒意。驱车半小时即到达。琅琊台位于胶南市县西南26公里处,海拔183米,东临龙湾,北依轮山,三面环海,得天独厚,风景优美。
  据《史记》记载,姜太公周初封于齐,在齐地设立天、地、兵、日、月、阴、阳、四时等八神之祠,其中"四时神"祠琅琊,即在琅琊山祭祀主管四季的神祗。
  《史记》、《汉书》记载,秦始皇东游曾三次登临琅琊台,刻石颂德,徐福上书,谈海上三山,求仙问药;汉武帝东巡海上,曾四次巡幸琅琊台,作歌望蓬莱,听信公孙卿等术士之言,访仙求不死之药。因此琅琊台沾了诸多仙气,真可算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了。
  "琅琊台"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此时的琅琊台,是指琅琊山其形状如台,因位于琅琊,故名。琅琊是齐东古邑,《管子·戒篇》中说:"桓公将东游,问于管仲曰:‘我游犹轴转斛(按,即烟台之罘),南至琅琊’。" 《晏子春秋?内篇》齐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修,则夫先王之游?"
  春秋后期越国强大,曾占有此地,并将都城从会稽迁到琅琊。据《吴越春秋》(东汉赵晔著)记载:"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徙都琅琊,立观台以望东海。遂号令秦、晋、齐、楚,以尊辅周室,歃血盟。" 《越绝书?外传地记》载:"勾践伐吴,霸关东,徙琅琊,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由此可知大规模修筑琅琊台的应是越王勾践。《史记》所载秦始皇"作琅邪台"当是重修。
  今日的琅琊台,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门票50元,走进景区我们首先参观了"琅琊文化陈列馆",陈列馆是一座仿秦汉建筑群,门前有一尊巨大的秦始皇铜像,主室内陈列过于简单,沿环廊上行还有一个帝王塑像陈列室,有齐桓、勾践,秦皇、汉武等人的塑像,三分钟浏览完毕。听到二楼上有人说话,便沿着狭窄的楼梯上去参观,见两位"道士"摸样的人员笑脸相迎,劝我们给菩萨上香膜拜,我投下了香火钱,虔诚地上了三柱香,磕了三个头,一位"道士"也随之敲了三声磬,庄严肃穆,随即离去,另一位"道士"拉着我,说了一些"菩萨保佑"的吉祥话,还要求给菩萨多捐些"香火钱"。心想,菩萨是佛家的神灵,"道士"们为啥不供奉自己的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酆都大帝等神祗,倒替菩萨敛起"香火钱"来了?这里"道为佛服务"的和谐景象,也却令人欣喜。
  【琅琊文化陈列馆前的大型秦始皇铜像】
  走出陈列馆,看揭示板上的游览图,登琅琊台顶有三条路,中路路程最短,且是"秦御道",为了节省时间,决定不请导游,取道中路自己游览。走下一道缓坡,过一座小桥,前面就是"徐福殿",也是一处仿秦汉建筑,有徐福端坐塑像一尊,像前摆着香案和投币箱。我对徐福是由衷的佩服,他竟然把鞭笞四海、统御六合、摄取八荒的那位"千古一帝"秦始皇骗得一愣一愣的,他花了十年时间,耗费了亿万资财为秦始皇求仙问药,竟躲开了"焚书坑儒"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最终还拐带着数千童男童女溜之乎也,后来"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到外地殖民去了。这大概能数得上是中国古今第一骗了。想到此处,不由得向他老人家伸出大拇指。上香也就免了。
  想从"徐福殿"左侧去寻路,突然惹出了一条狗汪汪叫,幸亏狗被拴着有惊无险。绕到"徐福殿"的右侧,便是"云梯"路,据说秦始皇当年就是沿这条路登临琅琊台的,当时的路况如何,已杳无可考了,现在的石阶梯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修的。路长约150余米,宽近3米,约有400步台阶,中有4个平台。云梯两边的山坡上乔木、灌木、藤类等植被遍布,从厚厚的落叶层估计,夏季里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但时下时草木摇落,一片萧条了。
  【令人望而生畏的云梯】
  攀到半山腰,有一个较大的平台,也是一片仿古建筑,名曰"观龙阁",何以得名,也没询问;侧面坡上有一处"兵马俑秦兵马俑布阵陈列馆",馆门大开,无人管理,门边有几个仿制的秦兵马俑,因没有灯光,里面黑洞洞、阴森森,不熟悉内部情况,为安全起见,也就不能"一饱眼福了"。
  爬到台顶,见有一座"重刻秦琅琊刻石碑"。秦代的石刻已损毁,残存部分珍藏于博物馆里。
  【重刻秦琅琊刻石碑】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 字体为秦小篆,李斯手书。其文为:
  维二十六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琊。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状、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秦二世于二世元年(前209年)来到琅琊台,在始皇立石旁刻下了大臣从者的名姓,并加刻了简短的诏文: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应时动事,是维皇帝" "节事以时,诸产繁殖"等语阐明只有按照四时变化,不失时机地做好应做的各种事情,天下才会繁荣,百姓才会富足。这充分体现了秦始皇对"四时神"的推崇之极。
  今见重刻碑是用青州墨青石作为镌刻石体,碑上的文辞,是熊伯齐先生用小篆体书写的,环刻在碑中间部分的东、南、西三面。浑厚典雅,颇具古意。
  再往前走,有一组《徐福上书东渡》大型群雕,由14尊花岗岩雕像组成,包括秦始皇、徐福、胡亥、李斯、赵高和官员、武士、侍女、侍从等。徐福撅着屁股向秦始皇上书,秦始皇则右手指向前方,目光透过冕旒注视远方,似乎没察觉到徐福似地。据说反映的是徐福因第一次求仙不得,再次上书始皇的情景,由今人揣摩设计布局,蔚成景观。
  【大型花岗岩群雕-秦始皇及随从人员】
  【齐人徐福上书——入海求长生不死药】
  站在琅琊台顶,顺着秦始皇雕像所指引的方向极目眺望,薄雾初开,海阔天空,波光粼粼,山光岚影,渺渺茫茫,蓬莱何处?……
  随即溜了几句"打油诗":
  有缘出差胶南来,偷闲登临琅琊台。
  和风习习传春意,波光粼粼紫气开。
  徐福公孙谈瀛洲,秦皇汉武频徘徊。
  勒碑刻石颂功德,交门作歌抒情怀。
  三山飘渺信难求,空谈安期送瓜来。
  骊山茂陵尽荒冢,仙药未至千古哀。
  不见当年沧海客,怅叹何处望蓬莱?
  《汉书·武帝纪》载:"(太始四年)夏四月,幸不其,祠神人于交门宫。若有乡坐拜者。作《交门之歌》。" 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琅邪县有交门宫,武帝所造。"尽管汉武帝曾于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06年、公元前94年和公元前93年四巡幸琅琊台,但琅琊台上没有关于汉武帝的遗迹或人造景观。
  还有一些人造景点没有浏览,就沿原路返回了,下得山来已是下午一时许。几个同伴虽略显疲劳,总的感觉还是不虚此行,但一般情况下,没有再专程来此重游的愿望了。
网站目录投稿: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