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也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米扎尔·穆罕默德 1627年,这位叫穆罕默德的诗人在归途经过阿富汗喀布尔城的时候用波斯文写下对这座城市的热忱,慷慨地用一千个太阳来比喻美丽的喀布尔少年。 四百年后生于这座城市的美国作家胡塞尼用小说刻画这座古老城市和其中的妇女,却连先知们也无法预测——三十年跨越战乱的地界,纵然有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阴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浓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恶砭骨的阴影。 《灿烂千阳》讲述的是私生女玛丽雅姆的童年在十五岁生日时一去不复返:母亲自杀,定期探望的父亲也形同陌路。她成为了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阴影之下。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少女莱拉失去父母与恋人,亦被迫嫁给拉希德。 两名阿富汗少女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友谊,相濡以沫。 对比让太多事情相形见绌。我们庆幸的是莱拉有着比玛丽雅姆丰富得多的童年,身处在一度繁华的喀布尔,又笼罩在相对和谐的家庭氤氲里。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当她突然被统治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之下,莱拉更多地是觉得不可承受这措不及防的打击。从此展开了千千万万阿富汗女人的悲惨遭遇。这些躲在布卡背后的女人,在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与所有的失落就在战火纷飞的国度里经受着数千次的沉浮。 战争意味着在那一刻它专属的一切都臣服与它——地雷像死亡的种子一样密布,惨痛像锐痛的分娩撕裂了阿富汗整齐如一的金黄,导弹的轰鸣竭力挤压饱和的寂静,人们举止惶遽。我们或许曾以青少年无限的天真以为那些残忍的场景已离我们这一辈远去,却不料它真实地演绎在国界的另一边,而时间定格在2003年。在胡塞尼的笔头,那些振聋发聩的战亡的讯息便像春燕过场一般让一座城市昏暗下来,原先听凭他们它们扑腾腾栖落的十几岁少女终于逐渐变得难以安身,她们试图避让和原谅,却又更加牢固地被束缚在家庭制度之下。这是人民的悲哀,更是对一个偌大国家的讽刺! 如果注定要面对惨淡的人生,人们将何去何从?在这不可思议的悲剧中,胡塞尼让我们看到女人对家庭的爱竟能让她们投入同样不可思议的自我救赎,而依凭对爱的回忆就能让苦难中的女人活过沧桑。牺牲与光明总须在前仆后继的惨痛中一瘸一拐地吃力前行。玛丽雅姆站在生死抉择的分岭,坚信自己在几十年的惨痛中俨然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重要角色,也曾用仙女散花般的行为去袒露感情的缱绻。于是死亡就被压缩的微乎其微,又分明值得去掂量起爱的沉甸甸的份量。当一个人愿意用生命去谋求周围的人的幸福时,感恩的喷泉像涨破的气球那么急于去宣泄。 悲伤的场景总比啼笑皆非的镜头更能对人的意识造成冲击与催化,但过于灰色调的情节也时常抹杀了读者的希冀。因此我非常满意于浓厚悲情的结局与零星的希望之光缀合。《灿烂千阳》就在刻写了伤痕累累的阿富汗之后毅然地将岁月的钟表打破,从而永远地定格在2003年4月的时刻。那是不堪回首的终点冉冉地混沌隐没,也是另一个不可毁灭的全新起点缓缓地昭然若揭。就像书的名字一样,给读者透出微薄的希冀。 在这倾圮良久的国度里,倘若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不足以安慰阿富汗的累累伤疤,我愿化作第一千零一个太阳——永久地在彤云叆叇喀布尔上空熠熠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