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估产, 浮夸风",是指超出实际粮食产量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凭空臆想、又故意造作的一种估产、浮夸形式,是官僚主义产物。 背景: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农业发展纲要十四条》,这实际是农业"大跃进"的纲领。会后,各省、自治区召开党的各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掀起工农业生产的高潮。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首次提出"大跃进"口号。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制定的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535万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作为当年实现"大跃进"钢性指标。会议决定在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这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一时"高指标、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不断宣传"高产卫星",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 事由:当时只有31岁的原中共麻城县白果区委宣传委员王乾成,兼任麻溪河乡建国第一高级农业合作社主任,他1949年7月参加革命,1957年被评为黄冈专区劳动模范,同年作为优秀农民代表,参加了中国代表队赴朝慰问团,他初到建国一社工作,总想把农业合作社的生产尽快地搞上去,年初,他根据本社头年上报亩产稻谷(两季)1002斤的情况下,在一次公社汇报会上表态:"单季亩产要达1500斤,变过去全社每年吃国家供应粮32万斤,为今年卖给国家余粮30万斤,这次表态刊登在1958年1月1日《麻城报》,王乾成心里也清楚,按当时粮食种植技术,平均每亩单产也不过600市斤。但随着"大跃进"运动的不断升级,"高估产,浮夸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而且逐步升级。尤其是1958年10月16日,报纸报道了湖北谷城县沈湾乡星光社亩产小麦4353斤的消息,同时报道了河南双楼社亩产小麦4412斤,黄市乡前进五社早稻亩产5665市斤,湖北孝感长风社早稻亩产15361市斤, 并配发《报高产,天外更有天》的社论;7月25日,《麻城报》报道了本县黄市乡前进五社早稻亩产5665斤的事迹;8月1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湖北孝感县长风社早稻亩产15361斤的消息,各级报纸都相继开辟了万斤高产榜。8月3日,中共麻城县委书记,在白果区召开全区早稻生产表彰会,会上表彰了梁家畈乡燎原四社早稻亩产10237市斤,当场发放奖金300元,此景直让王乾成如坐针毡,当时县委书记直点王乾成的名"乾成呀,人家亩产都1万多斤,你是区委下放干部,要搞点硬东西"。王乾成当即表态,下次汇报一定向领导交出一份满意的业绩,于是第二年元月一日的全区汇报会上,他放出了亩产稻谷36956斤的"大卫星"。于是出现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通栏正题:"早稻为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引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副题是"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记录"。 报道一出,惊动了国人,也惊动了当时一些友好国家,为此,前苏联《真理报》也报道了此事的文章。湖北省委第一书记、朝鲜政府副总理李周渊、前苏联、东德、波兰、捷克、越南等国家有关专家学者亲临湖北麻城建国一社现场,给予了高度评价。先后接待各地参观访问者十多万人次。 闹剧继续发酵,到这年的8月下旬,麻城县明山乡第一农业合作社妇女主任姜延怀等3人,创造了亩产4300斤的新纪录;8月28日,该县建新六社一亩中稻报出亩产52599斤;9月17日,《麻城报》报道了易家大垸乡高潮三社亩产中稻10万斤的新纪录,《麻城报》同时配发《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社论。 明知它是假的, 却能层层被省、市、县以及基层领导所认同,并堂而皇之地登上中央党报头版头条,这种现象应引起国人的深思。建国一社和王乾成虽然风光了一时,但好景不长,不到一年,三年自然灾害临头,建国一社按谎报的粮食产量超卖了大量粮食,使百姓夜无存粮,民不聊生,仅1959年至1960年,一年半的时间,建国一社400多人,因饥饿死亡人数70多人,饿死人数占全社总人数约18%,社员纷纷上告,上级以及中央也发现了"浮夸风"的严重问题,中央和省报不再刊登类似报道。亩产"36956斤"的炮制者王乾成也受到了撤职处分。从此,"三万六"也成了王乾成的"浑名"。如今"三万六"的当事人早已作古,荒唐的年代也一去不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留给我们后人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