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国外银行业的现状 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和银行网络化表现更加突出,其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 1. 银行股权的多国化。 任何外国投资者都可以通过证券市场投资成为银行的股东:西方一些大银行作为上市公司,其股票大多在两地或三地甚至四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上市。如汇丰银行的股票在伦敦、香港和纽约四个交易所上市买卖。 2. 国际银行资本的集中化和营销网络的全球化。 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银行大规模合并,不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当今世界前50名大银行基本上全是跨国银行。如:1998年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合并后,使花旗银行一级资本位居全球银行业第一,分支机构遍布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近100个国家和地区;1998年德意志和美国信浮银行合并,其银行总资产排名世界第一位,在欧洲、北美、澳洲和亚非拉等拥有44个主要分行,超过800家分支机构。 3. 国际业务的客户和海外利润比重不断扩大,已超过本土的份额。 国内客户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另一方面机构延伸到国外后,银行积极争取当地的客户,在许多大银行中,如花旗、汇丰的国际业务、国外银行资本规模、海外利润对全行的贡献都已经大大超过了其本土的份额和来源。 4. 银行雇员的国际化 一是银行的海外机构拥有大量的海外员工,二是即使在本土,在国内的总行和分支机构也拥有较多的外籍员工,通过不同文化、观念和意识的混合冲击,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例如:瑞士联合银行的海外员工占1/3以上;汇丰银行1999年在欧洲雇用5.4万人,在香港雇用2.4万人,在北美雇用1.95万人,在拉丁美洲雇用2.7万人,在其他地区雇用2.1万人。 5.国际银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80年代放松管制而导致大量的银行倒闭,银行业如何在新的时代既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又要增强银行的活力,提高银行的竞争力的这一问题,成为当前国际银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网上银行发展现状 由于IT的发展及因特网的普及使得资讯企业逐步向银行业渗透,出现了网上银行。网上银行便捷、灵活的服务方式强烈地吸引着客户——尤其是高层次、成长型、高价值的年轻客户的"注意力",而这种注意力已经成为21世纪商家争夺的焦点和利润的来源。同时,诸如新型企业的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如证券交易、网上收费等)、网上支付功能、多样化的电子支付手段以及银行呼叫中心服务等网上银行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手段及;良好的发展前景,将使银行和客户之间实现"无缝"联系成为可能,从而实现与客户的"零距离"沟通。 由于网上银行具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自1995年10月18日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在美国诞生以来,网上银行很快成为西方银行业着重发展的领域,目前世界排名第一位的美国花旗银行,从1995年起就开始向客户提供网上服务;瑞士SEB银行和荷兰银行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跨国收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多家银行提供网上金融交易;新加坡政府也在推动金融电子交易。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网上银行的用户每年都在成倍地增长。 二、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 国际金融市场的开放与自由化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放宽金融管制,实行利率自由化,放宽或取消业务领域的限制;逐步开放本国或本地区金融市场,加快了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步伐。特别是最近几年,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效仿欧美发达国家也相继开放了本国的金融市场,为银行间跨国经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 国际银行跨国业务激增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将许多原来以国内业务为主的小企业卷入了国际业务。而这些中小企业原来使用的关系银行大部分是地区性银行,这些银行没有处理跨国业务如支付、外贸融资、现金管理的能力和准备。面对其客户的这一变化,这些银行如果无法提供相应的服务,则有失去其客户的能力和准备。面对其客户的这一变化,这些银行如无法提供相应的服务,则有失去客户基础的可能。因此地区和社区银行需要寻找能够为其客户提供跨国服务的渠道。这样迫使一些小银行为了继续生存,不得不进行金融创新。 (三)国际银行业趋于俱乐部(Bank Clubs) 随着客户跨国业务的发展及其跨国财务管理技术的提高,这些客户对跨国服务的胃口也膨胀,他们已不满足于一般的交易处理,而要求自己银行能够提供与自己的业务发展相应的更有效的交易处理,以及更复杂、多样化和高附加值的服务,诸如现金管理、外汇风险管理=全球帐户报告,乃至于对跨国支付制度的了解、外汇交易指导、财务管理建议等等一类以信息、咨询为基础的服务。面对客户的进一步要求,小银行为了留住客户被大银行兼并毕竟损失较大,为了不丧失控股权,小银行不得不考虑采用新的合作方式来满足这些新的客户需要。由此产生了银行业俱乐部形式。这也是银行间国际业务合作新模式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它的总理念是通过合作,使地方银行具有从事跨国业务的能力。它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以及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欧洲。 目前比较成熟的银行俱乐部有TES,Bank Boston Connector,IBOS, Unicash,Multipart Network,TIPA等。其中最大、最典型的当推IBOS(InterBank Online System Association),由苏格兰皇家银行发起,创立于1994年,总部在伦敦。该组织由电子网络连接,意在使地方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综合性实时、电子联结的国际业务,使公司客户可以实现在全球使用一家银行的理念。IOBS目前有15家成员银行,15000家分支机构,地区函盖欧洲、北美和日本。 (四) 国际银行安全性全能性经营 由于近年来世界金融体系的动荡及银行业风险程度的上升使各国银行普遍认识到安全性是银行竞争力的前提。因此90年代以来,各国银行普遍开始围绕安全性目标而对银行经营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如:增加资本、减少风险性贷款、对资产进行权重选择、提高资本充足比率等。为提高竞争力,在重视安全性的同时,银行业的"大型航母"不断出现:一家银行集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业务于一身,银行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一条龙服务"的供应者,以规模经济、高效的新型服务传送渠道来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经营风险。 二、国内银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及策略 (一) 国内银行业现状 中国入世在即,1999年11月的中美两国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涉及到了金融服务的问题,其中关于银行业的协议意味着中国的银行市场将按照国民待遇原则从传统的地域上和业务上向国际大银行开放。然而,面对入世的机遇,中国银行业将会更大、更深、更快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银行经营管理中所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1. 我国银行监管薄弱 我国的金融监管却还处在从传统的合规性监管向静态层次的风险监管过渡的过程中,风险监管还局限于信用风险的流动性风行,尚未涉及市场风险和操作性风险;在信用风险中还未包括国家风险和转移风险,也未对贷款进行基本的五级分类并建立审慎的呆帐准备金制度;在资本管理方面。目前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只涵盖了信用风险,尚未包括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2. 资产质量较差 主要体现在四大国有专业银行转化而成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比重偏大,贷款大量沉积在经营亏损的企业,资金利用率较低。1996年末,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为4.57%。1997年末仅为3.12%,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虚盈实亏。据1999年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拟划拨由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经营的不良资产总额就高达12000亿元。 3. 资产负债结构单一且不合理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资产结构单一的状况极大地减弱了其抗风险能力。从负债方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被动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高达80%,在金融市场上的主动借款(如发行债券、商业票据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存款人可以随时提取存款,这种负债结构使银行面临极大的流动性风险。从资产方面来看,流动性极低、风险程度极高的贷款资产占全部资产比例在70%以上,其余绝大部分是盈利性极低的现金类资产,而兼具高度流动性和一定盈利性并且能够分散风险的证券资产所占比例不到5%。而1997年底美国参加存款保险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显示:在总负债中,存款只占64%,在金融市场主动借款占11%;在总资产中,贷款资产占62%,证券资产占23%,而现金资产(包括现金和同业拆放)只占9%。将资产负债结合起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平衡非常困难,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很大。 4. 经营成本高,人均创利低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总分支行制,分支机构多,平均每家有800—1000家分支机构;员工多,最少的有15万人,最多的有60余万人;而1996年末,四大商业银行的人均费用平均为1.48万元。美国花旗银行的员工为184914人,人均税前利润为50120美元;中国工商银行员工为567230人,人平均税前利润仅为735美元,只相当于花旗集团的1—4%。 5. 经营业务单一,管理手段滞后 在我国各商业银行目前的总收入中,利息收入所占的比例都在9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超过99%。1997年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总收入中,利息收入所占比例只有69%,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达到了31%,其中,结算性服务(结算、信用卡等)收入占21%,管理性服务(保管、代理等)收入占20%,咨询性服务(财务顾问等)收入占19%,而表外业务(担保、承诺、衍生工具交易等)收入占39%。我国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限于前两类且及其有限,后两类基本不存在。 这些问题使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相对减弱,为我国银行业跟随国际金融的变更重组设置了障碍。面对在国际金融领域激烈竞争中诞生的大规模银行的威胁和挑战,我国银行业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既不能盲目的随波逐流,也不能安于在岸上观潮,必须结合我国的特殊情况和国际趋势,做出理性的抉择。 (二)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虽说我国的金融业存在许多的弊端,但从去年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向好,客观上为金融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1. 我国经济的整体趋暖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宏观层面上: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态势良好,摆脱了连续7年下降的局面,GDP增幅达8.2%左右, 新一轮经济增长初现端倪; 在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喜的局面,据统计,去年前11 个月, 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39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价格水平止跌回升,长期捆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通货紧缩问题得到缓解。另外,我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也为经济发展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在微观层面上:随着我国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企业盈利大幅度增加,亏损企业大幅度减亏。宏观经济形势与微观形势的统一性、联动性进一步加强。 2.国家从政策层面上为金融业规模扩大和效益提高奠定基础。 金融业是我国经济的命脉产业,长期效益低下将损害整个行业的安全性,也不利于进一步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国家近期推出了系列措施改善该行业的外部环境,从政策层面上为金融企业规模扩张和效益提高奠定了基础。具体改革措施有:(1)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1—6号,支持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和股票发行上市;(2)成立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资产,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3)发布《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证券公司以自有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4)出台《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有利于促使保留下来的信托投资公司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走上健康发展之路。(5)加强市场监管和风险控制等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企业的发展。 (二) 国内银行的主要策略 面对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积极而有效的应对措施,及早做好准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实现战略调整,具体的应从以下几方面奋起直追。 1. 在目前分业经营的格局下,可以先在沿海开放城市进行支行一级的股份制改造,吸收社会资金、地方资金和外资,组成相对独立的银行主体,按照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管理机构,使这些地区的国有银行有与外资银行基本相当的组织构架和经营自主权。 2. 与加入WTO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策略相一致,先行一步在所有的开放地区对分行一级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最后在三至五年内完成总行的股份制改造。与股份制改造的步伐相适应,允许其分支机构进行综合性金融服务。 3. 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是银行提高实力的必要手段。我们可以直接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努力增加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业务,想客户提供远程金融服务。随着电脑的进一步普及,网络安全和网上交易手段的日见成熟,开发网络银行业务具有广阔的前景。 4.通过银行间的兼并收购,扩充银行的网点和资本规模,抵御来自国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从国内现状看,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本金过小,业务单一的问题。而目前我国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这样,如果不尽快进行业务创新和资本规模的扩大,在加入WTO后将很快被外资银行夺走市场份额。 5.加快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与国际接轨的金融队伍 银行国际化,全能化的前提是人才国际化,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加入WTO后,我们面临着不断创新的金融业务,种类繁多的金融工具,日益激烈的金融竞争。隐蔽性更强的金融风险。要想驾驭复杂多变的金融局势,就必须造就一批能与国际接轨,既懂国际金融、国际惯例,又懂相关法律,并能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的现代化管理人才。当然,主要还是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而提高整体从也人员的水平,以期在外来的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从宏观经济周期看金融业的发展 1.国民经济整体转暖,金融板块上市公司业绩正稳步提高。 宏观经济的走势决定金融行业的整体业绩。2000年宏观经济出现回暖迹象, 已经在金融行业整体业绩上得到体现。中报显示,2000年上半年我国沪深两市金融类上市公司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利润指标都与前几年相比有了较大提高。沪深两市6家金融类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完成61921万元,同比增长76.08%;净利润平均完成14642.47万元,同比增长114.19%;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从1999年中期的0.1164元提高到0.1579元,增长35.65%。同时,2000年上半年金融板块上市公司的主要经营指标继续领先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其中,净资产收益率超出两市均值36.8%,每股收益超出两市均值46.34%,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 2.目前市场环境正向有利于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目前市场环境向有利于银行方向变化:一是开放式基金的推出,银行作为蓝筹股将受青睐。由于开放式基金的规模在理论上可以无限制,但同时还要应付投资者的随时赎回,所以,开放式基金的投资对象将主要选择那些流通盘比较大、流动性好、业绩较为稳定的股票,这给以往那些仅仅由于盘子大而得不到市场重视、长期以来投资价值低估的金融类股票带来了机会。二是将来股指期货的推出,银行股应该成为统一股指的成分股受到市场的关注,那时,通过股指期货套利或保值的投资者必然会增加成分股的比重。三是近期我国B股市场向境内投资者开放给金融类上市公司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B股市场的开放,上市证券公司和正在改组的信托投资公司代理买卖B股的手续费收入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商业银行也因业务品种的增加带来收入的提高。 3.金融板块的扩容为金融类个股展示了想象空间。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金融业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银行业将越来越多地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扩张,以适应金融企业对规模、效率以至提升竞争力的需要。美国著名的商业银行如花旗、大通曼哈顿以及香港市场上的汇丰、恒生等均是上市公司。目前,我国金融企业上市出现了喜人的景象。民生银行已于去年底公开发行上市,华夏银行行长段晓兴日前在京指出,华夏银行正在争取于今年六七月份上市。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也在积极为上市作准备。目前国内的上市证券公司只有从宏源信托转化而来的宏源证券,中信证券、大鹏证券、广发证券等正在积极准备上市工作。除此之外,太平洋保险公司已公开宣布积极准备财产险上市。随着金融企业的陆续上市,我国证券市场将出现一个全新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金融板块,增添一个具有投资价值的绩优蓝筹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