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让孩子掌握六种生活技能


  名医档案
  杜亚松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心理咨询部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全国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康复协会儿童青少年心理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会员、上海市心理协会会员、中国儿童保健杂志、中国行为医学科杂志和国际中华心身医学杂志编委。
  关注精神健康刻不容缓
  每年的10月10日是精神卫生日,卫生部确定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五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而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也确实令人堪忧: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仅常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患病率即为(5.07±1.70)%,据估计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且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群的5-10倍;以不服从指挥、向规则挑战和对他人抱有敌意为特征的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患病率为8%。大学生中16.0%-25.4%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近两年来,在校学生网络成瘾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6.4%大学生有网络成瘾。
  专家提醒,如果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多动、易冲动;对网络或某种癖好成瘾、类似吸毒;多门主课不及格、阅读计算困难;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无事自烦;孤独自卑、忧郁苦闷、懒于交往、情绪低落;不易入眠、多梦易醒等症状,不要以为"说不定明天情况自己就好了",或者去找非专科医生。要知道,非专科医生对常见精神问题的识别率到不了10%。
  全国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近13%全球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达2.5%和8.3%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率先对全国22个省市的2万余名4~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通过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的筛查发现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近13%。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间常见的行为问题,主要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学龄期儿童患病率约为3%~5%,男孩明显多于女孩。
  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做作业时也不能全神贯注,边做边玩,不断以喝水、吃东西等理由中断作业,粗心大意。
  活动过多:在教室里不能静坐,在座位上扭来扭去,东张西望,招惹别人,离开座位走动。话多、喧哗,故意闹出声音以吸引别人注意。喜欢危险的活动和游戏。
  冲动性:幼稚、任性、克制力差、容易激惹、冲动,易受外界刺激而兴奋,挫折感强。行为唐突、冒失;事前缺乏缜密考虑,行为不顾后果,出现危险举动或破坏行为;事后不会吸取教训。
  说谎、逃学、打架———行为障碍
  品行障碍的青少年表现出社会不可接受的行为,例如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暴力、偷窃、欺诈和离家出走等。患对立违抗障碍的青少年脾气暴躁、动辄发怒,他们满怀怨恨,会愤怒和报复心强。有行为障碍的孩子被认为是"麻烦制造者"。
  焦虑、恐惧、抑郁———情绪问题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分别达到2.5%和8.3%,13%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焦虑障碍,而且患病年龄比20年以前提前。
  儿童抑郁症:以情绪抑郁为主。患儿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学龄期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容易激惹,有时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
  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地、不合理地担忧,不得不通过行为来抵消所担忧的危险以得到安心,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常伴有抑郁、焦虑。
  儿童焦虑症:焦虑症是指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这种恐惧无具体的指向性,但总感到有不祥的事发生,紧张,忐忑不安。当孩子的焦虑情绪十分严重,并且影响其学习和生活时,他(她)可能得了焦虑症。
  学校恐惧症:恐惧情绪是儿童期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育的某个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学校恐惧症是指患儿特别害怕上学,以至于逃避去学校的一种情绪障碍。
  六种"生活技能"=完整的心理社会能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家长、老师及所有关心儿童青少年的人士,都要努力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将心理社会能力解释为:是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的行为的能力。
  1、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要让他们明白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造就快乐自信的人格。
  2、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要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
  3、认识情绪,学会缓解压力的能力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
  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上,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要讨论,要协商,要探讨,要尝试。
  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严格要求自己,不讽刺讥笑他人,不为自己的利益火冒三丈,更不能使用武力甚至暴力,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杜亚松。
网站目录投稿: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