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话说孙权一雄略人生屈身事魏


  孙权的一切努力都是避免两面作战。他达到了这个目的。
  先是孙权欲攻关羽时,就写信给曹操,以讨伐关羽自效。及夺取荆州后,曹操表他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承认他占有荆州的合法地位。孙权也派人给曹操进贡。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0年)春,曹操病亡,曹丕继丞相魏王位。这一年冬,曹丕称帝。孙权派使者称藩,并把魏国被俘大将于禁等送归。
  次年四月刘备称帝于蜀。孙权把都城迁到武昌,准备蜀国来犯。七月刘备亲率大军伐吴。孙权遣书求和,刘备盛怒不许。
  魏国这一方,在孙权遣使称臣时,谋臣刘晔劝曹丕说:"孙权无故求降,其内部必定有危机,害怕我们乘机会攻击,一是为了不让我们出兵夹攻他,二是想借我们的援助,增强力量迷惑刘备。本来吴蜀各保有一州,有危急相互救助,这正符合它们小国的利益;现在它们自相攻杀,是天要灭亡它们,应该派大军直接渡江袭击东吴。蜀方攻其外,我方攻其内,东吴的灭亡也就是十天半个月的事。吴亡,那么蜀也就不能久存了。"
  但曹丕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接受了东吴的投降。刘晔又劝谏曹丕不要封孙权为王,说:"王位离天子之位只有一等,现在相信他的伪降,给他这么高的位号,这等于是为虎添翼。"曹丕也不听。(《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
  这一年十一月,孙权被封为吴王。
  若曹丕听了刘晔的建议,趁孙权与刘备激战的工夫夹攻东吴,恐怕整个中国的局势又会两样。
  孙权的主动称臣满足了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曹丕的虚荣心。
  孙权自己却没有什么虚荣心。对于魏国的封号,群臣以为应该拒受,宜称上将军九州伯。孙权说:"九州伯?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前沛公刘邦也受项羽封为汉王,这是当时的形势不能不这样,那又有什么损害呢?"(《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在孙权看来,只要受了魏国的封号,曹丕即使不来救吴,至少不会随便攻击吴国。孙权所希望达到的,就是这个目的。别说曹丕已给了他个吴王,就是按刘晔的话只给他个十万户侯,他也会接受的。
  孙权尽可能地满足曹丕的要求,以争取同刘备作战的时间。这一年曹丕派人索要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等珍玩。群臣上奏说:"荆州、扬州两地进贡是有规定的,魏所要的珍玩之物不合于礼,不应该给。"孙权的回答是:"现在西北一带正有大事,这江东的百姓,靠我们为生,不是我的爱子吗?对方所要求的,在我看来就如瓦石一般,我有什么可惜的呢?对方正在居丧之中,而来要这些珍玩之物,哪里可以跟他们谈什么礼呢?"于是全部满足了曹丕的要求。(《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
  但是,一切退让和忍辱负重都是有限度的。
  在陆逊大破刘备于夷陵之前,曹丕一直要求孙权送儿子作人质。这是孙权完全不能同意的。送了人质,就失去了独立性,就受制于人,这个道理古今皆同。但不送质子就会引起曹丕的怀疑和不满。为解决这个矛盾,孙权想尽了一切办法。
  他同原被俘的魏国护军浩周拉上了关系,托他回魏后在曹丕面前美言。曹丕问时,浩周果言孙权必臣服。曹丕相信了浩周的话。他自立为皇帝后,遣使以孙权为吴王,派浩周与使者同往。浩周在私宴时对孙权说:"陛下不相信您会派儿子入侍,我以全家百口明确担保之。"孙权指天为誓,并流涕沾襟。(《三国志·吴主传》注引《魏略》)这应该是孙刘之战进入最紧张的时候。
  及至夷陵大战结束后,孙权写信给曹丕和浩周,再三表明愿送儿子,只是需要一段时间。并装成煞有介事的,说是让张昭、孙邵两个重臣送儿子来并作辅导,又说希望能为儿子求曹氏婚配。(《三国志·吴主传》注引《魏略》)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多地争取时间。在这段时间他有两方面的事情要做:一是备战对付曹军来犯,二是争取同蜀国恢复盟好。
  从头一年七月刘备开始来犯吴境起,到第二年九月魏派曹休等进攻,孙权赢得了宝贵的一年多时间。这期间如果孙权应对不当,真有可能被两方夹击,三国鼎立的历史也许就要重写了。
  实际上这一时期孙权在军事上所冒的风险,并不如外交上的风险大。夷陵之战要比赤壁之战好打得多,力量对比也不那么悬殊。当然,要打胜仗还得选一个好的主将,而陆逊足当此任。加之刘备战略指挥严重失误,这一仗吴国是胜券在握了。
  《三国演义》出于崇蜀轻吴的倾向,把这一段历史写成刘备一开始大败孙恒、朱然、韩当、周泰,杀甘宁和潘璋,"威声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孙权惊慌不已,派人求和,愿意奉还荆州。(见第八十三回)这完全是凭空杜撰的。
  实际情况是:开始时双方先头部队小有接触,蜀方取胜,由巫县推进到秭归。然后两军于夷陵一带相持达七、八个月之久,陆逊乘刘备"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士兵疲惫,心无斗志之机,火烧连营,大败蜀军。
  刘备败守白帝城后,吴国诸将都要求接着进攻,擒获刘备。孙权没有同意,认为曹丕兴师动众,假借帮助讨伐刘备的名义,其实内中包藏祸心,是冲着吴国来的,于是采纳了陆逊等人的意见,决定撤军。没多久,魏军果然向吴国三方出击。(《三国志·陆逊传》)
  在魏国派兵来犯二、三个月后,孙权同刘备取得初步谅解,开始和好。
  观察这一段历史,我们不能不叹服孙权对于时机的把握是那样准确无误;或和或战,或进或退,联此攻彼,联彼攻此,纵横捭阖是那样应付裕如;充分表现出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大手笔。
网站目录投稿:尔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