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弑君乱伦权斗原来这才是赵氏孤儿的真相啊


  有这样一个人,他小时候非常出名,到了什么地步呢?举国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奇怪的是,长大以后的他却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甚至连名字都不被人所熟知。
  你可能会猜,这是哪个童星?其实不是,这个人叫赵武。
  猛一听这个名字,你可能会愣住。但一说赵氏孤儿,大概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没错,赵武就是赵氏孤儿。
  对于赵氏孤儿,大家熟悉的故事版本是这样的:
  春秋时期,屠岸贾深受晋灵公宠信,却是个大大的奸臣。身为奸臣,最大的使命就是制造冤案、铲除忠臣。这个忠臣便是赵盾。在屠岸贾的陷害下,赵盾满门三百多口全被诛杀,只有一个女人逃出升天,因为她是晋灵公的姐姐。
  程婴没有带这孤儿隐姓埋名,反而让他认屠岸贾做义父。二十年后,孤儿长大成人,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便手刃了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
  正与邪,善与恶,生命与忠诚,灭门与复仇,这个故事集合所有元素于一身,所以很是煽情、催泪。当然,明眼人一看这个坑爹···不,坑义父的故事,就认为它大概只是后人编造的苦情戏。
  不过,它并非纯粹的yy,而是演绎自《史记》。《史记·赵世家》的原版记载是这样的:
  晋景公(不是晋灵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想要铲除赵氏,于是搜集罪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果然从史书中找到了"赵盾弑其君"的记载。白纸黑字,不容狡辩。那赵盾真的弑君了吗?其实不是。
  最开始是晋灵公想要杀赵盾,赵盾无奈之下只能逃亡。岂料还没出国境,他的堂弟赵穿就杀了晋灵公,新立了晋成公。赵盾就返回了晋国,重新主政。然而,晋国的史官却认为灵公之死赵盾脱不了干系,于是写下:赵盾弑其君。
  从法律上讲,人并不是赵盾杀的,他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据。但是屠岸贾可不管那个,他联合诸将进攻赵氏,杀死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灭了赵氏满门。这便是"下宫之难"。
  赵朔的妻子赵庄姬此时身怀六甲,因为是晋景公的姐姐,便躲到宫中,逃过一劫。赵庄姬后来生下一男孩,成了赵氏唯一的血脉。屠岸贾知道后,进宫索要,但一无所获。
  十五年后,晋景公身患疾病,占卜得知,这病是因为有功之人没有后代祭祀所以作祟导致的。韩厥趁机说闹鬼的是赵氏先祖,并告知赵氏孤儿的存在。在晋景公的授意下,赵武、程婴联合武将们杀了屠岸贾满门,报得大仇,同时也恢复了赵氏的封地。
  三年后,赵武成年了。成人礼过后,程婴决意自裁,去追随逝去的赵朔和公孙杵臼。赵武哭着再三阻止,不成。程婴死后,赵武守孝三年,并为他立祠祭祀,世代不绝。
  除了《赵世家》,《韩世家》也记载这一故事,略有压缩,但基本一致。对比下民间传说与《赵世家》,很明显发现,两者的主线故事基本相同:
  奸臣屠岸贾为了私利谋害了赵氏一族,赵氏孤儿在程婴、公孙杵臼的帮助下逃出生天,多年后,终于沉冤得雪,大仇得报。只是一些具体的情节有所差异,比如史记里,程婴牺牲的是别人家的孩子而非自己的独子,而且在最后是一个神奇的占卜创造了机会,让晋景公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然而,司马迁笔下的赵氏孤儿也是疑点重重:
  第一,司马迁记述故事的传奇程度,与民间传说也相差无几。比如,屠岸贾闻听赵庄姬生下一男孩,立刻进宫索要这孩子。赵庄姬把孩子藏在衣服之内,并祈祷:如果赵氏不该亡,孩子就不出声。
  等到屠岸贾来搜时,孩子果然不发一声。来人不可能上前搜身,于是便这样躲过一劫。且不说屠岸贾有没有权力来进宫搜捕,这个桥段本身就太过奇异,根本不可能是真的。
  第二,从所谓的赵盾弑君到下宫之难,中间长达25年,期间赵氏一门该当官的当官,该领兵的领兵。如果说赵盾主政时无力讨伐还情有可原,但赵盾去世后晋国公室仍然无动于衷就有些不可思议了。难道非要等一个外臣来帮自己报仇?
  第三,下宫之难的理由是赵盾弑君,但我们之前提到,真正实施刺杀的人是赵穿。然而,下宫之难时赵穿这一支并没有被杀,他的亲儿子赵旃仍在政坛活跃着。案件的主犯没事,无关人等却惨遭灭门,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呢?
  因为在《史记》中,还存在另一个版本的赵氏孤儿。《史记·晋世家》是这样记载的:
  晋景公十七年,景公诛杀了赵同、赵括,并灭了满门。韩厥于是跟景公求情:赵衰、赵盾都曾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怎么能断了他们的祭祀呢?景公便立了赵氏旁支赵武为后,并恢复了封地。
  非常简单!
  在这里,不仅下宫之难发生的时间变了,从景公三年变为十七年。而且从韩厥以赵盾的名义请求可以看出,下宫之难发生的导火索不可能源于赵盾弑其君。赵氏复兴的故事也非常简单,只是因为韩厥的请求,景公便答应了。什么遗腹子、搜宫、追杀、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等等全都不存在。
  到底哪个正确呢?
  要追溯这个真实的版本,我们还得往前看,看看汉代之前的历史记载,也就是《春秋》和《左传》。
  《春秋》里与赵氏孤儿有关的主要有这么几条: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宣公二年,公元前 607 年)
  春,晋赵盾、卫孙免侵陈。(宣公六年,公元前 603 年)
  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成公八年,公元前 583 年)
  如果我不说,恐怕你打死也想不到这与赵氏孤儿有何关系,因为这孤儿从头到尾就没有登过场。而且,从这里的用词–弑、侵等贬义词以及杀这个中性词来看,《春秋》是对赵氏持批判立场的,赵盾、赵括等人都是反面人物,赵氏被灭也是合情合理。
  与《春秋》相比,《左传》去掉了弑、侵这样的贬义词,有关赵氏被灭族的记载更详细了,赵氏孤儿也登场了。大概故事如下:
  韩厥得知后,向晋景公进言:赵衰、赵盾都是为国家做过大贡献的人,现在断了他们的祭祀,这样谁还敢为国尽忠呢?景公觉得有理,便恢复了赵氏的封地,让赵氏孤儿赵武来继承爵位。
  不难看出,《史记·晋世家》便是依据《左传》而写的。不过在这里,赵氏从被灭族到重新复兴只是一场权力斗争罢了,没有谁对谁错,谁好谁坏。硬要说的话,只能是女人祸国,一切都源于赵庄姬。她先是乱伦通奸,事发后,又借机报复。而君主又昏聩不察,听信谗言,终于冤案酿成了。这便是全部的真相。
  然而《左传》却有一个重大的疑点:赵庄姬为什么要进谗言污蔑赵氏谋反?
  为了爱情?可要知道,她进谗言的时间距离赵婴齐被流放已经三年了,早干嘛去了?而且她有自己的孩子,污蔑赵括造反肯定会连累自己这一支,舐犊之情难道不比所谓的爱情更重要吗?
  因此,如果《左传》所说的赵庄姬进谗言是真实发生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她做出这一表面看起来有损自己利益的行为的呢?
  很简单,也是为了更大的利益。本来赵朔为赵盾的儿子,应该为赵氏一族的大宗。结果,赵盾死前却把宗主的位置让给了自己的兄弟赵括,于是赵朔一支反而成了旁支,权势地位大大下降。赵庄姬出身公室,身份高贵,当然心怀不满。
  其后,赵朔的早死,让这一支生存变得更艰难。所以赵庄姬便与赵婴齐走在了一起,虽然不排除爱情的存在,但利益在其中肯定占了很大比例。然而,赵婴齐又被赵括、赵同逼走了,远遁齐国。
  这种种因素下,赵庄姬自然对赵括、赵同非常不满。然而这还构成不了她诬陷赵括、赵同谋反的全部动机。更重要的应该是她与景公达成了交换:我帮你出头诬陷,你以后将我儿赵武立为赵氏宗主。
  这种推断合理吗?合理。
  自从赵盾掌权以来,赵氏权位大升,而晋国公室地位大大下降,晋灵公试图谋杀赵盾不成反被杀死便是明证。赵盾死后,赵氏一族的势力仍稳步提高,达到一门三卿的地步。面对卿大夫势力的急剧膨胀,晋景公当然心怀不满,但他不能轻举妄动,晋灵公便是前车之鉴,他需要找帮手。
  这帮手便是晋国内部其他的世家。赵氏权力的急剧扩张,不仅让公室难安,自然也触动了旧有的利益阶层,以栾、郤二族为其中代表。赵婴齐被流放前,就曾对赵括、赵同说:因为我在,所以栾氏才没有什么动作。一旦我亡走他乡,两位哥哥恐怕就有祸患降临了。
  果然,在赵婴齐被流放三年后,由赵庄姬打头阵,景公联合栾、郤二族一同发动了对赵氏一族的进攻,灭了赵括、赵同为代表的赵氏一族。其后,在韩氏的请求下,又顺水推舟地将已经没有威胁的赵氏孤儿赵武立为赵氏嫡子,继承赵氏原有的封地。
  这应该就是更趋近真实的版本。
网站目录投稿:冷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