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扰多时的"苹果税"终于落地,舆论一片哗然。从早期微信关闭ios打赏功能,到近日苹果公司正式公布条文:在APP内向原创者的"打赏"属于应用内购买。媒体一致口诛笔伐,锤子科技掌门人罗永浩的一句:"确实很恶心",也是赚足了眼球。 事实上,针对支付公司卡在支付入口与应用开发者收取通道费用,不是苹果一家而为,即便是三大运营商在计费通道上,也是按业务情况,实行四六、三七、二八等阶梯状分账方式。回到ios上,在人家的地盘使用人家的支付通道,扣除对应比例的金额,这点上苹果错了吗?具体如微信,同样是APP应用"得到",使用的是苹果的支付通道,而微信却在ios系统下,使用自家的计费通道,这本身合理吗?如果反过来,在微信中,使用支付宝的计费通道又会如何呢?再者,针对本次争议最大的焦点:打赏算不算是试心情而定的小费,小费分成收费是否合理?我以为,既然之前苹果公司没有明确规定,那么,此次对该条款定义细则也无可厚非。另外,即便算作小费,使用的是ios的计费通道,苹果拦腰收取"过路费",说起来似乎不太光彩,但真要较起真来,也无明显不妥之处。 针对眼下的纷扰,我们姑且不论苹果制定这次细则的对错,单就争议本身而言,是个好的事情,任何有争议性的问题,摆上台前,都会有利于规则的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但是以义气本身用事,来颠倒商业逻辑,却是值得商榷。 当年,腾讯与360之争,腾讯凭借庞大的用户规模发布公告称将装有360软件的电脑停止运行QQ软件,引发轩然大波,争议声浪此起彼伏。可即便如此,用户还是一边骂着QQ的霸道,一边无奈的选择卸载360,事件最后止于工信部的介入,双方握手言和。 同样事件,2011年备受关注的淘宝大战,最终以淘宝商城新收费规则的延缓执行告终,各位淘宝卖家的胜利,除了齐心协力的联手抵制,也有竞争对手拍拍及易趣网的及时出手——搬出诸多优惠,促使他们纷纷"搬家",最后逼迫马云不得不放弃之前制定的规则。这些真实案例的背后都充分说明了,商人的本质是趋利的,商业社会的逻辑是竞争法则下的弱肉强食。你可以指责苹果的霸道,可以指责它的强权,但是你无法阻止它在自己的地盘,定义自己的价格规则。 至于说,苹果此举是否会带来大规模的用户流失?我看未必。在新京报最近针对打赏,苹果公司分三成的用户调查问卷中,有56.3%的受众表示不赞成。但同时也有35.8%的用户,表示了赞成,苹果在为各APP提供渠道的同时,向卖家收取过路费,从本质上并没有错误。没有苹果的应用,就没有这些收益。如果说苹果仗着用户基数多搞垄断,那就更谈不上了,目前,国内主流的手机还是以安卓为主导,苹果的市场占有率还谈不上20%,诉其垄断,其实有为偏颇。 当然,从目前舆论的反应来看,骂声一片,苹果针对打赏收费的行为确实值得深究,不少用户表达了不满和失望,可能会导致其在中国市场额度进一步下降。但是在商言商,舆论一边倒的指责苹果,对平台应用的开发者而言并没有实质的好处,不如努力发展自身业务,获取更大的议价资本;对国产手机的制造商而言,加把劲,努力把苹果的用户争夺过来,狠狠地甩上"苹果"两个巴掌。 "老子不爽,就要骂你!"当然可以,但是最终还是要落在商业逻辑中。这个世界终究是要靠自身实力说话。如果有天,开放的安卓系统,可以不受病毒侵袭,在安全性上足以媲美苹果系统;如果有天,安卓的插件,可以进一步加强用户体验,消费者谁还会选择贵价又霸道的iPhone8?如果有天,叫板过程中,微信或者哪个应用体量过于庞大,苹果反过来要考虑它的成本和损益,那才是真正的扬眉吐气。 "过路费"也好,霸王条款也罢,争议终究会随时间平息。该妥协的公司一样会妥协,也许有天苹果会因自己的封闭、霸道、创造力等一系列问题失去市场,那也是它自食恶果,而我们要做的是,学会隐忍然后奋进,在说"不"的时候,能够拥有足够的底气和条件拒绝它的野蛮,才是雪耻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