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卢,海南某大学2008级毕业生,在屡次找工作未果时,想到了创业。他与同寝室三位同学一起筹集了15万元,开始代理"手机多媒体信息免费发送系统"。当时,海南省受到海外金融风暴影响,经济环境不理想,产品没有人要。一个月后,三个同学陆续退出,只剩下小卢在坚持。 第一妙计:主动出击,渡过难关 一天,小卢拿着产品到一家商场推销,他还没有说话就吃了闭门羹。这时,他听到商场营销人员发牢骚,客流量这么低,奖金又没有了。这句话给了他启发,产品最大客户群是服务型企业,客流量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如果自己利用产品优势,帮助企业提升客流量,或许有转机。 转天,他主动找到一家知名餐厅表示,可以帮助餐厅提升客流量。对方正在为此发愁,不过看到小卢稚气未脱的脸庞,半信半疑。小卢说,自己开发的客户前来就餐时,都会出示一条短信,希望餐厅给就餐者最大额度的优惠。同时也希望餐厅可以按照营销人员的待遇向自己支付提成。由于餐厅没有损失,对方很快答应了小卢,并签署了协议。 因产品有一定的发射范围,小卢花钱将产品安置在商业区、机场和大巴客运站附近。仅三天,小卢为餐厅拉来了400多位客人,并拿到了6000元的报酬。他很高兴,一是看到了希望;二是前期的投人属于一次性投入,后期的利润就高了。随后,小卢如法炮制开始扩大"营销"业务。不过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他发现为商场服务,效果不理想。因为有些人去商场可能只消费几十元,导致自己与商场在后期结算时十分麻烦。最后,他确定了六类企业进行服务,一是旅行社;二是餐饮企业;三是旅游景点;四是机票代理商;五是教育培训机构;六是从事维修服务企业。截止2009年1月初,他已经赚取了30万元的利润。 第二妙计:趁热打铁,赚取广告费 一次,一位老板开玩笑说,小卢何不开家广告公司,那样更赚钱。广告业务是小卢一直想开拓的,只是以前时机不成熟。如今客户稳定,开展的"营销"业务也属于半广告性质。小卢决定向广告市场进军。 一位老板向他引荐了某饮料企业的老板A,说该企业想在某大型活动中做广告,但是广告费太高了,看看小卢能否帮忙。小卢认为,这是一个契机,如果这次合作成功,市场切入点就找准了。很快小卢在活动会场外安装了"发送系统",每一个进场的观众都可以收到该饮料促销广告的短信,该企业的促销活动十分成功。 万事开头难,只要迈出了第一步,后面就容易了。小卢开始找"旅游节"、"购物节"等大型群众活动作为广告投放市场。因为这类活动的广告是竟标式,有大量的企业会因标金低而落选。但他们不愿意放弃宣传良机,就会寻找各种广告投放载体。自己最大的优势是发送广告便宜(比传统方式便宜90%左右)。 慢慢地,小卢在广告市场站稳了脚跟。 但是,小卢并满足于现状。一次,他去杭州谈业务,发现当地广场大屏幕的电视广告十分火。他了解到,企业在广场大屏幕投放广告,一分钟就数千元。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占领这个市场。企业利用"发送系统"发布一条广告才数百元,但广告效果一样。回到海南,小卢凭借诱人的合作方案(广场管理机构不需要投入一分钱,如购置大屏幕,只享受分红即可),很快就拿下了几个大型群众广场的广告代理权。截止2009年1月初,他在广告业务方面已经赚取了50多万元纯利。 第三妙计:发挥优势,成为另类代理商 一天,小卢接到中国移动发送的短信,询问他是否订购手机报(利用手机为载体的一种电子刊物)。小卢想,中国移动可以做这项业务;自己为什么不可以。但很快他就遇到困难,当地知名报纸均已和中国移动或中国联合通信网络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 但是他没有气馁。他将目光转向当地提供时尚、旅游、餐饮类信息的直投杂志(DM)。这些DM是靠广告赚钱,但是他们的布点优势不如自己。经过数周的努力,小卢成为了当地较为知名的四家DN的手机报代理商。截止2009年1月初,他赚取了近20万元的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