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帘洞西北进沟半公里,深山丛中拔起一峰,上悬下削。中间有一巨大天然洞穴,长二十五米,高二十五米,深八米,因存上千尊造像和於佛壁画,故称千佛洞。又因洞内有七尊崖悬塑佛,俗称七佛沟。 洞内现存窟龛三十多个,大小佛像近千尊,壁画数百平方米,皆分布於岩洞一侧崖面上,以木桩栈道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佛龛较少,造像紧贴崖面,表现形式多高塑和影塑。佛皆著通肩大衣,背负圆光,两侧各有二胁侍菩萨,造型庄严肃穆,古朴自然,现存几百身,因尊位和身份不同而造型不同,如释迦佛庄严慈祥,菩萨温柔恬静,阿难朴实天真,天王威武强悍,供养人和善虔诚,地神拘谨怯懦,真可谓千姿百态,各具风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下部崖面保存的数百平方壁画,尤以南壁一处中唐作品为最佳。这是一幅以大佛、菩萨、飞天、供养人等群像组成的精美图案。大佛主体部分已脱落,其馀部分画面明晰,完好无损。 北周原作一佛二弟子说法图壁画,在佛右下方有数身供养人画像,第一身为比丘,第二身为一男供养人,穿红色圆领胡服,题名"大都将姚庆子供养",再后一身为其执伞盖的侍从,可以看出姚庆子地位较高。据《魏书》记载大都将一职是北魏重大军事行动临时设置的,地位极高,并非常设。大都将题记充分说明在北周大都将一职还是沿用北魏制。 显圣池位于火烧屲西壁天然崖壁上,系一天然岩洞,略呈等腰三角形,高约8米,宽约10米。分为两个部分,南侧崖面上主要为壁画,多为隋代绘,现存面积约100多平方米,位于岩洞右侧上方及转角部分。北侧崖面上仅残存一组造像痕迹,从形式上看,为一立佛及二胁侍菩萨,佛仅存痕迹,菩萨的木桩及泥胎尚部分保存,仰莲台座尚清晰可辨,其中佛像高约3米,菩萨像高2.5米,其余无存。可能为北周或隋,多为北周至隋代所绘。洞窟周壁及篷沿终年滴水叮咚,寒气袭人。冬春时节,冰凌悬塑,玉雕粉琢,五月尚寒,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