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


  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日常教学提问舍本逐末,形式主义盛行。只有扎实推动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结合学生实际,根据三维目标设计问题,兼顾整体感知与细节方面的问题,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适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作好个别点拨,就一定能够扎实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效率,更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优化;问题驱动;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提问的目标、动机、方式和问题的内涵、外延、范围、难度、情境性、科学性如何,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和良好氛围的形成。把握好了,以鲜明深刻的问题就能够架构起一堂思路清晰、结构严密、重点突出的成功课堂。否则就可能含糊其辞、节外生枝,因为一些不恰当的问题和提问方式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学习兴趣锐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现结合自身和同事在教学提问中的得失谈些看法。
  一、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的普遍弊端
  1、提问动机不强,目标不明。很多教师教学观念陈腐,习惯于在课堂上满堂灌,但又迫于课改大趋势不得不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了提问教学法。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平铺直叙,泛泛而问,过多的停留于问的形式。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研究教材,没有树立用精要的问题驾驭课堂、引领学生的强烈动机,对于教学目标不甚了了,重点把握不清楚,因而在课堂上不能够围绕教材的重点及关键环节设计提问,对于提问的方式、时机、难度都不能够精确把握,致使提问教学流于形式,毫无实效。
  2、提问密度太高,次数太多,预留思考时间太少。一些教师过分热衷提问,在教学中不分轻重主次,将教材中形形色色的问题一一罗列,让学生思考解决,觉得这样才是对教材的全面把握。单由于问题太多,学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更谈不上合作探讨,于是教师就噼里啪啦地以自己的讲来解决问题。看起来问题都解决了,任务完成了。但是学生通过问题真正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却太少,更没有获得参与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问题难度过大、范围太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在开展一些背景复杂的课文的教学中,未让学生作必要的预习,对写作背景未作必要的铺垫讲解,也没有让学生经过充分阅读,就直接抛出一个个深奥难懂的问题,其难度和范围完全超过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范围,让学生无从下手,兴趣索然。例如学生在学习《观沧海》这首诗的时候,教师未作任何铺垫性的学习,就给出"你认为诗歌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之类的问题,骤然出现,难度又那么大,学生如何搞得明白?纵然教师越粗代庖,学生最后依然是一知半解。
  4、问题缺乏整合,琐碎而又粗糙,缺乏思考探索的价值。语文教材是一个例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涉及的问题很多。但不外乎整体感知方面的问题(写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何做?怎样写?何人?何事?何物?情?景?理?)细节方面的问题(特定的语言修辞艺术、特定的文章情境、关键句子的内涵)拓展迁移问题(文章内容和思想对学生课外生活的启迪、课文写法在课外语文实践中的应用、类似课文的对比阅读等)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没能充分研究教材,对教材缺乏整体认识,习惯性地就事论事,不能够根据文本的主题思想、层次、重难点和其他关键环节设计问题,不善于用凝练的问题统领教材中琐碎的相似材料,问题面面俱到,缺乏由浅入深的层次性,由于问题太琐碎而又过于粗俗平淡,不能够充分揭示阅读教材中的人、事、景、情、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有些问题一口就回答出来了,但却不能启迪思维。这样一节课下来,问题虽然提了很多,但大多是雷同、简单、平庸的问题,与阅读材料中的情境联系松散,所以学生进步不大。
  5、课堂提问时机把握不当,预留思考时间太短,提问覆盖面太窄。教师在教学中未能让学生充分阅读,未能在学生心灵受到感染而又充满疑惑的时候提出问题,而是在学生初读文章印象很浅的时候就急不可耐的抛出很多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困难重重,同时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问题一提出就立即要求学生回答,根本没有一点缓冲和思考的时间,学生的回答也是不尽人意,而且教师往往都是盯住那么几个基础稍微好些的学生发问,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学生受到排斥,这样的课堂,问题虽然回答了,其实并不代表学生掌握了知识。
  二、问题的症结所在
  形成上述种种课堂教学提问弊端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教师教学素养低下,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不够透彻,对教材重难点和目标把握不准,缺乏用典型问题驾驭教材引领学生学习的思想意识,没有能够把提问作为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教材、领悟文章精髓、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积极途径来认真对待,操作中又缺乏科学的课堂提问策略。对教学中问什么、啥时候问、如何问、问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回答困难时怎么办等和提问相关的要素没有做到深思熟虑,信马由缰,满堂提问,随意提问,只重视答案,而不重视学生通过思考获取答案的探索过程。总而言之,教师缺少的是一种科学提问、统筹提问、灵活提问、有针对性提问的思想和策略。
  三、如何解决课堂提问弊端,优化语文课堂提问
  针对上述语文课堂提问困境,结合自身实践反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去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种种偏差。
  1、增强用问题架构课堂、破解教材、引领学生的思想意识。"学问因疑而生""无疑则无进",朱绍禹先生也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推进和运行的动力所在。其价值在于,一方面可以避免传统教育灌输教材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知。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问题设计的重要性,要有意识地在研究教材、备课、上课的过程中自觉地把挖掘疑难、设计提问当做重要环节加以落实。要想方设法地把灌输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可以启迪思维的精要的问题,结合学生实际加以具体实施。
  2、深入研究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涵精心设计问题,整合问题,宁少勿滥,以优质问题统领教学。学习知识要从整体思维着眼,把握脉络和主旨。整体理解是基本目标,确立问题必须围绕这个目标,多而杂的问题会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使问题偏离或失去目标。教师在研究教材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化繁为简,围绕教材的基本内容、主体思想和难点环节设计问题,三两个问题足矣,尽可能涵盖三维目标、重难点,但千万不可过多过滥,每一个问题应该尽可能包含比较充足的思考想象空间,能够有利于学生明确教材的思路与线索。特别要把学生可能疑惑的环节用问题呈现出来。
  3、整合问题,平衡难度,作好知识铺垫,拓宽思维,留足思考的时间,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有效地解决问题,提升阅读能力。"提纲挈领破解难点,跳一跳摘桃子"是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精要有效,环环紧扣的问题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切不可面面俱到、节外生枝。类似的问题要整合,难度过大的问题要适当分解,做些知识铺垫,问题要紧密结合文章情境,生动有趣,让学生乐于探究而且经过努力探究可以解答。不能太简单让学生脱口而出或过于困难让学生无所适从。每提出一个问题应该预留出3~8分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阅读教材,发现线索,主动地思考探究问题,在学生掌握了很多信息、急迫要求解决问题而又感到思路含糊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点拨,使其明确思维的方向,但不要直接提供答案。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时候可以从"基本内容、细节中的人物心理、人物命运思索、写作借鉴"这几个板块设计如下问题:A、你从孔乙己的名称、外貌和神情读出了什么信息?B、孔乙己发生了哪些事?作者是怎样叙述这些事的?C、你你最难忘的细节描写有哪些?从这些细节感觉孔乙己具有怎样的性格和命运?D、你觉得孔乙己的语言和他所处的环境真实吗?为什么让你印象如此?
  4、分层次提问,注重预习,面向全体,作好点拨启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问题,使他们都能够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探索中去。层次性提出问题,让学困生掌握教材基本信息,中等生全面深刻理解文章主旨,优等生认知迁移能力得到训练。刚开始上课时要认真检查学生预习读书的情况,然后在学生比较熟练感知文意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把学生的阅读往纵深引导,教师也要以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思考、交流之中,要以学生伙伴的身份和学生平等交流,不包办代替,不对学生见解横加指责,发现亮点要及时鼓励。学生有疑惑,要耐心地引导学生改变思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条件不成熟的问题应该允许学生带到课外想法解决。得到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扎实推动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结合学生实际,根据三维目标设计问题,兼顾整体感知与细节方面的问题,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适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作好个别点拨,就一定能够扎实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效率,更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网站目录投稿:映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