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产品都在运营核心用户,但也遇到过问题。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一个用户运营的困惑,用我身边运营妹子的真实案例去讲述和分析》)我们也是按文中的方案在执行。 一个月过去,取得了一些进展,也算完成第一步。第二步的问题,我们也有了方案。 本文说的是运营核心用户遇到的难题,我们从头开始完整梳理一下。 核心用户的价值: 对产品整体有带动作用 直接获取用户反馈 协助运营人员的工作 对外品牌传输 运营核心用户的重要方式是群。 运营群的难点: 活跃度低 覆盖人数有限 互动形式单一 用户主动性差 管理成本高 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社群运营。 一句话解释:鼓励用户自发组织社群,官方给予培训、招募和奖品支持。 其中关键因素: 社群的所有权是用户,最大发挥用户积极性 官方给予社群支持,不要求在产品上活跃 社群人数规模维持在100人以内 官方尽可能增加社群数量,并保证活跃度 如果产品上有社群活跃的载体就更好了 我们这么做了一个月,成果是: 人数:30个社群,覆盖2800人 活跃:80%的社群有线上/线下活动 收益:每个活动都在产品上反馈 传播:每个人都在朋友圈传播活动 但我预感瓶颈会来,原因是: 人数增速变慢 管理成本增加 缺乏产品落地 如果不改变现在的运营模式,这个项目很可能就会停滞,覆盖人数停留在几千人,与数万量级的预期不符。 我的解决方案是,建立完整生命周期的社群生态体系。见下图: 具体解释一下上图: 1.初建 规则:明确准入制度,开放给用户自发创建,官方不介入管理 思路:低门槛吸引社群成立和加入,在不增加运营成本的基础上,最大化增加可转化用户基数 2.成长 规则:社群成型并开始活跃,官方接入参与培训,协助推广展现 思路:有潜力、高速成长的社群,需要更多关注和支持 3.核心 规则:做好日常沟通和维护,资源重点倾斜 思路:高产量、高活跃度的社群,能将资源价值最大化 需要注意的问题: 每一步的晋升标准怎么拿捏 是否需要有降级机制 如何让用户感知这个体系 没有产品的落地怎么办 这些就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分析了,我只说一下产品落地的问题吧。 这种运营模式,如果有类似豆瓣小组、贴吧、Same这样的产品落地是最好的,因为这个生态过程都可以在产品上完成,如新建一个小组,然后拉人、发帖、做活动,再慢慢养大。 贴吧/Same/豆瓣小组/猫眼电影 可惜大多数情况是无法满足这点的,因为要求产品投入的成本太高,不只是研发方面,还可能会影响产品整体的定位,毕竟这是个大模块了。 我计划先把群体量级做起来,印证模式可行,再提产品,这也符合我「运营先行」的原则。否则什么都没有就开发产品,没理由。 以上就是我们应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从本周开始执行。由于没有前车之鉴,我们不知道效果如何,后续会在这里反馈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