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者,淡泊、淡远、清淡、恬淡、平淡是也。古往今来,中国人对于"淡",可谓是情有独钟,别有厚爱。 "淡泊以明志",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平淡见天真",则又是艺术的理想境界;"大羹必淡",是品味知味的老饕们的美食之谈;而"君子之交淡如水",则又是谦谦君子们的交友之道了。有道是"灿烂之极归于平淡",东坡居士在给其侄儿的信中,曾将此阐释得十分透彻:"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其实,人生中的"淡"亦是与之相通的。在痛饮了人生的三道苦茶后,自然就体悟到了"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倘若追根穷源起来,这种以"淡"为贵,"淡"以养生的思路,可上溯到先秦道家学说。老子即已提出"恬淡为上"、"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音乐和美食,可以使过往的行人为之驻足,而"道"的表达,却平平淡淡像没有味道。老子的尚"淡"观又得到了庄子的继承和发扬。在这位曾为漆园小吏的大思想家看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既是"万物之本",又是养生之道,而"淡然无极"既是"天地之道",也是生存的艺术了。老庄的这种以"淡"为贵的思想,后来在陶潜、王维等人的创作中和司空图、苏东坡等人的理论中得以完善、发挥,积淀在我国世世代代人民的审美、艺术、饮食、养生,乃至娱乐、交友等日常生活中,以巨大的张力制约着人们的生存哲学和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中国人历来提倡吃素食的饮食习惯,便是导源于这种"淡"以养生的道家思想,以为吃素能修心静性,可以达到清高洁净的理想境界,可以颐养天年。我国古代的医学家或养生学家都强调"饮食宜清淡",认为"味过于咸,则脉凝而血变色","高粱厚味足生大疔"。具有道家思想的管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提出"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节"就是节度与节制,吃饭要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过热过冷,不暴饮暴食,食物种类要调和合理,荤素搭配,不偏食等,讲的都是"饮食有节"。"节欲之道,万物不害",你倘能控制自己的嗜欲,万物自然就不能伤害你了。 有趣的是,我国古人提倡的"淡"以养生,"饮食有节"的养生之道居然为现代医学证明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据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营养学家克莱夫?麦凯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用饮食限制的方法来延缓大鼠的生长。他将大鼠分成2组:1组饮食不受限制,另1组控制在一半左右,结果未喂饱的大鼠却生长得十分健康,有很漂亮的皮毛。这一实验表明:"饮食有节"可以延长人的寿命。 养生重在"养心",健身重在"健脑",这是许多老寿星的经验之谈。庄子有云:"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意行似天。"心胸宽阔而勇敢,气机宽舒而通达,形体安定而不游移,专心一意,清心寡欲,自然百病消除。利益当前,不受诱感,灾害临身,毫不畏惧,心情宽舒,仁爱在怀,自然可以自得其乐,意气的运行,有如在天空飞翔一样的自由。现代科学也已证明,不健康的心理和情绪,有害于人的生理机能,影响人的寿命。《黄帝内经》开宗明义第一句便是"百病从心生"。故而为人心胸狭隘,神情抑郁,处事急躁易怒,争胜逞强,都易诱发高血压、心脏病,易"不寿爆发"。常言道:"嗜欲深者天机浅",说的就是过分强烈的欲望,不但是人生痛苦的根源,而且是"养生"之大忌,因为他没有能悟得养生之"天机"所在! 有一首歌叫"平平淡淡才是真",颇有个中真谛;细细想来,满桌的美酒佳肴未必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能使你延年益寿的粗茶淡饭;而才智卓绝,风云一时的人物,亦未必是人间的圣者、"至人",真正的"智者"却是那些看似平淡无奇,却心宽寿长者。故而"淡"为贵,"淡"以养生说到底并非只是为生命的延长,更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