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现在开始含着吃。"如果你没听说过这句广告词,那只能说明这两年你没在中国大陆生活过:"极草"的广告横扫央视黄金时段、高端社区楼宇广告、航空杂志、高速路牌等一系列主流媒介。 这是一种神奇的商品,早在"极草"2012年7月26日调整的最新价格,每克"冬虫夏草至尊含片"的零售价高达1030元,比黄金贵三倍! 而近日,极草因为被食药监总局通知停止生产,又上了财经版的头条。 广告凶猛 大多数人了解极草是从几年前动车、航空杂志的广告上开始的,在这本些以中高产阶级为目标受众的杂志中,各种保健品、新颖食品屡见不鲜,但是像极草这样占据大幅版面,占据各条线路的却是很罕见。极草的广告不仅来势汹汹,而且经年累月,时至今日高铁杂志中仍少不了极草的广告。 广告在极草推广中的效益是明显的,即使不了解也从不购买极草的受众,也会觉得能够这么大手笔做广告的公司一定是一家有实力的公司。 从2011年度至2014年上半年末,青海春天广告费支出增幅逐年上涨,分别为6555.98万元、14992.26万元、35507.61万元和17809.46万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20.37%、11.82%、16.88%和16.77%。 黄金和极草相比,不值一提。以极草5X冬虫夏草纯粉片至尊含片(大盒)为例,大盒共计28.35克,售价29888元,平均每克1054.25 元,是现今黄金价格的3 倍,极草的推荐服用量是1-3.5克,即使按最低推荐服用量每日服一克,月费用也将达32066元,年消费额更达到38万4千8百。而这些价格在极草的广告、网站宣传中都是清晰明了的,甚至这已然成了广告的一部分。 然而这么贵的商品却销售火爆,年销售额持续增长,很多地方出现了富丽堂皇的专柜,比如上海南京路上。公开数据显示,公司净利润从2011年的1159.61万元增至2014年的3.66亿元,营业收入从 3.22亿元增长至20.63亿元,增幅分别为3055.72%、541.14%。其在2014 年A股借壳上市,市值一度达到百亿。 非法,合法? 与之销售的一帆风顺相比,极草的身份却一直在合法和非法的尴尬中跌跌撞撞,从食品到中药饮片,再到青海省综合开发利用优势资源的试点产品和保健品试点产品,被食药监总局叫停后又得到青海省食药监局出手相救,青海省食药监局同意换发其《药品生产许可证》。 这期间,青海春天还吃了不少民间官司,其网站上记录的就有4起,基本都是告其身份不合法,虚假宣传等,虽然这些都以青海春天胜诉或原告撤诉而告终,但是其没有一个稳定合理的合法身份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一个上市公司吃这么多官司还被总局勒令停产,这样看似奇怪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专门组织专家讨论后认为,冬虫夏草尚缺少作为食品长期服用的安全性评价研究数据,建议暂不作为食品原料使用。 2010年12月7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关于冬虫夏草不得作为普通食品原料的通知》,严禁使用冬虫夏草作为食品原料生产普通食品。原本以食品身份面向市场出售的"极草",其身份已经不合法。 世上有些事,真就是这么玄妙。就在同一天,青海省食药监局发布了《青海省冬虫夏草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有了"量身定做"的合法身份,"极草"摇身一变,成为了药品。 不过,2012年2月,国家食药监在回复给西藏食药监管理局的文中指出"鉴于药材的提取、浓缩,及制成片剂、颗粒剂等现代剂型不属于饮片炮制范畴,故不宜列 入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就是说,"极草"在青海大本营搞的量身定做的"中药饮片"身份并不合法。 今年2月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官网上发布《关于冬虫夏草类产品的消费提示》(以下简称《消费提示》),指出冬虫夏草砷含量超标。对此,青海春天以公告的形式进行了抗辩,认为以极草昂贵的价格,消费者不可能通过大量服用产生砷超标,而且服用者的大量数据中没有发现砷超标案例。 正是这份公告引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向其回复《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极草生产经营被要求停止。 奇效?没有! 让我们回到冬虫夏草本身上来看,这是一种早已为人们熟知的传统滋补产品。近年来由于需求的扩大,和宣传的自然产量的减少,其价格不断上涨,有软黄金之称。 身价贵比黄金,其究竟有什么神奇疗效? 答案是:没有。 冬虫夏草只是虫子和霉菌丝的组合体。其具体成分为:"虫草酸"约7%、碳水化合物28.9%、脂肪约8.4%、蛋白质约25%,脂肪中82.2%为不饱和脂 肪酸。此外,尚含有维生素B12、麦角脂醇、六碳糖醇、生物碱等。这些就是平常的食物成分,并没有任何珍贵的稀有成分。 可能会有人问那个"虫草酸"是什 么,其实所谓的虫草酸就是甘露醇,一种极其普通的化合物,药剂学里把甘露醇常用作填充剂,其作用如同葡萄糖,乳糖。甘露醇早已经能够工业化生产。可以说, 想吃"虫草酸"根本不用买冬虫夏草,人们每天无意中就会吃掉很多,这玩意售价也很便宜。总之,从营养价值上来讲,虫草和蘑菇没什么本质区别,补充营养的效果甚至还低于蛋白质含量30%以上的蘑菇。 到目前为止,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只有提高动物的 ATP(一种通过细胞的代谢过程生成的高能化合物)产量,增加动物的耐力。这在小鼠实验和人体观察中得到了证实。需要增加耐力的体育运动员,在服用冬虫夏草之后,可明显增加运动员的耐力,而不会被检测出违禁品阳性。至于冬虫夏草可以调节阴阳、补肾的传说,由于没有医学事实对应,也没进行过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实验,难以证实,也只能当传说一听。 在 "极草"官网上有这样一句话:"近半个多世纪被西方广为研究,数个抗癌、调节免疫的药物来源于冬虫夏草"。其实随手搜搜就知道,有关冬虫夏草的论文研究, 属于被中国人"独家开展"的一个领域。在美国癌研所的网站上,没有关于"Cordyceps"(冬虫夏草)的内容。在世界上建立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私人癌症研究中心: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网站上,如果想浏览有关冬虫夏草的信息,就必须先点击同意"草药、植物不能作为药物替代品"的声明,而有关冬虫夏草的内容描述来源,也都是一水的中文名称。 为增加冬虫夏草的份量,商贩往里边添加金属杂质已是业界公开的秘密。铁粉、灌铅、锌粉,甚至是活锡条。即便不添加金属杂质,虫草本身也具备"引发皮疹、皮肤瘙痒、月经紊乱或闭经、房室传导阻滞。有肾毒性,长期服用可能对肾脏有毒"等特性。2004年,美国医生本斯基利用实验证实,冬虫夏草可致便秘、腹胀、减少肠蠕动等肠中毒症状。 概念创新 为什么一炮而红的却是一家没有任何批准文号的企业呢? 首先因为青海春天确实做了一些工作,极草并不是一夕之间冒出来的,其研发准备工作经历了5年时间,解决了很多流程工艺上的问题,获得了很多专利。但是粉片这个技术是非常传统和成熟的,只不过在虫草这个领域鲜见,极草在这个进行了一个概念创新,那就是广为认知的广告语:现在开始含着吃。 概念创新的基础上就可以大谈特谈其独有的疗效了,青海春天声称相比整根虫草,极草溶出率是其七倍,专业术语加上倍率,让大多数人以为极草相当于七倍的天然虫草。此时高昂的价格不再是阻挠人们购买的门槛,反而成了其高贵身份的金字招牌。 也许青海春天知道人们会质疑其价格,所以与其被动说自己不贵,不如说自己省钱。于是其从各种方面罗列数据,陈述其每天千元的价格是多么的划算,大多数人面对繁杂多样的表格数据,专业术语是没有什么分析能力的,更不会想到青海春天制作粉片的虫草并不需要完整的虫草,在原产地大量采购背景下,其价格更加低廉。而一个企业口口声声地将消费者在最终端购买的市场最高价产品与自己的产品做比较,经过"换算"之后得出划算这样的结论,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偷换概念的行为。 概念的创新必须配合铺天盖地的广告才能推广,青海春天深谙此道,即使在品牌已广为人知的情况下依然不敢松懈,广告费用一直居高不下,其狂轰乱炸式的方式被指为沿袭了脑白金的模式。 折腾吧,虫草 在极草7年的演变过程中,从来没有能够解释清楚自身产品的具体功效和产品归属,可话又说回来,解释不清楚功效的保健品可远不止极草。有些其他的含片、饮品等等,广告做得未必就比极草弱,除了吃不死人什么正经也说不出来。 但是,这个产品归属问题,是该由青海春天拍板的么? 7年中,陆续出现了青海省地方食药监局、食药监总局、地方法院、第三方检测、各地工商、公司所在地工商……众多的政府部门和民间质检机构,批了又停、审了又查、告了又撤、说了又错,百亿的市值搞出来了,全国的门店开出去了,但始终没有一个能给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和使用方法定性、定位。 可能极草与其他"忽悠型"保健品最实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那夸张的价格,和无数追捧极草高额利润的欲望,百亿市值的背后是众多投资者,是全国数千个专柜生意人的守望。 青海春天确实有错,一个有着良好创新基础和经济实力的公司,没有将心思放在产品的深入开发和标准化上,而只是将大笔资金花在广告和华而不实的宣传上。与青海春天同时作为保健品试点的还有同仁堂、康美药业、劲牌有限公司和江中药业,而青海春天作为主要试点企业却没有通过保健食品审核,而另外四家中有三家获批,总共有5个产品获得保健品批号。这是值得青海春天反思的地方。 监管部门的不作为也伴随着青海春天的整个成长史,2015 年7月11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就已经通知了青海省政府、青海食药监部分,要求他们在2015年10月15号之前停止极草的试点工作。也就是说半年之前青海春天的合法身份就已经被取消了,但青海春天并没有向公众透露,这个信息本应由国家食药监和青海食药监来依法主动公开,实际也并没有公开。作为青海春天的主要监管单位青海食药监除了屡次出手相救这个地方最大的虫草企业,却并没有很好地制定规范,引导其符合规范。可以说青海春天之波澜,青海食药监功不可没。 消费和投资的盲从更是让人痛心疾首,一个合格的食品、保健品或药品在市场上流通必须要有监管部门核准的批准文号。当极草广告铺天盖地时,这些人难道对整版的广告中不见保健品或药品的批准文号没有感到疑惑和不安吗?这样的产品的安全性能够保障吗?这样的产品宣传的各种神奇疗效是能够盲目相信的吗? 企业的自主创新在缺乏监管下变得疯狂,披上皇帝的新衣后轻松赚得百姓口袋中的钱,圈得投资人手中的资金,一旦出了问题,安全问题由老百姓埋单,资金打水漂的问题由投资人承担。 靠广告轰炸,夸大宣传的企业注定不会走远。叫停"极草"试点的96号文,早于2015年7月11日发给青海省政府。青海春天却称在2016年3月28日收到告知书才看到该文。2010年12月7日,国家质检总局发文,严禁使用冬虫夏草作为食品原料生产普通食品;就在同一天,青海省食药监局发布了《青海省冬虫夏草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当时依规范生产的只有青海春天。2012年、2013年,食药总局两度发文指出冬虫夏草粉碎压制成片不属于中药饮片炮制范畴,明确要求青海省对规范予以修正,但迟至2014年7月28日,青海省食药监局才对外公布"54号文",撤销规范。"极草"的中药饮片身份被取消,又提前获得了另一个继续生产的"护身符"——《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冬虫夏草纯粉片相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53号文),它被允许作为青海省"综合开发利用优势资源的试点产品"继续生产。"53号文"引发众怒。"生产许可只批给唯一的厂家,全世界可能都仅此独有。"众多同业业主忿忿。 如今,民间举报、媒体追问、总局逼宫,顶着"三非"争议身份的"极草"产品,在"无证门""质量门"后,神话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