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弯弯的石板路七十六残缺弧线形工件中心线的求证


  残缺弧线形工件中心线的求证
  原成都市32中67级5班 下乡知青 石建华
  一九七三年春季的一天,在车间抢在供电局甜点检修供电设备之前,这次难忘的开炉,最终以有惊无险地共同奋战而顺利结束,大家都不免长叹一口气,我在食堂买了两个馒头,一边吃着,一边走回模型房里上班,哼着一支欢快的曲调,轻轻地打开自己的工作台,拿出几件常用工具,准备先把工具该磨的磨一磨,该修的修一修,然后再找班组长接受任务。
  就在这时候,车间的刘技术员来到我的工作台前,她手里拿着一块儿残缺不全的圆弧状铸铁零件。试探地问我:你能不能按照这个残缺圆弧铸铁件实物,重新再制作一个和这个实物大致相同的工件模型。我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而她却要办其他事情,顺手就把这个铸铁的残缺工件,直接摆到我的工作台上,便转身离开办她的其他事情去了。
  当时,我在心里一个劲地埋怨着这个刘技术员,你也真是的,把这个铸铁残件放到我的工作台上,这算是个怎么回事嘛?就算是车间给我下达的生产任务。你是技术员,下任务单也不能直接下到我的名下,起码得要经过工段长杨师傅。你这样直接下给了我,这叫我说点儿啥才好呢?杨师傅肯定会有意见。我觉得还是稳当点好。
  于是我把这块铸铁残件拿到杨师傅那里。我想问的话还没有说出口,没想到的是,工段长杨师傅竟然先笑了:"你不用说了,这件事我全知道。刘技术员跟我说过,这个铸铁残件是我叫她放在你的工作台上的。你就好好地给做一个模型就是了。你记住了。这是铸铁件。那几个圆弧的半径你要先算一算。算好了先不要慌着下料。在做模型之前,先把样放出来,跟我说一下。让我看看。"
  我的个天,这个铸铁残件还真的就落在我的头上,看来我是扳都扳不脱了。既然推不掉,那就开始做吧。我问过杨师傅:这个物件没有尺寸,怎么做。杨师傅说,你拿着在样板上挨排地慢慢挪,试试看。说着他又接了一个电话,转身出去了。
  我坐在工作台前,手里平端着这块残缺的工件,摆放在一块放样图板上,沿着圆弧方向,一节一点儿地挪动,一边用半截木工铅笔,沿着残缺铁件的外弧,慢慢地,在图板上开始出现了一截断断续续的圆滑弧线,大致上可以看出,这截圆弧线段的长度大于该零件的二分之一周长时,再用一把钢板尺通过它的大致中心,初略直观地测量得出了这块残缺的工件直径。大致推算出它的半径。当然,在最后,我是能够划出这个铸铁残件的整个大致各个圆弧的图形。
  通过慢慢挪,试试看的办法,得出的半径也好,直径也罢。数据对不对,我心中无数。这时候,我的那些师兄弟们围过来了,他们用异样地眼神看着我,觉得我好生奇怪。看着我好像是在放样,但是放样又没有蓝图,看着我拿着一块黑乎乎、锈迹斑斑的铸铁块儿,在图板上瞎比划。那几个师兄弟都在周围笑话我,我自己也忍不住笑了。在谈笑中,我把工段长杨师傅给我分派活儿。这件事的前后经过,向大家大致讲了一遍,于是这六七个人都在我的图板上画开了。每个人的测量精度不一样,过了好半晌,图板上出现了六七条圆弧线。得出的数据各有千秋。只能说在大致上,基本倾向于某一个数值。到底是以哪个为准。我说不好。更不敢确定用那一根弧线的基准直径数据。
  依靠实物放样,用尺量和推算出来的半径,只能是个大概基数。因为缺乏理论基础证明,由于每个人视力不同,感觉不同,目测的数据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可以在大体上倾向一个大致范围。我虽然能够大致求得一个基本数据,但是它的结果是否符合这个工件原来的设计要求。所以不敢贸然开始下料制作模型。
  那天下午,车间里派我到市区办事。我把事情办完以后,看看还有空余时间,来到了我读初中的母校。成都市32中学校。想去请教一下我的几何老师。可是别人告诉我,几何老师带着学生到工厂里学工去了。
  没办法,我只得带着失望的心情走出了学校的大门,万般无奈又转道来到成都市在人民公园附近的图书馆。可是图书馆里的书籍大部分都不外借,特别是科技方面的教科书,在当时都属于封存的范围,根本借不出来。
  于是我又转到人民南路的新华书店。那里比图书馆好一些,有初中的数学代数书卖。还是没有几何方面的教科书。还有一些机械制图方面的书籍。我翻阅了一下,这书上只讲了如何画图。如何在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上。把工件画出来。但它不讲具体的数据来源和理论计算的方法。
  晚上回到家里,我把大弟弟读高中时曾经用过的数学教科书,从床底下全都翻腾出来,拍掉书上的灰尘。亟不可待地翻开解析几何和平面几何,照搬书本上的图形,运用解析几何的有关基本定律、平面几何的基本划法,经过反复举例求证之后,在确信完全有把握的情况下,最终确定了我第二天那个铸铁残件模型制作的基本思路。
  第二天早上,一进模型房,我就坐在工作台前,开始思考着这个铸铁残件的模型结构尺寸,先用左手把这块残缺的铸铁工件摆放在放样图板上,沿着残缺铁件的外沿弧线,任意画出两段外圆的弧线,在每段弧线都任意划出下弦的直线段,再用圆规画法,分别求出这两段直线玄长线段的上下中心点,再把这两组上下中心点分别连线,得出两组垂直平分线,这两组垂直平分线在此处必然相交与一个交点,而且只能相较于一个焦点。从这个焦点到外沿弧线上的任何一点,它们的距离都相一致。这个直线线段的距离完全相等。那么这个焦点必然是这个圆的中心点,根据解析几何的定律、平面几何的基本原理,从中心点到其外沿的任意方向的距离都相等,所得到的图形从理论上讲,必然是圆形。
  经过理论的反复推理验证与实际画图的实际测量验证。通过理论求证计算的结果与沿着圆弧方向,一节一点儿地挪动的描画方法,两种方法相比较,中心直径误差在3厘米左右。
  根据理论求证,与实际测量。两个方案进行比较以后,我得出了该铸铁残件的最外圆半径。并以此为推理技术,拿出一个图板,在图班上把这个铸铁残件的尺寸实际放样。样放完以后,我请工段长杨师傅对我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复查。杨师傅认真地反复推算后。同意了我的放样结果。
  既然杨师傅已经同意了我的计算结果。以后做模型的过程就是老生常谈了。下料,刨木板,划线。切削木料。拧木螺丝,安装木制模型。
  于是我很快就按该工件的材质等工艺流程要求,完成了模型制作。车间的刘技术员经过核查检验合格。并根据我制作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数据反推理,重新划出工艺设计图纸。并转入了下一道生产工序。
  为了总结经验,我把用那块儿实物连接拼凑得出的圆弧半径,和用理论计算方法得到的圆半径做了比较,两个圆弧半径相差近12毫米。
  当天下午,车间的劳动工资人事管理员告诉我们:"你们的学徒津贴调整到每个月二十二块五角了。"
  从这件事情上,我感到体会最深的就是:模型工,的确需要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一个模型工,不仅要能看懂图纸,更重要的还要掌握各种文化知识,了解很多蓝图以外的专业技术。把它们变成有机的数据整体系统,运用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去,更好地完成我们的生产任务。
  就凭着我原来上初中,在课堂上所学的那点文化基础,要当好木模工,是根本不可能的。俗话常说:"干到老,学到老。"没有哪个敢说"他的技术到了顶峰,可以不再学了。"在当木模工的实践中,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各方面,特别是数学和几何方面的知识,更是严重的缺乏。当初那会儿,要不是翻到了我弟弟的数学教科书,我肯定无论如何最终也不敢,确定这个残缺工件的外圆弧直径。
  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就对几何课有着浓厚的兴趣,数学课是几何课的基础。有了初中的数学课和几何课的常识。再加上在建筑工地,学过几天识图课。我的机械识图的能力要比其他学徒工快一些。同样的蓝图。大家一块儿领到图纸,当别人在看图的时候,我已经在放样了,别人开始放养的时候,我已经在下料了。当别人在下料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动手具体做模型了。另外我还经常自己做一些辅助工具。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加快了模型制作的进度。
  时间过得太快了,转眼到了七三年冬天,在全车间范围内,一次正常的团支部换届改选过程中,围绕着新一届团支部候选人名单的确定,以民主集中制为主题,在团支部扩大会议上,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大辩论。
  请看下一节《一次团支部扩大会议的激烈争论》
网站目录投稿:沛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