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办学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总量中的占比;对具有高级职称、坚持在教学一线工作至退休且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尤其是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要加大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力度,促进优秀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不可否认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干多干少""干好干赖"一个样的现象还依然存在,绩效工资的平均分摊即是突出一例,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意见》,着眼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内部活力,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改革,事关教师的切身利益,必将给学校管理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实践表明,一所好的学校,首先要有积极向上和紧张有序的工作氛围,面对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们都是"争"着干,奋力拼搏,勇于担当。然而,也有一些学校和教师与之相反,是"让"着干。工作出现"让"着干的现象,是内部生机和活力匮乏的表现,只有将其激活,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联系工作实际,抓好《意见》精神落实,应突出如下环节: 第一,思想教育需先行。绩效工资倾斜分配,必然会引起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积极勇为者欣喜若狂,因循守旧者则会忧心重重。这是教师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事关每个在职教师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因此,需教育先行,向广大教师传达学习文件,深入领会精神实质,有利于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二,考评机制需完善。在"倾斜"政策导向下,教师之间的竞争不言而喻,但这也是理想的效应。这种效应能否持续,是否可以规避可能出现的不必要的矛盾或纠纷,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绩效考评是否公平、公正与合理。如此,才能让人心诚口服,从而实现教师争先创优的局面。 第三,督导检查需相随。绩效工资向教师中的积极勇为者倾斜,是一项政策性强、惠及面大的政治性工作。为实现工作预期,主管部门或学校实施督导检查工作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