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影响力读书笔记


  《
  影响力
  》作者罗伯特'西奥,确实如连叔所说,打开了就每天都有收获,看完了意犹未尽值得反复看的一本书。讲的是从心理学和人性角度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套路",我们是怎样被别人影响着,又怎么样可以回避或者拒绝甚至去影响别人的。据说这本书对服务业和销售行业是个宝藏。
  有的人喜欢顺从别人,而有的人为何总是影响着别人,也许在这本书里面可以找到答案。
  我以前比较拒绝看这类书,因为大多数讲销售人怎么怎么厉害,商业金钱气味比较浓厚,可能自己不做销售吧,而且觉得外国人理念和我们不同吧。还有就是喜欢心理学又不敢轻易触碰,感觉一不小心发现了心大陆,好像整个人生观都要颠覆了,怕自己知道太多人性丑恶的一面。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一些观点,用心理学解释很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浅显易懂,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和想要去揭发他们的冲动(坏笑)。觉得挺有趣的,细细想来,自己如果可以巧妙利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里面讲到六个心理学现象(互惠,承诺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我分别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顺便举个例子,至于如何去做的那部分我比较懵懂,所以无法提建议和实践,下次有机会再拾起透析透析。作者的意思大概就是,无论针对哪一种现象,你都先冷静分析再处理,如果你意识到了其背后的意图,那至于要不要接受,看你自己的意愿了,如果对自己利大于弊,又成全对方,何乐而不为。
  一 互惠原理 意思是别人如果想找你帮个大忙,会先主动帮你个小忙,然后无意间提出大忙的需求。让你有一种欠了人情,别人给了我好处,我也尽量回报的举动。或者是我有一个真正相对比较小的需求,但是先不说出来,先提一个比较大的需求,等对方肯定会拒绝之后,再提这个比较小的需求,那么对方答应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让对方有一种既然那个不能满足你,似乎欠了你,那这个我就必须答应你的心里暗示。但其实这个才是你真正的需求。
  生活中有时候互帮互助,然后在需要和被需要的时候都显得那么顺其自然。至于谁付出多少,以及是不是刻意而为之,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或者不用清楚的知道。
  例子: 你的儿子想喝可乐,但是他故意说:"妈妈,我可不可以喝点酒"。这个时候你肯定会说,不可以!!!!然后儿子又委屈地说:"那妈妈,我可以喝点可乐呢"。你肯定在想,相比酒而言,可乐还是OK的,你想喝就喝一点吧。然后很快就妥协了,而你要知道平时你一般都是不允许儿子喝可乐的。所以这个时候,你纠结的不应该是儿子没喝酒可以喝可乐,而是可乐可不可以喝。哈哈,有个这么聪明的儿子,也不错。
  二 言行一致 这个本来是一个值得赞扬的美德,说话算话,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然后商家就利用大家这个心里现象,开始套路,让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直接举一个书中的例子。
  例子:圣诞节前夕,商家大放广告,推出某个比较贵比较好玩又可以学习的智能玩具。这个时候,很多孩子就会吵着爸爸妈妈买,然后爸爸妈妈就觉得还不错,可以答应孩子,作为圣诞节礼物。但是商家故意限量,导致很多顾客圣诞节这一天买不到这个商品,以为太火了。既然都到了玩具店,都答应了孩子,总不能空手回去吧,就买了其他的玩具代替。圣诞节过去不久之后,那个"火热的"玩具又回归了,这个时候孩子就又会吵着要买,理由当然就是,爸爸妈妈早就已经答应了,然后你们没办法,只能买,这时候商家是不是让你们在短时间内买了几个玩具?
  爱默生说"死脑筋地保持一致愚不可及",这句话耐人寻味。
  三 社会认同感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的太多。就是自己无法做出判断的时候,看别人的,人多的选择总没错。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例如:我们去吃东西的时候,不知道哪家店好吃,我就去人多的地方。所以就出现了很多托,很多假象,很多淘宝的刷单,酒香不怕巷子深,套路更深,慎踩,可是你说,我愿意。但其实这个有时候很恐怖,万一大家都错了呢,我们不能根据人多人少来判断是非,以免社会认同感在作怪。
  四 喜好原理 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明星效应。喜欢林志玲,她代言的衣服或者护肤品也是好的。反过来也是这个道理,如果飞机因天气原因不能起飞,我们莫名地恨那个播报的人。那些汽车女模特存在的意义,现在也可想而知了吧。我们总是不自觉的把外在事物和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东西联系起来。我想这个时候外表魅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第一印象一般都是通过外表给人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感觉,或者给人相似或者熟悉的感觉,以求共鸣。因为我们也会对与自己类似或者较为熟悉的东西有莫名的亲切感。赛场上球迷为何如此执着,因为他们把自己投入进去,中国队赢了,自己的形象似乎也高大起来。
  五 权威原理 就是相信权威,领导,专家,旗舰店,大品牌。这个怎么说,好像真理一样,写这个的时候我脑海里还浮现一句:牌子的,总没错。大家普遍认为头衔很重要,当你一无所有,你也就一文不值。穿着制服的人总是给人一种安全感和权威性。很多新闻,穿着制服,例如警服,白大褂等假冒工作人员去骗人的,也许就是利用了人性的这一点。
  六 稀缺原理 一句话,物以稀为贵。我们本来不需要一个东西,听到说限量版,要没了就特别由衷。似乎是获得这个东西的难易程度而不是事物本身决定了这个东西的价值。引申义就是越难得到,我越爱。作者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说儿童和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他们在追求少有自由的道路上受阻,让他们战斗力极强,越挫越勇。所以这个特殊时期,顺从比专制更能帮助他们顺利过渡。
网站目录投稿:巧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