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原谅但不能忘记卷连载


  三
  父亲是老"运动员"了。   母亲说他是个直肠子货,上面吃完下面拉,就不能拐个弯!父亲一笑:"我倒是非常想,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父亲喜欢读书,闲暇时也看看小说,书架上摆满马、恩、列、斯、毛的大部头著作。我有时好奇地顺手翻翻,书籍里面画满红铅笔道道,有的地方还打着密集的眉批。父亲对母亲调侃:   "有一天我向马克思报到时,于心无愧,是一名百分之百够格的布尔什维克。"   "书都读狗肚子里了,死教条,哪个买你的账。"母亲笑嗔道,"嫁给你这样人算倒透霉了,天天操碎了心!"   是的,母亲确实天天为父亲提心吊胆,生怕他直来直去得罪人,经常劝他后退一步天地更宽广。但是她一直坚定不移地爱我父亲,认为他是一个刚直不阿、光明磊落的汉子,父亲短暂的一生也确实于心无愧。1959年大跃进后期,母亲把外祖父接到哈尔滨生活,父亲那时任黑龙江省劳动局计划处处长,听外祖父谈到家乡的情况,难过得一连几天都不说话。在总结大跃进的工作会议上,父亲不顾个人得失坦诚地向党提出建议:大炼钢铁不能再在农村搞下去,老百姓连门鼻子都卸下来交公社了,炼出来的全是一堆废铁疙瘩。农民的私有意识根深蒂固,全出去吃大锅饭地谁来种?没有粮食,工业生产也搞不好。没过几天庐山会议精神传达下来,父亲一夜之间成为大会小会批判的靶子。   我可以想象,年轻气盛的父亲不能在眼里糅沙子,坚持实事求是。他认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是"乌托邦"式幻想,大跃进的浮夸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在省直机关党员大会上也不肯低头。这拳拳之心,这铮铮之言,早被历史检验绝对正确,但在当时,我的父亲无异于自掘坟墓。有人批判他抵制党的总路线,打着红旗反红旗,要他停职检查。母亲说父亲是一条路走到黑的死脑筋,见风向不对把一切都推到我外祖父身上,就说都是老丈人从家乡带来的谣传不行吗。他一个农村老头子,烈士的父亲,谁能怎么样。   据母亲告诉我,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时的运动场面就是以后文化大革命的预演。公平地说,"反右"运动也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帽子满天飞,可不挂牌子,不戴高帽,不游街示众,不"小会帮助",一天到晚打得你皮开肉绽,灵魂出窍。所以像我父亲那样经过战争锻炼的政治犯,被送去劳改或关进监狱,也都大多能在极恶劣的流放环境中生存下来。真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吗?父亲固执地认为,否。大家都激流勇退,还谈什么创业难,守业更难?父亲明知后退一步天地更宽广,可他强调共产党人敢作敢当,自己怎么能昧着良心说假话。如果让家乡老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他于氏家族凭什么跟共产党闹革命?又有何面目再见父老乡亲?   父亲一贯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争取"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君子坦荡荡,他不肯按母亲教他的办法蒙混过关,整他的人说他顽固不化,要他端正态度,老实交代问题,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深挖反动思想根源。父亲觉得憋气、窝火、想不通,愤然抛出自己多年的日记向党交心,让审查组看看他的心是红还是白的。这下可叫人家抓住把柄,铁证如山了。我随便列举其中的一条罪证,今天看来多么荒唐可笑。父亲在日记里写了对"打麻雀运动"的感慨,认为这是决策者的失误,大家不该都放弃正常工作一窝蜂出来轰麻雀。真消灭了麻雀,生态平衡也将遭到破坏,纯属得不偿失。   那时候发生的事情,母亲跟我讲过很多。她曾形象地描绘过"全民除四害"的场面。只听得上级一声令下,机关、工厂、学校全体出动,男女老少抢占街头巷尾、林间地头的制高点。使劲敲打铜锣、脸盆轰麻雀,没东西可敲的也拍手跺脚人人喊打。据说这样一来麻雀无处歇息,只能在天空叽叽喳喳,发出奔逃的哀鸣,飞来飞去就会累垮死掉。但无论决策者怎样一厢情愿,中国大地上的麻雀也没有灭绝。更不用说中国地域辽阔,鸟儿到哪儿都能繁衍生息,它们除了秋天才糟蹋田里的谷物,大部分季节都靠吃害虫维持生命。地里的麻雀少了,各种虫害却猖獗起来!   我的父亲一向只看光明的一面,他满以为审查组会欣赏自己的赤子之心,承认他是党的好儿女,可以顺利过关了。母亲却认为事情没那么简单,现在高兴为时过早,还有麻烦在后面。父亲孩子一般天真得可爱,万万没有想到人家会断章取义,毫不留情将一顶"右倾机会主义"帽子扣在他的头上,职务一撸到底,流放到黑龙江喇嘛甸松江炼油厂劳动改造。   1959年年底,父亲满眼委屈地离开黑龙江省劳动局,背着行李卷下到冰天雪地的喇嘛甸劳动改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担心和预言也随之应验,天灾人祸不仅使哈尔滨,而是全国范围的食品供给短缺。农村赤地千里,城里物价飞涨,人人都勒紧裤腰带忍饥挨饿。不少省份的老百姓大批大批饿死,虽怨声载道却无人问津。凡经过那个年代的大人,对当时的处境肯定刻骨铭心,比一个六岁孩子的感受要深刻得多!
网站目录投稿:芷安